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差异研究

中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差异研究学院管理学院[20191210090327]
摘要
中国的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对这种差异的研究已不是新鲜话题。这里的会计准则为具体会计准则和一项基本会计准则的总称。本文在国内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会税差异对企业的不同经济业务是如何影响的,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微观层面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比较了资产,收入以及费用在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中的差异。最后得出对会计与税收制度之间差异要进行协调的结论,并且提出了差异协调的具体办法与建议,以期对企业实务处理有所帮助。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准则税收制度差异协调
目录
1、引言..................................................................1
1.1课题来源....................................................1
1.2研究目的....................................................1
1.3国内研究成果文献综述.................................................1
2、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宏观分析..................................3
2.1会计假设下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差异...................................3
2.2权责发生制下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差异.................................3
2.2.1影响资金周转.....................................................3
2.2.2影响增值税.......................................................3
2.2.3在谨慎性原则下的差异.............................................4
2.2.4在借贷记账法下的差异.............................................4
3、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微观分析..................................6
3.1 涉及资产类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差异分析.................................6
3.1.1 资产划分方面的差异...............................................6
3.1.2 资产计价方面的差异...............................................6
3.1.3 资产折旧、摊销方面的差异.........................................6
3.1.4 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7
3.2 涉及收入类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差异分析.................................7
3.2.1 收入口径差异分析.................................................7
3.2.2 收入确认时间差异分析.............................................8
3.2.3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差异分析.........................................8
3.2.4接受捐赠收入差异.................................................9
3.2.5 视同销售差异分析................................................9
3.3 涉及成本费用类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差异分析............................9
3.3.1税收制度允许部分扣除项目.........................................9
3.3.2 税收制度可以加计扣除............................................11
3.3.3 税收制度不可扣除或者扣除满足一定条件............................12
4、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差异协调建议...................................13
4.1差异协调的必然性....................................................13
4.1.1纳税的调整项目繁多..............................................13
4.1.2会计核算成本增加................................................13
4.1.3导致税收流失加剧................................................13
4.2协调差异的具体建议..................................................13
4.2.1制度层面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收法律的协调............................13
4.2.2业务处理方面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收法律的协调........................14
4.2.3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合作......................14
4.2.4加快构建税务会计体系,鼓励企业纳税筹划..........................14
结语.....................................................................16
参考文献................................................................16
致谢.....................................................................16
1、引言
1.1课题来源
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属于两个独立分支,在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有着不同的目的,遵循不同的原则。许多经济业务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处理方式与在税收制度中的处理是不尽相同的,对此差异就要专门列支出来进行分析比较。本文旨在对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差异进行探讨对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协调合作的建议,以期为企业实务操作提供帮助。
1.2研究目的
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差异很多,这与会税关系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会税关系经历了从分离到统一再到分离的过程。现在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是分离的。本文以会税关系分离为基础,主要对比了两者在不同经济业务中处理方式的区别,从宏微观层面分别对两者差异进行分析。微观层面又以会税差异最多的企业所得税为例,从资产,收入,费用三个影响企业利润即所得税计税依据的会计要素入手,对企业所得税在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上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对企业实际操作有意义。最后总结出如何进行差异协调,提出几条协调合作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1.3国内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在新会计准则和一系列的指南颁布之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执行的都是企业会计准则。因此,2006年以前国内有关会计与税收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旧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比较的成果。以下列举几个有代表性作者的观点。
陈毓圭(1999)认为支持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分离,并不代表不管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追求两者之间的差异。应客观地看待两者之间差异的协调与合作。
魏长升等(2003)研究了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为什么会存在差异,认为因为税收制度的特点有无偿性、强制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的规定上,政府征税与投资人在资本保全和风险防范下所要求的会计准则的对立必然产生;此外,一定的经济体制也决定了两种制度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克拉尼斯基定律指明了这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刘玉廷(2001)认为,在我国,遵循会计和税收相互分离的原则,既可以使得会计准则在企业中适用方便,又可以跟得上国际的步伐。实际操作时,发现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存在不一时,要以会计准则为准绳,实际纳税时,再进行调整。
宋常等(2004)认为,会计界与税务界的合作关系建立是当前最重要的,互动机制在会计和税务部门的建立,是在在源头上缩小两者差异的保证,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能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法规条例的调整变化。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多对会税关系问题主张适度分离,还认为应该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这些和本文的观点大致相同,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
2、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宏观分析
2.1会计假设下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以企业所得税为例。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以企业的收入为基础,再扣减成本费用和其他一些扣除。这个过程涉及了会计主体与会计分期假设两个会计假设。现代社会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遍地开花,而它们的所得税计算方式不同于传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承包经营者一般为个人,在对其征收所得税时只确认其个人。而会计主体是法人时,并不针对某个经营者个人。其次,所得税的征收传统是以会计分期为期限,对于发包者来说是他的会计期间,而对于承包者则是承包期。假如传统的会计期间和承包期不一致,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2.2权责发生制下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通常而言,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依据的是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运用权责发生制的目的在于公允地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的盈利状况,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在这样的制度下,企业的收入项目中可能包含已经发出但是还未收款的项目,即应收账款,发生的费用项目中包括已经实际支付但是还没有摊入费用的损耗即待摊费用;如果企业收到的货款是预收款项即预收账款,就不计入当期的收入,在企业交货的时候列为那时的收入;而企业在以后各期应付出的费用可以按照准则预提一部分。这样的计算确认方式遵守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也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但是,税收制度在运用权责发生制的时候却存在着下面的问题:
2.2.1影响资金周转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用等级上升,信用销售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这也就产生了赊销。在赊销占比较大的企业,实际销售已经发生,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已经产生纳税义务。但是款项尚未收入,也就不具备实际缴纳税款的能力,这时候企业只能用自有资金来纳税。如果企业运营不良,自有资金紧张,只能从银行借款来还税额。这样做一来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二来银行借款也不是随借随得。企业因此拖欠税款,对企业自身的纳税积极性大有影响再者也不利于国家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2.2.2影响增值税
缴纳增值税在税收制度中是以当期的产品销售收入为税基,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应交的销项税,再扣除购进原材料时支付给对方的进项税额,得到当期应该缴纳的增值税税款,其中,在计算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时,运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我们都知道,在会计核算中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如购进一批原材料,即使不是全部用在当期生产产品,但是购入的业务已经发生,就要计算扣减进项税额。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增值税就相对缺少可比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反映功能减弱。
2.2.3在谨慎性原则下的差异
所谓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要合理地预估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以及不要高估收入。前提依然是遵循权责发生制。在这其中,“合理估计”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有一定的主观性。企业通常为了减少交税,会高估费用和损失。而国家相反则希望少计费用和损失,这样扣除金额减少,自然缴纳的税款就多。这样就引起了企业与国家在利益上的矛盾。税收机关往往为了财政宏观利益而忽视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一些减值准备,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现在企业普遍在一些业务中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法来计量成本。例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期末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的期末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成本,则在谨慎性原则下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末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成本时,则以历史成本计量,而不用增加收入进而增加应纳税所得额,也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是在税收制度中,仅对坏账准备的扣除标准做了规定,其他的则没有涉及,即均以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此外,税收法律对经营性的财产损失的界定有明确的标准,有些是不可以算作损失扣除的。除了资产经营企业如金融,保险等国家允许之外,其他企业的一些资产损失如借出的财产由于债务人破产,死亡,倒闭等原因造成无法收回的,是不允许在纳税前合理地扣除的。资产经营企业是以获得贷款利息为收入的,其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损失按理是可以税前扣除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通过以上分析,谨慎性原则会使企业会计利润缩水,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缴纳。这样与国家保护税收的本意背道而驰,国家税收制度制定机关对此原则是持否定态度的。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越来越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更加充分,国家税收机关也应相应作出一些调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