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支持分析
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支持分析[20191229205103]
摘要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方向,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着企业、行业、产业面对现实,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农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客观上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和调控。本文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碧溪新区近两年各项种植业的实地考察,发现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为此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优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农业企业等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产业结构结构转型种植业财政分析
Key word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Farming;Financial analysis目录
1.引言1
1.1研究的目的1
1.2研究的意义1
1.3研究的方法1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述2
2.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2
2.1.1产业结构的概念2
2.1.2产业结构的分类2
2.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容4
2.2.1产业结构合理化4
2.2.2产业结构高级化4
2.2.3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统一5
2.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5
2.3.1产业结构不协调5
2.3.2地区发展不平衡5
2.3.3农业基础薄弱5
2.3.4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6
2.3.5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6
3.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现状7
3.1我国种植业的现状7
3.1.1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的基本情况8
3.2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做法8
3.2.1碧溪新区种植业的内容8
3.2.2目前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概况12
3.3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14
3.3.1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未能完善14
3.3.2农业人才引进机制未能健全15
3.3.3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低15
4.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中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17
4.1未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7
4.1.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17
4.1.2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有偏差17
4.2职业农民的培训不到位18
4.2.1农业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18
4.2.2人才培训结合人才引进机制18
4.3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和农民观念转变不及时18
4.3.1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低19
4.3.2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
5.推动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支持对策20
5.1优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
5.2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21
5.3大力发展农业企业21
结语24
参考文献25
致谢26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以转型升级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已宣告结束。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而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调控。政府应借助税收、财政投资及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对种植业转型升级进行财政分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顺利进行。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农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好种植业可以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1.2研究的意义
基于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对种植业的转型升级进行财政分析的意义十分重大。
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所食用的大米、蔬菜均来自种植业。而油菜籽、棉花等一系列重要的农产品都是种植出来的。可以说种植业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种植业。在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种植业转型升级的好坏、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种植业转型升级进行财政分析不仅是对种植业转型升级本身的得失成败进行的分析,更是对国民经济的前景进行的展望。
1.3研究的方法
由于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由其衍生出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更为新颖的概念。
因此本文选择从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切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借鉴政治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的思想对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财政分析。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述
2.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2.1.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结构含义,它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企业关系结构,还包括产业的地区分布和所有制性质结构等。最狭义的含义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关系结构。贾晓峰教授认为,产业结构的概念应从质与量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即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和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生产力诸要素及其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产业结构从其数量比例来看是指产值、劳动力和资产的比例关系,这种量的比例关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第一层次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第二层次是第一、二、三次产业各自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如第一产业可分为农林牧渔结构;第三层次是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结构,这是最深层次,是其基础。产业结构从质的方面来看,是指产业的素质即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区域和所有制布局等方面的分布状态,它可以从生产要素及成果分布的优化程度、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生产成果的经济效益、资金技术密集度、资产负债情况、规模效益、劳动力素质、经济外向度、区域和所有制布局等角度来考察。产业结构只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研究,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产业结构统计方法体系提出的要求。
2.1.2产业结构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界定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产业分类是对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划分为多层次的产业门类。这种分解和组合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明确标准的,这标准(统计上称标志)是来自于产业结构研究的需要。产业分类从18世纪6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试图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国民经济的运动起,随着人们对产业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生产力的发展所提出要求的不断增加,产业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方法
马克思根据社会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其分类标准是:用于生产消费的就是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就是生活资料。马克思通过这种产业的划分剖析了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对指导国民经济的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以这种产业的划分方法为理论基础的。
(二)“农轻重”分类法
为了将两大部类分类方法实用化,计划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对产业结构采用了“农轻重”的分类方法。“农轻重”里的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它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现代农业中已不包括副业),轻重工业的划分最初是以工业产品的重量和容积为依据,把生产相对较轻、较小的产品的部门称为轻工业,把生产相对较重、较大的产品的部门称为重工业,后来又把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称为轻工业,而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统称为重工业。“农轻重”分类方法具有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可以大致实用地反映出社会生产中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对于安排经济发展计划和考察工业化实现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一直沿用此分类方法,它几乎成了唯一的分类标准。但是,“农轻重”的分类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轻重工业的界限难以明确地确定,如一些被归入轻工业类的产品,如电子产品,日益具有“重”的特性。这种划分没有把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更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产品的多种使用价值,如不能反映一种产品可同时进入生产和生活两个消费领域。
摘要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方向,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着企业、行业、产业面对现实,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农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农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客观上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和调控。本文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碧溪新区近两年各项种植业的实地考察,发现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为此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优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农业企业等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产业结构结构转型种植业财政分析
Key word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Farming;Financial analysis目录
1.引言1
1.1研究的目的1
1.2研究的意义1
1.3研究的方法1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述2
2.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2
2.1.1产业结构的概念2
2.1.2产业结构的分类2
2.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容4
2.2.1产业结构合理化4
2.2.2产业结构高级化4
2.2.3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统一5
2.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性5
2.3.1产业结构不协调5
2.3.2地区发展不平衡5
2.3.3农业基础薄弱5
2.3.4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6
2.3.5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6
3.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现状7
3.1我国种植业的现状7
3.1.1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的基本情况8
3.2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做法8
3.2.1碧溪新区种植业的内容8
3.2.2目前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概况12
3.3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14
3.3.1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未能完善14
3.3.2农业人才引进机制未能健全15
3.3.3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低15
4.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中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17
4.1未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7
4.1.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17
4.1.2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有偏差17
4.2职业农民的培训不到位18
4.2.1农业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完善18
4.2.2人才培训结合人才引进机制18
4.3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和农民观念转变不及时18
4.3.1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低19
4.3.2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
5.推动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支持对策20
5.1优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
5.2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21
5.3大力发展农业企业21
结语24
参考文献25
致谢26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以转型升级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已宣告结束。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而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调控。政府应借助税收、财政投资及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对种植业转型升级进行财政分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顺利进行。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农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好种植业可以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1.2研究的意义
基于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对种植业的转型升级进行财政分析的意义十分重大。
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所食用的大米、蔬菜均来自种植业。而油菜籽、棉花等一系列重要的农产品都是种植出来的。可以说种植业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种植业。在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种植业转型升级的好坏、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种植业转型升级进行财政分析不仅是对种植业转型升级本身的得失成败进行的分析,更是对国民经济的前景进行的展望。
1.3研究的方法
由于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由其衍生出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更为新颖的概念。
因此本文选择从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切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借鉴政治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的思想对常熟市碧溪新区种植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财政分析。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概述
2.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2.1.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结构含义,它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企业关系结构,还包括产业的地区分布和所有制性质结构等。最狭义的含义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既指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又指某个产业内部的行业关系结构。贾晓峰教授认为,产业结构的概念应从质与量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即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和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生产力诸要素及其成果的数量比例关系和质量分布状态。产业结构从其数量比例来看是指产值、劳动力和资产的比例关系,这种量的比例关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第一层次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第二层次是第一、二、三次产业各自内部各行业的结构,如第一产业可分为农林牧渔结构;第三层次是各行业内部各产品之间的结构,这是最深层次,是其基础。产业结构从质的方面来看,是指产业的素质即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区域和所有制布局等方面的分布状态,它可以从生产要素及成果分布的优化程度、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生产成果的经济效益、资金技术密集度、资产负债情况、规模效益、劳动力素质、经济外向度、区域和所有制布局等角度来考察。产业结构只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研究,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产业结构统计方法体系提出的要求。
2.1.2产业结构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界定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产业分类是对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划分为多层次的产业门类。这种分解和组合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明确标准的,这标准(统计上称标志)是来自于产业结构研究的需要。产业分类从18世纪6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魁奈试图从结构的角度研究国民经济的运动起,随着人们对产业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生产力的发展所提出要求的不断增加,产业的分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方法
马克思根据社会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其分类标准是:用于生产消费的就是生产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的就是生活资料。马克思通过这种产业的划分剖析了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对指导国民经济的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以这种产业的划分方法为理论基础的。
(二)“农轻重”分类法
为了将两大部类分类方法实用化,计划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对产业结构采用了“农轻重”的分类方法。“农轻重”里的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它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现代农业中已不包括副业),轻重工业的划分最初是以工业产品的重量和容积为依据,把生产相对较轻、较小的产品的部门称为轻工业,把生产相对较重、较大的产品的部门称为重工业,后来又把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称为轻工业,而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统称为重工业。“农轻重”分类方法具有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可以大致实用地反映出社会生产中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对于安排经济发展计划和考察工业化实现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我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一直沿用此分类方法,它几乎成了唯一的分类标准。但是,“农轻重”的分类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轻重工业的界限难以明确地确定,如一些被归入轻工业类的产品,如电子产品,日益具有“重”的特性。这种划分没有把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更没有把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进去。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产品的多种使用价值,如不能反映一种产品可同时进入生产和生活两个消费领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