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在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商业银行不断对其提供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在有形的传统银行的基础上,电子银行业务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每天24小时地为客户提供便捷性的金融服务,并且不断推动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和营销方式这三个方面上的创新。它突出的服务优势、降本增效优势以及巨大的创新优势增强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和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在我国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快推动电子银行的发展,加快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步伐,不断丰富银行盈利模式,提升竞争力。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产品创新脚步、加大电子银行宣传力度、强化服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方面的一些建议。 目 录
1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3
2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概述
2.1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及分类 4
2.2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与风险 4
2.2.1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4
2.2.2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 5
3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6
3.2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7
3.2.1产品缺乏创新 7
3.2.2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电子交易的观念淡薄 7
3.3.3产品服务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才 7
3.3.4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度 8
4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加快产品创新 9
4.2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强化群众对电子交易观念 9
4.3重视产品服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品缺乏创新 7
3.2.2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电子交易的观念淡薄 7
3.3.3产品服务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才 7
3.3.4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度 8
4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加快产品创新 9
4.2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强化群众对电子交易观念 9
4.3重视产品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客户评价机制 10
4.4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 10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不断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慢慢建立起来,由理论构想到实际,由小到大,由单一业务到综合业务,由稀疏单一的网点到密集的全国网络甚至世界网络,慢慢的打开了我国电子银行的市场并且形成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安全便捷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为我国全面推行电子化银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发达国家的电子银行业务基本上已经达到虚拟化与信息化的程度,有的甚至已经迈进了智能化的大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银行电子化的建设。我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注重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战略。所以,针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找出应对措施是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
1.1.2研究意义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远去,我国的商业银行就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时机,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竞争与发展总是相伴相随的,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迎来了剧烈的竞争和挑战,各大商业银行也在竭尽全力地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努力扩大提高银行业务的收入,并且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以求来吸引目标客户,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在此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就应运而生了,电子银行产品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就起到了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银行的服务主要是通过通信和运营商去进行,并不会需要更多的营业网点,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电子银行减少了中间环节,起到有效分流传统银行柜台的压力的作用,既节省人力和物力,又成功有效地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还起到增收节支作用。办理电子银行业务不会受到办理地点与办理时间的限制,彻底打破了传统银行服务模式的束缚,因此,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办理金融服务,有利于客户对电子银行服务水平的认同度,又有利于商业银行促进与提高银行服务和客户的满意度。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务的办理会越来越倚重电子银行,而电子银行对未来银行各项金融业务的交易提供的技术帮助也日渐明显,未来的金融交易将完美地与电子银行融为一体。因此,分析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地完善其体系,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长久持续发展。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985年,保罗.罗默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的观点[1]。
1995年10月,美国第一网络银行正式在网上开业,把银行业务带进了虚拟化的世界,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采用电子方式开展银行金融服务,这一阶段的创新给金融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电子银行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不仅打破了银行与证券、保险和各个区域的限制,也打破是世界各国之间地域的限制,让整个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以及整个世界的行业不断的融合。
1998年,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电子银行与电子货币活动风险管理》中明确提出了银行可以以电子的方式来为其完成所需的服务和支付需求,能为银行带来新的机遇。
同年,萨缪尔森对因特网与经济学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2]。
1999年,James 在他撰写的《虚拟银行革命:客户、银行与未来》一书中介绍了虚拟银行的衍生,并且提出灵活快捷的操作渠道是客户的需求点,而且认为科技的发展会在某种基础上为电子银行服务。
同年,奈尔.坎普提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电子银行战略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水泥加鼠标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据传统银行的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与品牌效应,在传统银行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电子银行机构,在实体银行的支持下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第二类则是全部银行业务都是在因特网和电话网络上完成的纯粹虚拟的电子银行模式,这种电子银行不设分支机构,也没有任何的实体网点提供依托[3]。
2003年,Delone和Mclean改进了原有了D&M模型,首次提出了包含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系统使用、用户满意、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六个指标的IS成功模型,他们认为应该从这六个指标去衡量电子商务系统的成功。
2008年,N.Kamakodi对印度客户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受访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电子银行[4]。
2009年,Helena Rifap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2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