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1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1
2.2 内部控制的概念 1
2.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
2.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原则2
3 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内部控制的现状3
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4
4.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4
4.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太低4
4.3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弱化5
4.4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资产安全系数普遍较低5
5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6
5.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大6
5.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行为主体素质较低6
5.3 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观念和良好的环境7
5.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8
6 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8
6.1 建立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机制8
6.2 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9
6.3 加强相关人员素质的培养,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10
6.4 建立内部风险识别及评估体系10
6.5 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受其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慢慢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但当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企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模糊,并且加上公司长久累积下来的弊端已久,人员素质较差,各个部门协调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形势尤为严峻。
中小企业实现内部控制机制也是势在必行,尽管国家没有对中小企业明文规定出来,但是我们能从国家监管部门对整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还有构建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决心中都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我们要认清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明确方针。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
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各个国家通常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判定,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和其所处行业的地位等;量的指标主要包括雇员的人数,实收资本和资产总值等。由于量的指标比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比较容易,有一定的可比性,因而普遍被采用。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依据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纪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按照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划分,根据企业职工额人数、销售额、资产的总额等指标进行分类。综合起来,中小企业就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1]。
2.2 内部控制的概念
由于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涵范围,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明确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区别于企业外部监控体系的一种控制体系,一般可以描述为:内部控制是包括股东,经营者,管理者等不同层次的控制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对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及相对应的经营管理业务等相关的对象所采取的所有制度安排及程序和方法体系[2]。
2.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它是由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最早的控制只是着眼于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偏重从钱物分管,复核方面进行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日渐变得复杂化,从而慢慢的发展成现代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体制有助于达成企业预定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的作用会不断发展。目前,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了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护了企业财产安全的完整性;保护了企业预定目标的顺利执行;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2.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主要责任者是企业的管理层,因此要明确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相应职责,即企业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最终负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上应该重点把握如下几条原则:
2.4.1 适应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实际情况,这就决定了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照搬其他的企业。在制定内部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调查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做到制度制定出来能够落实并且得到执行。适应性原则还体现在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自身情况或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随着做出相应的调整。换而言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
2.4.2 重要性原则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中小企业由于组织结构及人员规模的制约,对于人员不可能做出像大企业那样高的要求。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更应该注重企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重点问题和领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应该有所侧重。另一方面,重要性原则也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就越好,因为这样一来,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相关成本,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一定要考虑周全,要充分考虑好成本与效益的对比。
2.4.3 相互牵制原则
就具体内部控制措施来讲,相互牵制是很重要的分析。在内部控制五个因素中的控制活动就包含职责分离这一内容,所谓职责分离,就是企业将交易授权、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责分配给各个员工,以防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发生舞弊行为,这一项原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中小企业中往往由于人员过少,而出现岗位重叠和交叉的现象。一人身兼数职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岗位安排上就应该注意不相容的岗位要相互分离[4]。
3 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已成为了绝对的主体,而中小企业主要表现为小型集体企业,那些少数个体、民营和家族企业处于萌芽阶段并努力的竞相争取生存权。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它们几乎处于经济主体的边缘,并且大部分主要是服务型和简约粗放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条件下,生产力得到了有效的解放,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同时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真正滋生了中小企业群体。另外,在这段期间,因为市场竞争激烈的加剧,大部分国有或集体的中小企业逐渐从市场中淡出,而民营、家族中小企业渐渐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65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