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资金净流入与股价的关系
主力资金净流入与股价的关系[20200105124109]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随着大环境的进步而在壮大。所以伴随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大。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买卖的行为影响供求关系的波动,进而表现为股价的波动。本文选取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两个大盘指数的股价数据,考察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的主力资金净流入与同期的股价和次日股价涨幅的关系,利用SPSS来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研究主力资金与股价的关系,找出其二者之间的规律,为投资者的投资战略作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主力资金净流入与当日所对应的上证指数的股价涨幅百分比和创业板指的股价涨幅百分比的相关性分别是显著正相关和高度正相关。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机构投资者,股价,主力资金净流入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
2.1 近年来研究成果文献综述2
2.1.1 从宏观角度研究股价变动2
2.1.2 机构投资者与股价的研究综述3
2.1.3 资金流向与股价的研究综述4
2.2 相关理论4
2.2.1技术分析的四因素4
2.2.2 羊群效应5
2.2.3 波浪理论5
3 理论假设 6
3.1主力资金净流入与上证指数6
3.2 主力资金净流入与创业板指数8
4 实证分析 9
4.1 上证指数实证分析9
4.2 创业板指数实证分析14
结论 19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1 引言
自1984年11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公开股票的发行到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再到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直到现在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近31年的时间。起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该所挂牌交易股票只有8只,而且在几乎同时成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也仅有5只。到了1991年底,两地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的总数为14家,总市值109.19亿元。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截止到2015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数已经达到了1030家,上市股票1074只,总股本27813.13亿,总市值286674.51亿。相比于起初的数据,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规模明显扩大。下图是从1992年到2013年上市公司数量的年数据柱形图。
伴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随着大环境的进步而在壮大,同时其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多年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为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成长与发展,管理层将大力培育行为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指导下,这些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目前,随着入市限制的逐步放宽,券商、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先后进入了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主体。截至到2011年年底,我国6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为2.2万亿元,是2003年底的8.5倍,基金持股市值约占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7.7%。据201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截至2012年9月30日,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10.42万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42.37%。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名录(2014年8月)》,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达到了95家。这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已然成为股市中的主力。
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较以前会有闲散资金用于投资理财。通俗来讲,投资就是利用现在拥有的实际资本,并放弃当前的消费,将资本投入到下一期的生产中,以期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来供以后消费。股市则是广大居民投资选择的对象之一。但是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对于股市指数波动的分析预测无法和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相比,而且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投机动机更强烈,传统的基本分析对于短期的股价走势适用性不强,所以本篇论文将研究主力资金与股价的关系,找出其二者之间的规律,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战略作分析方法之一。
2 文献回顾与基础理论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为自身的发展向各股东借入资金,相应地向各股东发行股票作为对企业所有权的拥有和取得股息、红利的凭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股票的定义是: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因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自从1990年12月开始,我国建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2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在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分散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这20多年的发展里,我国的股市可谓是快速前进,在2009年底,我国股市以超过24万亿元的总市值超越日本,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我国的股市虽然是参照美股股市建立,但与美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股市相比,我国股市发展的路还很长,体制和规定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还需不断的改革前进。在我国股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学者对于影响股价的因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和扩充。
2.1 近年来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2.1.1 从宏观角度研究股价变动
近年来,大多学者从数量经济学角度对股票价格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对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大多从宏观环境进行研究。顾岚和刘长标(2001)[1]运用1994年12月至1999年02月的景气指数和经过调整的股市行情数据,对沪、深股指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标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从表面上看国民经济景气指标与沪、深股市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但其动态运行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显著的。
曾志坚和江洲(2007)[2]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就宏观经济对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受通货膨胀率、利率、储蓄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但是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实体经济发展也存在背离,工业增加值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小。
鲁万峰(2010)[3]从货币供应环境的角度,对货币供应环境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提出“货币供应环境”作为“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应关系的货币供应因素”的理念。以价格供求理论为出发点来分析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的财富水平、投资者个人的偏好以及其他替代资产的收益率等。在他就货币供应环境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经过论证发现:我国存在“股经背离”现象,这说明货币供应环境通过实体经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在我国并不是很适用;我国的银行贷款能够对股票价格产生加强的正向影响,特别是短期贷款;我国的居民储蓄额对股票价格有反向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偏差、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等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小,相反利率、心理预期和银行信贷等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显著,最突出的机制表现为资产组合效应。
对于股市规模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张金清和刘烨(2010)[4]采用2005年06月至2008年01月的中国A股市场数据作为样本,运用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股市资金供求双方综合规模的正向冲击会导致股价波动性加大,同时股价波动性的加大会反过来加速股市综合规模的扩张,这种反馈效应强化了股市综合规模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而且之所以股市综合规模的扩张会加大股市的波动,主要是因为股市资金供给方的规模扩大会加大股价的波动性。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随着大环境的进步而在壮大。所以伴随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大。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买卖的行为影响供求关系的波动,进而表现为股价的波动。本文选取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两个大盘指数的股价数据,考察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的主力资金净流入与同期的股价和次日股价涨幅的关系,利用SPSS来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研究主力资金与股价的关系,找出其二者之间的规律,为投资者的投资战略作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主力资金净流入与当日所对应的上证指数的股价涨幅百分比和创业板指的股价涨幅百分比的相关性分别是显著正相关和高度正相关。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机构投资者,股价,主力资金净流入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
2.1 近年来研究成果文献综述2
2.1.1 从宏观角度研究股价变动2
2.1.2 机构投资者与股价的研究综述3
2.1.3 资金流向与股价的研究综述4
2.2 相关理论4
2.2.1技术分析的四因素4
2.2.2 羊群效应5
2.2.3 波浪理论5
3 理论假设 6
3.1主力资金净流入与上证指数6
3.2 主力资金净流入与创业板指数8
4 实证分析 9
4.1 上证指数实证分析9
4.2 创业板指数实证分析14
结论 19
致谢 21
参考文献22
1 引言
自1984年11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公开股票的发行到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再到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直到现在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近31年的时间。起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该所挂牌交易股票只有8只,而且在几乎同时成立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也仅有5只。到了1991年底,两地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的总数为14家,总市值109.19亿元。其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截止到2015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数已经达到了1030家,上市股票1074只,总股本27813.13亿,总市值286674.51亿。相比于起初的数据,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规模明显扩大。下图是从1992年到2013年上市公司数量的年数据柱形图。
伴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随着大环境的进步而在壮大,同时其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影响也不断加大。多年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为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成长与发展,管理层将大力培育行为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指导下,这些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目前,随着入市限制的逐步放宽,券商、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先后进入了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主体。截至到2011年年底,我国6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总规模为2.2万亿元,是2003年底的8.5倍,基金持股市值约占沪深股市流通市值的7.7%。据201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截至2012年9月30日,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10.42万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42.37%。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名录(2014年8月)》,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达到了95家。这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已然成为股市中的主力。
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较以前会有闲散资金用于投资理财。通俗来讲,投资就是利用现在拥有的实际资本,并放弃当前的消费,将资本投入到下一期的生产中,以期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来供以后消费。股市则是广大居民投资选择的对象之一。但是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对于股市指数波动的分析预测无法和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相比,而且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投机动机更强烈,传统的基本分析对于短期的股价走势适用性不强,所以本篇论文将研究主力资金与股价的关系,找出其二者之间的规律,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战略作分析方法之一。
2 文献回顾与基础理论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为自身的发展向各股东借入资金,相应地向各股东发行股票作为对企业所有权的拥有和取得股息、红利的凭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股票的定义是: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因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自从1990年12月开始,我国建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2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在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分散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在这20多年的发展里,我国的股市可谓是快速前进,在2009年底,我国股市以超过24万亿元的总市值超越日本,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我国的股市虽然是参照美股股市建立,但与美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股市相比,我国股市发展的路还很长,体制和规定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还需不断的改革前进。在我国股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学者对于影响股价的因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和扩充。
2.1 近年来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2.1.1 从宏观角度研究股价变动
近年来,大多学者从数量经济学角度对股票价格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对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大多从宏观环境进行研究。顾岚和刘长标(2001)[1]运用1994年12月至1999年02月的景气指数和经过调整的股市行情数据,对沪、深股指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标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从表面上看国民经济景气指标与沪、深股市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但其动态运行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显著的。
曾志坚和江洲(2007)[2]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就宏观经济对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受通货膨胀率、利率、储蓄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但是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实体经济发展也存在背离,工业增加值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小。
鲁万峰(2010)[3]从货币供应环境的角度,对货币供应环境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提出“货币供应环境”作为“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应关系的货币供应因素”的理念。以价格供求理论为出发点来分析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的财富水平、投资者个人的偏好以及其他替代资产的收益率等。在他就货币供应环境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经过论证发现:我国存在“股经背离”现象,这说明货币供应环境通过实体经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在我国并不是很适用;我国的银行贷款能够对股票价格产生加强的正向影响,特别是短期贷款;我国的居民储蓄额对股票价格有反向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偏差、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等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小,相反利率、心理预期和银行信贷等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显著,最突出的机制表现为资产组合效应。
对于股市规模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张金清和刘烨(2010)[4]采用2005年06月至2008年01月的中国A股市场数据作为样本,运用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股市资金供求双方综合规模的正向冲击会导致股价波动性加大,同时股价波动性的加大会反过来加速股市综合规模的扩张,这种反馈效应强化了股市综合规模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而且之所以股市综合规模的扩张会加大股市的波动,主要是因为股市资金供给方的规模扩大会加大股价的波动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