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划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目录
1研究背景及意义6
2文献综述6
3与会计制度选择相关联的理论原理7
3.1契约理论7
3.2信息不对称理论7
3.3代理理论7
4金融资产相关准则与盈余管理8
4.1金融资产的含义及分类8
4.2金融资产分类下存在的盈余管理机会8
4.2.1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8
4.2.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9
5实案研究9
6综合总结11
6.1研究结论11
6.2意见与建议11
6.3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12
参考文献
致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依据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金融资产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述第一类金融资产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时,企业需要按照当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出入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不论该金融资产卖没卖出去,都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年度结束时,企业需要根据市场价值,将它和账面价值的出入记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不卖出去时只影响企业的净资产。由此可以看出,把股票等金融资产划分为上述第四类资产不会引起利润的频繁变动,更有利于企业对利润进行操作,而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刻卖出去来扩大利润额。
通过本篇文章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揭示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分类存在的漏洞,比较分类为两种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有何差异,并对如何改进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戈登(1964)曾经提出,公司的管理层会根据自己的利润均衡化的目标来进行适当的会计政策选择。
海利(1985)论述了公司盈余受到薪酬计划的影响,使得管理人员会调整公司利润而使得薪酬计划得以实现。当二者较为接近时,应当增加盈余,这样更有利于激励薪酬。当利润超过薪酬计划,则可以留到之后使用。当出现盈余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晰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戈登(1964)曾经提出,公司的管理层会根据自己的利润均衡化的目标来进行适当的会计政策选择。
海利(1985)论述了公司盈余受到薪酬计划的影响,使得管理人员会调整公司利润而使得薪酬计划得以实现。当二者较为接近时,应当增加盈余,这样更有利于激励薪酬。当利润超过薪酬计划,则可以留到之后使用。当出现盈余远远低于薪酬计划的情况时,则应该降低盈余,从而使两者相平衡。
沃茨和斯密尔曼(1986)首次提出契约理论在会计领域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三大假设:(1)报酬契约假设。公司管理层在别的条件都没有差异的情况下,会将以后的未来盈余放入到当期利润中做考虑。以此增加薪资报酬水平。(2)债务契约假设。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违约可能性越大,越倾向于把未来的利润转入当期的利润。(3)政治成本假设。实力较强的公司比实力较弱的更有概率因为要防止异常高的利润带来的政府方面的约束,所以会决定进行将当期的利润转移到将来某个时期的利润的会计处理。
2.国内研究现状
计划经济使得在1980年以前的企业要按照固定的制度,不能够自主的选择会计政策,也无法借此来进行企业相关的盈余上的管理和操控。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才使得企业拥有了自主选择的一些相关权利,从而能对会计政策进行自主性选择,并且对盈余产生相应的影响。
李妹(2003)认为在不同的公司管理方式下,采用的会计制度会随着相关利益主体的变化而不同。为了避免会计政策选择的自主性,应从公司治理模式入手。
张昕(2008)研究了亏损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弥补亏损的情况。如果有希望扭亏为盈,就会运用一定的利润管理手段来增长自己的利润。
周颖(2013)研究发现金融资产的分类受流动风险水平、增配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会受到平稳利润、减少亏损或扭亏等动机的影响。
上述的文献资料表明,企业的利润管理目标对会计制度的选择是有影响的。国内外的探索方式也不同,国外依据实际情况的探讨非常多,国内在理论方面的探讨非常多。在研究内容上,也少有对另外的制度选择对利润管理的研究,多是资产减值的影响的研究。
三、与会计制度选择相关联的理论原理
(一)契约理论
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等都是与企业通过一系列契约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向企业投入各种资源,从而从企业中获取应有的回报。但资源不是无限的,每个主体的利益都是不同的。各个相关利益方会追逐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不可避免会相互抵触。因此企业会把相关利益方按照一系列的契约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投入资源,分享收益。契约分为完备和不完备的契约,主要区别在是否明确的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会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契约,是由财政部规定的。因为经济活动的丰富、多变性,政府制定的会计制度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所以这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企业在会计制度的确定和转换中,也是各方矛盾不断协调权衡前进的过程。在这其中,企业管理层在不超过会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进行选择调整是无法避免的。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比外部的有关人员拥有更丰富的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即使财务报表会适当的公布一定的会计信息,但管理者依然比外部相关利益者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会计信息。这就为企业在会计准则规定范围内进行会计制度的抉择给予了条件。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顶端,在所有财务指标中利润额也是外界最为关注的指标。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其他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并不了解企业确切的处境。企业就很轻松的根据自己的盈余管理目标来实施相应的会计制度的选定,对会计信息进行美化和修饰。
(三)代理理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分开。作为一方当事人企业拥有资产的归属权,就是通常所说的委托人。而另一方则是资产的筹划者,就是所说的受托人。两方都有的情况下才形成了这种机制。它在本质上来说是将资产拥有者拥有的资产托付给经营者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7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