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伊利集团为例(附件)

摘 要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好趋势下,企业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出现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却出现着种种问题。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经营发展,也进一步降低了公民参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以使企业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好。伊利集团作为我国乳制品的龙头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受过“三聚氰胺”等大事件公关危机,也存在国不少内部会计造假案,因此本文选择以伊利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风险。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伊利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当前伊利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伊利集团内部控制的具体建议对策。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2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3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及构成要素 3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3
2.1.2 内部控制的目标 3
2.1.3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3
3 伊利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5
3.1 伊利集团简介 5
3.2 伊利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5
4 伊利集团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8
4.1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8
4.1.1 缺乏风险不确定性的测量,孤立的看待风险 8
4.1.2 公司流程缺乏有效监管,不能满足对风险管理的要求 8
4.1.3 不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9
4.2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9
4.2.1 公司领导或有关人员对于内控的认识不到位 9
4.2.2 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支持 10
4.2.3 企业对于自身的认知不足 10
4.2.4 缺乏对内控制度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的情况检查 10
5 完善伊利集团内部控制工作的对策 12
5.1 实行公司全员参与的全面的内部控制 12
5.2 控制财务费用,降低企业债务风险 12
5.3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目的
选题目的:企业的内部管理作为评价和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调研实践得知“得到控制则企业的实力强大,失去控制的企业实力较弱,若企业没有进行管理控制则会致使企业凌乱无序。”任何企业对内部的会计监督运用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手段。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命脉和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只是停留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企业内部结构的层面,并没有更加深入系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深入了解和有效的运用,个别企业把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监督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
1.1.2研究意义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企业的潜在风险,并且有效的规避解决问题和危机,能够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稳定,不受侵犯,并且能够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手段。内部控制的作用在企业的运作中十分重大,有效的促进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能够知晓同样的信息资料。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管理意识,内部沟通与外部的信息资源沟通闭塞,企业行业内部监督不严,我国企业并不具备规避风险预测风险的能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因此,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能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论文选择伊利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问题为例,并联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实状况,在深入分析伊利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适合伊利集团采用的建议和方法,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对其进行了增补。
Changchit 学者在1999年对于内部控制问题识别的智能系统——专家系统进行了说明。
Chuleep orn Changchit学者在2004年提出一个专家系统用于培训非专业人士了解内部控制并从事内部控制评价。
1.2.2国内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基本是停滞的,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针对一些内部控制失常管理不佳等问题,开始大力推进建设内部控制。
周瑜、郑垂勇在2008年对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做了简单介绍,并将该方法引入内部控制评价。
朱荣恩在《内部控制评价》(2002)详细介绍了各个控制活动的内部控制,从风险控制角度说明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内部控制的风险和防范。
戴彦在2006年通过对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证明了从“资金流”构建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并认为企业应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评价过程。
牛成拮(2005)认为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方面,忽视了面向管理的由内部审计实施的评价。
2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及构成要素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已定的经济目标而施行的内部管理模式和制度、政策。内部控制要做到能够确保企业可以预测到现存的潜在风险和阻碍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因素,同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规避风险。
2.1.2 内部控制的目标
1992年,美国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指出内部控制包含三个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
2004年,美国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意在强调企业的一切管理都应该围绕战略这一中心展开,抛开战略来谈内部控制就会失去方向。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包含COSO报告的四大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资产目标。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资产流失,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风险。应该说,这符合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情。
战略目标——确保企业战略的实施;
经营目标——确保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报告目标——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0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