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务复杂程度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附件)
摘 要审计费用是审计业务委托人与审计师之间最为重要的经济联系之一,因此被视为审计相关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已经有学者开始了审计费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直到证券监管委员会在二十一世纪初颁布了关于审计费用披露的有关规定,审计费用的研究之路才开始,国内研究相对于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内部控制审计的收费关乎了包含委托人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的直接经济利益,对审计费用相关关联元素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需要的课题,而企业业务复杂程度正是其中重点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对企业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得出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研究结论。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审计费用相关理论 3
三、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5
(一) 研究设计 5
(二)模型构建 5
四、 研究过程 6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7
(三)模型分析 7
五、 结论 11
(一)研究结论 11
(二)相关建议 12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期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引言
本世纪初,美国安然、世界通信等规模较大公司被发掘出财务舞弊丑闻。这些丑闻的接连曝光,最终招致投资者利益遭到重大侵害,也极大挫伤了美国和其他世界各国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基于此,建设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就成为公司及市场监管者的关注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背景下,内部控制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应运而生。
美国国会和立法机构决定通力合作,在仅仅一年后的2002年就制定并通过了萨班斯法案(SOX法案),为了配合法案的实施,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项最新条款的有关规定,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通过不懈努力,在SOX法案出台后两年便制定并发布实施了第2号审计准则(简称AS2),规定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缺一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可。委员会对于AS2贯彻执行状况进行的跟踪调查,以及经济市场对于此项审计准则实施后取得效果旳各种报告表明,AS2的条款存在表述不清难于理解的问题,加之其所规定的具体审计方式过于芜杂,审计师难以做出正常且合法的职业判断,也就更不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复杂度也不高的小微型企业。基于此,委员会在2007年颁发了第5号审计准则(简称AS5),用新准则取代迅速沦为陈旧的第2号审计准则,第五号准则不仅修改了对于“重大缺陷”、“重要缺陷”的定义,而且要求审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取消了部分不必要的要求、允许参考以前年度审计报告等等,希望凭借这些新的政策法规,通过审计效率的提高来起到降低审计成本效果。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通过不断立法,在这一系列法案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
委员会对SOX法案的贯穿落实进行了跟踪调查,还用新的审计准则来代替相对早期的审计准则,希望降低企业审计费用,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复杂度也不高的小微型企业的审计成本。不过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法案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减少了公司的审计负担,但原有的期望并未完全实现。研究发现在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公司的审计成本确实比原时期有所降低,但是与政策法规制定者所冀望的相反的是,数据并未能说明规模较小的公司在审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产生较大的受益;甚至出现了与大公司的审计成本降幅反而更大的状况。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着时代变化逐渐完善,反观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后续规定法则的颁布却相对较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出台对于我国企业的审计成本能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审计费用的重要关联元素之一,国外学者 Simunic(2003)最先对公司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开展了实证研究。他在没有其他文献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列举出了10个他认为可能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测算,发现企业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两个因素;我国学者杨继飞也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对审计费用高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Dasaratha(2010)认为,如果公司财务状况不好,公司管理层为了掩饰由此产生的经营业绩下滑,往往会做出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去挖掘“或许有”的盈余管理操作,导致审计费用的提高。而且由于公司现金流减少,公司能否拥有长久的经营预期也就存疑,事务所对此类企业提供审计相关服务,容易出现被起诉的局面,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出于防患于未然的思维,提高审计费用就成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式。
林娇(2011)认为,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治理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企业是否会产生控制风险等内部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她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那么企业在被审计时,需要支付的审计费用就越高。
陈洁(2012)认为,如果企业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往往意味着审计质量很高,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信誉成本,使得企业在此过程中受益。作为直接受益人的被审计方,支付的审计费用就会随之上升。
世界各国的学者专家们对审计费用关联元素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慎之又慎的验证。不过却相当多的研究都是从是否主动披露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否向社会投资者公布内控自评报告等企业主动的角度,论证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他们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全部审计费用,很少会单独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进行研究。本论文基于这一点,希望能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增进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取得一定的成绩。
从沪交所和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审计师对其内控有效性的审计意见开始,到本论文写作时间已有12年了,内部控制审计数据日益充沛,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可行性。但是尽管有市场规则的限定,还是仅有部分企业依法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并向全社会披露了审计师的审计意见,个中缘由是否是因为进行相关披露会增加企业财务负担,这也是需要探讨一二的。因此,有必要探讨各相关因素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二)审计费用相关理论
1.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通过对被审企业自己制定的内控制度系统执行相关的各项具体审计程序,检测其有效性,检测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它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改善内部经营管理状况,实现对于内部控制的控制。
基于我国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上市企业应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自我测评,并将企业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公之于众,以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与此同时也要公布审计师对其年报审计的审计报告。但是,进行年审的事务所和进行内控审计的事务所可以不为一家。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审计费用相关理论 3
三、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5
(一) 研究设计 5
(二)模型构建 5
四、 研究过程 6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6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7
(三)模型分析 7
五、 结论 11
(一)研究结论 11
(二)相关建议 12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期望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引言
本世纪初,美国安然、世界通信等规模较大公司被发掘出财务舞弊丑闻。这些丑闻的接连曝光,最终招致投资者利益遭到重大侵害,也极大挫伤了美国和其他世界各国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基于此,建设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就成为公司及市场监管者的关注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背景下,内部控制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应运而生。
美国国会和立法机构决定通力合作,在仅仅一年后的2002年就制定并通过了萨班斯法案(SOX法案),为了配合法案的实施,更好地贯彻执行这项最新条款的有关规定,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通过不懈努力,在SOX法案出台后两年便制定并发布实施了第2号审计准则(简称AS2),规定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缺一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可。委员会对于AS2贯彻执行状况进行的跟踪调查,以及经济市场对于此项审计准则实施后取得效果旳各种报告表明,AS2的条款存在表述不清难于理解的问题,加之其所规定的具体审计方式过于芜杂,审计师难以做出正常且合法的职业判断,也就更不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复杂度也不高的小微型企业。基于此,委员会在2007年颁发了第5号审计准则(简称AS5),用新准则取代迅速沦为陈旧的第2号审计准则,第五号准则不仅修改了对于“重大缺陷”、“重要缺陷”的定义,而且要求审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取消了部分不必要的要求、允许参考以前年度审计报告等等,希望凭借这些新的政策法规,通过审计效率的提高来起到降低审计成本效果。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通过不断立法,在这一系列法案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
委员会对SOX法案的贯穿落实进行了跟踪调查,还用新的审计准则来代替相对早期的审计准则,希望降低企业审计费用,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业务复杂度也不高的小微型企业的审计成本。不过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法案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减少了公司的审计负担,但原有的期望并未完全实现。研究发现在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公司的审计成本确实比原时期有所降低,但是与政策法规制定者所冀望的相反的是,数据并未能说明规模较小的公司在审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产生较大的受益;甚至出现了与大公司的审计成本降幅反而更大的状况。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着时代变化逐渐完善,反观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后续规定法则的颁布却相对较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出台对于我国企业的审计成本能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审计费用的重要关联元素之一,国外学者 Simunic(2003)最先对公司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开展了实证研究。他在没有其他文献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列举出了10个他认为可能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测算,发现企业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两个因素;我国学者杨继飞也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对审计费用高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Dasaratha(2010)认为,如果公司财务状况不好,公司管理层为了掩饰由此产生的经营业绩下滑,往往会做出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去挖掘“或许有”的盈余管理操作,导致审计费用的提高。而且由于公司现金流减少,公司能否拥有长久的经营预期也就存疑,事务所对此类企业提供审计相关服务,容易出现被起诉的局面,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出于防患于未然的思维,提高审计费用就成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式。
林娇(2011)认为,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治理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企业是否会产生控制风险等内部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她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那么企业在被审计时,需要支付的审计费用就越高。
陈洁(2012)认为,如果企业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往往意味着审计质量很高,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信誉成本,使得企业在此过程中受益。作为直接受益人的被审计方,支付的审计费用就会随之上升。
世界各国的学者专家们对审计费用关联元素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慎之又慎的验证。不过却相当多的研究都是从是否主动披露自己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否向社会投资者公布内控自评报告等企业主动的角度,论证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他们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全部审计费用,很少会单独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进行研究。本论文基于这一点,希望能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增进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取得一定的成绩。
从沪交所和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审计师对其内控有效性的审计意见开始,到本论文写作时间已有12年了,内部控制审计数据日益充沛,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可行性。但是尽管有市场规则的限定,还是仅有部分企业依法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并向全社会披露了审计师的审计意见,个中缘由是否是因为进行相关披露会增加企业财务负担,这也是需要探讨一二的。因此,有必要探讨各相关因素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
(二)审计费用相关理论
1.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通过对被审企业自己制定的内控制度系统执行相关的各项具体审计程序,检测其有效性,检测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它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改善内部经营管理状况,实现对于内部控制的控制。
基于我国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上市企业应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自我测评,并将企业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公之于众,以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与此同时也要公布审计师对其年报审计的审计报告。但是,进行年审的事务所和进行内控审计的事务所可以不为一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