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问题与对策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问题与对策[20191229205208]
摘 要
国债期货在金融期货品种具有重要的位置,其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与否。本文在通过分析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依次论述了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理论,包括交易机制的历史、现况、内容、优点和内涵。在论述交易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国债期货交易机制存在的问题,例如:投机气氛过重,利率市场化低、交易规则存在缺陷、监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在本文的最后,相应的从抑制过度投机交易规则、提高利率市场化、借鉴国外优秀交易规则、扩大现货市场规模和结构合理化、健全监管体系五方面出发,提出了解决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债期货,交易机制,问题与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国内外国债期货的研究现状 2
1.3.1国内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2
1.3.2国外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3
2.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理论概述 4
2.1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历史 4
2.1.1国外国债期货历史 4
2.1.2国内国债期货历史 4
2.2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现况 4
2.3国债期货交易机制内容 5
2.4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优点 5
2.5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内涵 5
3.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问题 7
3.1投机气氛过重 7
3.2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 7
3.3交易规则存在的缺陷 7
3.3.1 90年代初国债期货试点的主要缺陷 7
3.3.2国债期货重启交易规则的主要缺陷 8
3.4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8
4. 应对国债期货交易机制问题提出的对策 9
4.1制定抑制过度投机的交易规则 9
4.2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 9
4.3充分借鉴国外交易规则的优点 10
4.4健全监管体系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国债期货作为一种特殊期货品种,和普通的商品期货类似,都是基于避险的需求而产生的,1970年代后,由于2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进而使得利率大幅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意外经济损失,这使得广大国债持有者深刻认识到急需要一种期货品种来对冲国债现货的风险。1976年1月,国债期货合约正式在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由此打开了国债期货的历史,随后的西方各国陆续推出适合本国的国债期货合约,并取得了成功。
国债期货在国内很早就已经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刚好上交所和深交所运营不久,为了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在1992年推出,但没想到的是仅两年半就由于各类严重违规时间宣布暂停,这里其中具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来讲有以下几点:
1.国内刚刚启动期货交易机制,国债期货先于绝大多数的商品期货,国内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时连《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都没有出台,而是发生了著名的“327”违规操作事件后,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才联合颁发,但是这根本没法弥补交易机制自身的缺陷。
2.利率非市场化和信息非公开化,同时由于国债现货市场不发达,发行量过小,品种较小,国债、金边债券的性质还没有充分体现,国债的现实基础需求很小。
主观来讲有以下几点:
1.当时国债期货刚推出,加上先前没有类似期货品种的借鉴经营,因此开始就缺乏有效,全面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是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2.当时一方面国债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常常抱着以小博大的心态参加交易,透支、超仓情况严重,投机氛围极强。
3.大客户恶意操纵等现象。
由此可见,要使得国债期货顺利运行,就必须系统的解决客观的问题和并尽可能的抑制主观上的种种不利的问题,这也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债期货能有效地控制意外的利率大幅波段带来的风险,为各大银行和相关机构提供利率避险的工具,同时起到完善国债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的作用功能。虽然90年代的期货试水由于投机过度,内幕操纵等原因以失败告终,但是放眼国外利率期货市场成功发展的趋势,充分证明了国债期货市场是能够健康运行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风险控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13年9月6日正式上市交易,标志着中国国债期货时代的到来。这就急需彻底的分析历史上、国内外国债的交易机制,从交易规则、风险控制手段、监管体系方面,提出既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为我国国债期货更好运行的理论支撑。这正是本论文的目的所在。
因此,本论文将通过对国内90年代国债期货试点时的经验教训和西方国家国债期货成功运行经验进行分析,对比,来讨论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在国债期货的交易规则下如何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为中国国债期货风险防范措施的制订、和国债期货如何更好的运行给出一定的建议。
1.3国内外国债期货的研究现状
1.3.1国内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内金融经济学者和金融证券市场人士对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各位学者也对国债期货推出的各种可能性和整体的经济,法制环境进行了分析。
董华春(2008)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认为在我国推出国债期货首先扩大适量的国债现货市场和建设健全法律环境,其次认为交易规则上必须做到:(l)保证金不能太低;(2)要有涨跌停板制和持仓上限制度;(3)设法杜绝透支交易。
姜洋(2009)对商品期货的研究表明,虽然期货产品没有股票的融资功能,但是通过期货品种进行风险规避有更高的时效性,同时由于是杠杆操作,能大大降低各机构规避风险的交易成本。因此,如果没有国债期货,我国的的金融市场的的风险规避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在时间成本和效率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最终使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难于扩大,产生社会融资瓶颈。
巴署松等人(2010)研究总结上上世纪90年代国债严重违规的各种原因:1.那时国债现货市场小,而且几乎不流通,2.期货在我国才刚刚试行,国债期货作为最早推出的品种,就存在原始的制度不健全,导致频繁的市场价格操作;3.当时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无法为国债期货的顺利运行提供必备的技术支持。
1.3.2国外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国债期货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债期货的避险功能,定价,套利,期权以及各种品种创新等。
MartinYoung(2003)研究了日本10年期的国债期货和各类期限国债期货的风险规避组合,发现这类组合能为各类机构提供很好的套期保值方法,尤其是10年期的国债期货合约。
Joseph.Sinkey.JR(2008)通过研究中小型美国商业银行的国债期货运用时,得出结论:这类银行是国债期货的持有者而不是经销者,持有的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直接相关,而国债期货持有较多的银行具有很强的资产和风险抗击能力。
紧接着的T.w.Guinne(2009)对各类银行用国债期货套期保值抗抗风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合约品种到期日来临,但是和银行的规划不一致时,银行往往会采取套期保值的风险规避方法。由此可见国债期货在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Ramaprasad.Bhar和Eartehiarella在2007年指出:运用利率期货合约套利需要对利率的易变性功能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的历史数据来估算这种易变性功能。
2.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理论概述
2.1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历史
2.1.1国外国债期货历史
摘 要
国债期货在金融期货品种具有重要的位置,其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与否。本文在通过分析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依次论述了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理论,包括交易机制的历史、现况、内容、优点和内涵。在论述交易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国债期货交易机制存在的问题,例如:投机气氛过重,利率市场化低、交易规则存在缺陷、监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在本文的最后,相应的从抑制过度投机交易规则、提高利率市场化、借鉴国外优秀交易规则、扩大现货市场规模和结构合理化、健全监管体系五方面出发,提出了解决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国债期货,交易机制,问题与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3国内外国债期货的研究现状 2
1.3.1国内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2
1.3.2国外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3
2.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理论概述 4
2.1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历史 4
2.1.1国外国债期货历史 4
2.1.2国内国债期货历史 4
2.2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现况 4
2.3国债期货交易机制内容 5
2.4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优点 5
2.5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内涵 5
3.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问题 7
3.1投机气氛过重 7
3.2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 7
3.3交易规则存在的缺陷 7
3.3.1 90年代初国债期货试点的主要缺陷 7
3.3.2国债期货重启交易规则的主要缺陷 8
3.4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8
4. 应对国债期货交易机制问题提出的对策 9
4.1制定抑制过度投机的交易规则 9
4.2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 9
4.3充分借鉴国外交易规则的优点 10
4.4健全监管体系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国债期货作为一种特殊期货品种,和普通的商品期货类似,都是基于避险的需求而产生的,1970年代后,由于2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进而使得利率大幅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意外经济损失,这使得广大国债持有者深刻认识到急需要一种期货品种来对冲国债现货的风险。1976年1月,国债期货合约正式在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由此打开了国债期货的历史,随后的西方各国陆续推出适合本国的国债期货合约,并取得了成功。
国债期货在国内很早就已经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刚好上交所和深交所运营不久,为了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在1992年推出,但没想到的是仅两年半就由于各类严重违规时间宣布暂停,这里其中具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来讲有以下几点:
1.国内刚刚启动期货交易机制,国债期货先于绝大多数的商品期货,国内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时连《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都没有出台,而是发生了著名的“327”违规操作事件后,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才联合颁发,但是这根本没法弥补交易机制自身的缺陷。
2.利率非市场化和信息非公开化,同时由于国债现货市场不发达,发行量过小,品种较小,国债、金边债券的性质还没有充分体现,国债的现实基础需求很小。
主观来讲有以下几点:
1.当时国债期货刚推出,加上先前没有类似期货品种的借鉴经营,因此开始就缺乏有效,全面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是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2.当时一方面国债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常常抱着以小博大的心态参加交易,透支、超仓情况严重,投机氛围极强。
3.大客户恶意操纵等现象。
由此可见,要使得国债期货顺利运行,就必须系统的解决客观的问题和并尽可能的抑制主观上的种种不利的问题,这也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债期货能有效地控制意外的利率大幅波段带来的风险,为各大银行和相关机构提供利率避险的工具,同时起到完善国债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的作用功能。虽然90年代的期货试水由于投机过度,内幕操纵等原因以失败告终,但是放眼国外利率期货市场成功发展的趋势,充分证明了国债期货市场是能够健康运行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风险控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13年9月6日正式上市交易,标志着中国国债期货时代的到来。这就急需彻底的分析历史上、国内外国债的交易机制,从交易规则、风险控制手段、监管体系方面,提出既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为我国国债期货更好运行的理论支撑。这正是本论文的目的所在。
因此,本论文将通过对国内90年代国债期货试点时的经验教训和西方国家国债期货成功运行经验进行分析,对比,来讨论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在国债期货的交易规则下如何制定风险管理制度为中国国债期货风险防范措施的制订、和国债期货如何更好的运行给出一定的建议。
1.3国内外国债期货的研究现状
1.3.1国内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内金融经济学者和金融证券市场人士对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各位学者也对国债期货推出的各种可能性和整体的经济,法制环境进行了分析。
董华春(2008)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认为在我国推出国债期货首先扩大适量的国债现货市场和建设健全法律环境,其次认为交易规则上必须做到:(l)保证金不能太低;(2)要有涨跌停板制和持仓上限制度;(3)设法杜绝透支交易。
姜洋(2009)对商品期货的研究表明,虽然期货产品没有股票的融资功能,但是通过期货品种进行风险规避有更高的时效性,同时由于是杠杆操作,能大大降低各机构规避风险的交易成本。因此,如果没有国债期货,我国的的金融市场的的风险规避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在时间成本和效率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最终使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难于扩大,产生社会融资瓶颈。
巴署松等人(2010)研究总结上上世纪90年代国债严重违规的各种原因:1.那时国债现货市场小,而且几乎不流通,2.期货在我国才刚刚试行,国债期货作为最早推出的品种,就存在原始的制度不健全,导致频繁的市场价格操作;3.当时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无法为国债期货的顺利运行提供必备的技术支持。
1.3.2国外国债期货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国债期货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债期货的避险功能,定价,套利,期权以及各种品种创新等。
MartinYoung(2003)研究了日本10年期的国债期货和各类期限国债期货的风险规避组合,发现这类组合能为各类机构提供很好的套期保值方法,尤其是10年期的国债期货合约。
Joseph.Sinkey.JR(2008)通过研究中小型美国商业银行的国债期货运用时,得出结论:这类银行是国债期货的持有者而不是经销者,持有的规模与银行资产规模直接相关,而国债期货持有较多的银行具有很强的资产和风险抗击能力。
紧接着的T.w.Guinne(2009)对各类银行用国债期货套期保值抗抗风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合约品种到期日来临,但是和银行的规划不一致时,银行往往会采取套期保值的风险规避方法。由此可见国债期货在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Ramaprasad.Bhar和Eartehiarella在2007年指出:运用利率期货合约套利需要对利率的易变性功能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的历史数据来估算这种易变性功能。
2. 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理论概述
2.1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历史
2.1.1国外国债期货历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