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附件)
摘 要摘 要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企业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对会计稳健性的争议越来越多。同时,稳健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制约了稳健性发挥其作用。稳健性在实务中的应用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应用产生矛盾,以及部分企业利用稳健性原则的主观性,操作利润等问题。稳健性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把控好尺度与标准。文章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着眼于计法规的制定、公司角度、会计人员教育三个方面分析稳健性在应用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稳健性应用水平的途径。关键词会计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
目录
0引言 1
1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
1.1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原因 1
1.2稳健性原则的概念 2
1.3稳健性原则的分类 3
2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3
2.1稳健性原则应用的必要性 3
2.2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4
2.3稳健性原则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的弊端 9
2.4运用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 11
3探究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建议 12
3.1运用稳健性原则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探究 12
3.2未来强化会计稳健性的应用途径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0 引言
稳健性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八个要求之一,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对会计稳健性的争议越来越多。质疑方认为运用稳健性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运用稳健性会导致财务报表收益的低估,因此不能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最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08年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终决定将会计稳健性彻底清除,在我国会计趋同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取舍的选择。而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经济转轨的时期,经济运行波动起伏,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稳健性的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630px;height:85px" data-ad-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data-ad-slot="62845567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目录
0引言 1
1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
1.1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原因 1
1.2稳健性原则的概念 2
1.3稳健性原则的分类 3
2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3
2.1稳健性原则应用的必要性 3
2.2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4
2.3稳健性原则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的弊端 9
2.4运用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 11
3探究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建议 12
3.1运用稳健性原则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探究 12
3.2未来强化会计稳健性的应用途径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0 引言
稳健性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八个要求之一,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对会计稳健性的争议越来越多。质疑方认为运用稳健性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运用稳健性会导致财务报表收益的低估,因此不能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最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08年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终决定将会计稳健性彻底清除,在我国会计趋同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取舍的选择。而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经济转轨的时期,经济运行波动起伏,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稳健性的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630px;height:85px" data-ad-client="ca-pub-6529562764548102" data-ad-slot="6284556726">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悠久历史说明,稳健性的产生不是由于制度的认可出现,因此也不会因制度的否定而消失。
1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1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原因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基础。在此也可以论证稳健性必然存在的原因,任何事物都处于不确定中,世界上唯一可以确定的即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因此稳健性的运用是必然的。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内因是指会计系统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信息时候在面临不确定性情况时候所选择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会计人员的主观性主要由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不同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不同影响的。外因是指会计系统外部环境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企业外部业务汇兑损益、企业借贷银行资金的信用代价、税率、市场利率增减指数变动等影响。
1.1.1稳健主义产生的历史论据
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稳健性这一思想的最早体现可以追溯到14世纪,意大利商贩Francesco Marco的存货结转记录。当出现市价低于存货成本时,会计人员将1404年12月31日的商品存货账户金额与结转到下一期的存货账户金额之间产生的差额记录到“商品损失”一栏,对此现象,Pendorf 介绍了Franceso Marco 的会计人员做出的解释:“我们之所以将存货账户借方一部分金额记录到商品利润的借方,即损失,是因为我们不能再以高于原来的价格计价,因为他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价格。”会计实务人员这一做法是其基于其资产的本质特征的感悟,即资产是指未来期间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这也说明稳健性的正确应用要求会计人员较高的专业素养。
稳健主义在受托责任观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引用下广泛使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非常关注考核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企业所有者更加追求的是企业的持续盈利,而管理者追求的是自己当期的业绩好坏,这导致二者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矛盾点。同时,管理者拥有更多的企业信息的知情权,二者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运用稳健性的必要性,稳健性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对当期收益的高估。
1.2稳健性原则的概念
Bliss (1924)最早对会计稳健性给出定义,他认为所有可能的损失都可以预计,而任何不确定的收益则不可预期。Basu (1997)认为“在财务报表中,稳健性是指会计人员对待好消息较之坏消息方面,其确认标准有更高的趋势,而且盈余反映坏消息较之好消息更及时。”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稳健性,即指的是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为了防止企业利用稳健性原则进行利润调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不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根据调节利润的需要而故意多提或者少提)。如果企业故意高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1]
美国FASB将会计稳健性描述为:对不确定的谨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和风险被充分考虑。所以如果未来收到或者支付的两个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国际上关于稳健性的定义:稳健性指的是会计的相关人员在应对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时候,对自己所面对的相关情况做出必要的预计,在进行这种必要的预计和判断时加入必要的谨慎,这样做的目的是达到既不会把资产或者收益高估,也不会把负债或费用项目低估。
1.3稳健性原则的分类
稳健性可以分为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
条件稳健性又称损益表稳健性,消息依赖稳健性,或称事后稳健性。条件稳健性指的是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快,与当期的消息有直接关系。取源于Basu(1997)对于稳健性的定义“在财务报表中,稳健性指会计人员在对待好消息较之坏消息方面,其确认标准有更高程度的趋势,而且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及时”。条件稳健性的例子主要有: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资产减值准备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