中国农业银行混业经营策略分析(附件)
摘 要对于中国商业银行而言,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加之其自身逐利性和扩张性使然,分业经营模式己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模式转型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不但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参与其中,作为在国内银行业具有核心地位和最具实力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进行混业经营的实践。本文以农业银行为例,分析混业经营模式下该银行的风险利弊,探讨农行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策略,以更好提升农行的核心竞争力。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的目的 1
1.2研究的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
1.3.1国外研究现状 1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3
2.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3
2.2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3
2.3两种经营模式的比较 4
2.4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必然趋势 5
3中国农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分析 8
3.1农行概况 8
3.2农行混业经营模式状况分析 8
3.3农行混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0
3.4农业银行混业经营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1
4中国农业银行混业经营实施对策建议 13
4.1尽快建立混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13
4.2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混业经营的风险管控 13
4.3培养高素质金融从业人才和监管人才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混业经营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我国过去一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但是,从目前全球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模式将是必然趋势,只有通过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更好的参与到未来的竞争中去。农行作为我国的四大行之一,必然要确定自己的经营模式,顺应潮流,转变自己的经营模式,积极面对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的意义
农业银行银行立足国内,但是战略目标却应该放眼全球。接受混业经营并很好的利用它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参与国际金融分工,只有这样,农业银行才能在新一轮国际金融博弈中胜出。本文以农业银行为例,分析混业经营模式下该银行的风险利弊,探讨农行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策略,以更好提升农行的核心竞争力。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外研究现状
全球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浪潮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目前,混业经营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全能银行,存在于德国、瑞士和荷兰。在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提供全面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服务,所有这些业务都在单一的法律实体内;同时允许银行持有工商业公司的相当规模的股份。
第二种是英国式的综合银行业服务体系,存在于英国与它有紧密联系的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英国式的综合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但它在三个方面不同于德国的全能银行;较为普遍的设立独立、合法的分支机构,银行对工商业公司的股份额不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结合也较少。
第三种是美国和日本以法律规定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为特点的银行体系。美国与日本银行体系的差别在于,日本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业公司的相当数量的股份,而美国不能。此外,大多数的美国银行采取了银行持股公司的形式,而银行持股公司在日本是非法的。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李埃米(2015)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提出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呈现出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已初现端倪。
王勇、梅占浩、张莘婧在(2015)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提出通过混业经营,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可以构建更加丰富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客户的新吸引力,不断发掘新的潜在顾客群,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同时也提出了有可能给监管营业当局带来困难,也有可能会带来金融市场垄断的问题。
安然(2016)分别从市场条件、法律条件、监管条件、政策条件对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诸多西方国家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发展的历程展现了银行业的变迁,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2.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主要围绕着盈利性、安全性、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四个目标来体现,以保证银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盈利。
2016年底,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遵循的原则,并且加大了商业银行在建立表外业务时的风险监控力度。
该《指引》是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一项重大监管动作,结合当前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利差收窄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等现状,商业银行曾持续十余年的“高增长、低不良、高收益”的黄金期已然过去。这也意味着,2016年注定会成为商业银行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以金融科技为背景的商业银行,正在移动金融领域谋求适合的生态发展战略,这样的战略,以创新为基石。创新是商业银行在智慧金融领域扩张的敲门砖,商业银行在创新的基础上拥抱互联网,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化困局为机遇,破困境赢新生。
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后,银行显现出了其所掌控的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优势。但是银行的数据带有浓厚的金融属性,因此商业银行的大数据资源应该结合行外数据,进行重新结合再利用。再加上银行在受众层面拥有坚实的信用基础,在结算、咨询、风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在面对时代赋予的挑战时,商业银行也能够呈现出其固有的优势所在。
任何触碰到天花板的企业都未必是走到了行业的尽头,积极地寻求创新的方式,不仅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转机,还可以成为行业前行的驱动力。
2.2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在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分化出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主导模式。
其中分业经营是指金顧机构业务范围在某种程度进行"分业"管制。从广义而言,分业经营包含四层含义:(1)长期金融业务与短期金融业务相分离;(2)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之间相互分离;(3)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4)商业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业务间的分离。由此可以看出,分业经营只是一个普遍的提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业经营有着不同的表述。就中国而言,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及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第八条规定:"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中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可见,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另外几层含义。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的目的 1
1.2研究的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
1.3.1国外研究现状 1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3
2.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3
2.2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3
2.3两种经营模式的比较 4
2.4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必然趋势 5
3中国农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分析 8
3.1农行概况 8
3.2农行混业经营模式状况分析 8
3.3农行混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0
3.4农业银行混业经营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1
4中国农业银行混业经营实施对策建议 13
4.1尽快建立混业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13
4.2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混业经营的风险管控 13
4.3培养高素质金融从业人才和监管人才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混业经营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我国过去一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但是,从目前全球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模式将是必然趋势,只有通过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更好的参与到未来的竞争中去。农行作为我国的四大行之一,必然要确定自己的经营模式,顺应潮流,转变自己的经营模式,积极面对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的意义
农业银行银行立足国内,但是战略目标却应该放眼全球。接受混业经营并很好的利用它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参与国际金融分工,只有这样,农业银行才能在新一轮国际金融博弈中胜出。本文以农业银行为例,分析混业经营模式下该银行的风险利弊,探讨农行实施混业经营模式的策略,以更好提升农行的核心竞争力。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外研究现状
全球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浪潮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目前,混业经营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全能银行,存在于德国、瑞士和荷兰。在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提供全面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服务,所有这些业务都在单一的法律实体内;同时允许银行持有工商业公司的相当规模的股份。
第二种是英国式的综合银行业服务体系,存在于英国与它有紧密联系的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英国式的综合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但它在三个方面不同于德国的全能银行;较为普遍的设立独立、合法的分支机构,银行对工商业公司的股份额不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结合也较少。
第三种是美国和日本以法律规定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为特点的银行体系。美国与日本银行体系的差别在于,日本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业公司的相当数量的股份,而美国不能。此外,大多数的美国银行采取了银行持股公司的形式,而银行持股公司在日本是非法的。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李埃米(2015)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提出从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呈现出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已初现端倪。
王勇、梅占浩、张莘婧在(2015)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提出通过混业经营,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可以构建更加丰富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客户的新吸引力,不断发掘新的潜在顾客群,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同时也提出了有可能给监管营业当局带来困难,也有可能会带来金融市场垄断的问题。
安然(2016)分别从市场条件、法律条件、监管条件、政策条件对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诸多西方国家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发展的历程展现了银行业的变迁,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2.1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基础理论
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主要围绕着盈利性、安全性、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四个目标来体现,以保证银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盈利。
2016年底,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遵循的原则,并且加大了商业银行在建立表外业务时的风险监控力度。
该《指引》是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一项重大监管动作,结合当前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利差收窄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等现状,商业银行曾持续十余年的“高增长、低不良、高收益”的黄金期已然过去。这也意味着,2016年注定会成为商业银行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以金融科技为背景的商业银行,正在移动金融领域谋求适合的生态发展战略,这样的战略,以创新为基石。创新是商业银行在智慧金融领域扩张的敲门砖,商业银行在创新的基础上拥抱互联网,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化困局为机遇,破困境赢新生。
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后,银行显现出了其所掌控的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优势。但是银行的数据带有浓厚的金融属性,因此商业银行的大数据资源应该结合行外数据,进行重新结合再利用。再加上银行在受众层面拥有坚实的信用基础,在结算、咨询、风控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在面对时代赋予的挑战时,商业银行也能够呈现出其固有的优势所在。
任何触碰到天花板的企业都未必是走到了行业的尽头,积极地寻求创新的方式,不仅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转机,还可以成为行业前行的驱动力。
2.2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在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分化出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主导模式。
其中分业经营是指金顧机构业务范围在某种程度进行"分业"管制。从广义而言,分业经营包含四层含义:(1)长期金融业务与短期金融业务相分离;(2)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之间相互分离;(3)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4)商业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业务间的分离。由此可以看出,分业经营只是一个普遍的提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业经营有着不同的表述。就中国而言,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及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第八条规定:"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中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除外。"可见,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另外几层含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