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Key words: The financial strategy; Economic Value Added; Balanced Score Card;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三)研究方法 2
二、经济增加值(EVA)体系 2
(一)经济增加值内涵 2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 2
(三)经济增加值适用范围 3
三、平衡计分卡(BSC)体系 4
(一)平衡计分卡性质 4
(二)平衡计分卡分析 4
(三)平衡计分卡适用范围 5
四、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 5
(一)关键绩效指标内涵及原则 5
(二)关键绩效指标分析 6
(三)关键绩效指标适用范围 6
五、EVA、BSC、KPI比较分析 7
(一)基于理论上比较分析 7
(二)基于应用上比较分析 7
六、国资委推动国企采用EVA 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的案例分析 8
七、总结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自由贸易的不断深化扩展,使现代企业财务的管理过程逐渐呈现动态化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现代财务的管理也逐渐地一步步转化为对企业战略评估的过程[1]。可以说,现代企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战略经营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国内上市公司数目的激增,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使财务战略评价方法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伴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评价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学者还是政府机构,为了使企业资源得到更高效分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实现企业的更大价值,企业的财务战略评价成为热点关注问题[2]。这也使得对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这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完成对我国评价体系的拓展比较,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战略体系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式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评价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学者还是政府机构,为了使企业资源得到更高效分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实现企业的更大价值,企业的财务战略评价成为热点关注问题[2]。这也使得对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这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完成对我国评价体系的拓展比较,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战略体系的内涵,不断完善巩固我国战略评价体系的整体构架和思维体系,促成其整体发展[3]。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EVA理论由剩余收入的理论发展而来,理论渊源已经超过200年。但是它的正式建立是在20世纪末期。其概念最先是美国的Stern Stewart公司提出,随后它于1993年在《财富》上正式被阐述。1997年,杰弗瑞对EVA做出修改并提出REVA概念,要求计算企业价值要考虑资产市场价值,使 EVA 的概念进一步完善。
BSC理论最早是由卡普兰和诺顿在其著作中表述[21]。1996年,二人在原著作的基础上又共同出版《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22],这本书为战略管理系统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001年,卡普兰和诺顿又提出使用BSC来完善实施企业战略的新方法[23]。2004年,二人又形成从战略地图的角度层层细化拆分整体目标的思想。
KPI的理论最初发源于英国,最先是建筑业使用。关键绩效指标最初是根据经济学家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发展而来。 KPI体系发展时间较长,且最终的形成建立在较为宽泛的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1954 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发表文章阐述目标管理的思想,这也标志着关键绩效指标的正式发展形成。KPI起源较早,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研究综述
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方法在国内的探讨起始于近年,且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2001年起, EVA在国内的探索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黄俊(2005)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经济增加值模型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4],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王沿棋和杨久香(2014)将EVA应用于石化企业,要求企业提高效益, 同时要注重企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5],建立符合石化企业特点的业绩管理决策模型。
2005年汤谷良和杜菲站在战略的角度阐述平衡计分卡的兴起和广泛使用的原因,同时强调在使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要客观理性,也提出完善企业战略评价方法的建议。2010年邹玉娜与宋子义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们将BSC理论应用于企业环境的考核,提出环境评估的新方法[6]。
2005年叶畅东发表文章阐述KPI指标内涵及如何建立KPI指标及其相应的支持体系[7],完善了KPI体系的内涵。2007年顾英伟与李娟发表《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研究》一文,通过对设计原则和意义的研究,解决了建立KPI模型可能呈现的问题[8],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KPI体系更完善健全。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三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剖析,分析研究它们的各自特点及性质,并落脚于案例分析。
经济增加值(EVA)体系
经济增加值(EVA)是企业用来计算实际利润增量和实现的股东价值多少的方式。它不仅仅成为一种指标,还逐渐发展成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评价体系。
经济增加值内涵
经济增加值实质上是对企业价值增量的定量化考核。经济增加值是经济利润这一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当计算的EVA>0时,企业才真正盈利,即企业价值增量为正;而EVA<0时,说明企业的价值增量不仅没有弥补所产生的资本成本,甚至还造成了亏损。
经济增加值分析
EVA逐渐发展成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企业在重视价值增长的同时考虑资本成本。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EVA指标在计算企业业绩时没有忽略资本的机会成本,能更加客观的反映公司业绩。通过利润与债务成本及权益成本的比较得出公司是否真正实现盈利。只有当EVA>0,我们才说企业真正盈利。当公司的会计利润为正,但EVA却为负数时,证明企业实际上是亏损状态。
其次,它是联络企业决策和财富的纽带。EVA计算企业资本成本,可以使利润不被高估,客观反映企业盈利,从而使管理者更全面的理解公司整体运营情况。而经济增加值指标通过衡量利润是否超过资本成本以判断公司价值是否提升[9],从而做出经营决策,使公司管理者不仅能够重视收入,同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三)研究方法 2
二、经济增加值(EVA)体系 2
(一)经济增加值内涵 2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 2
(三)经济增加值适用范围 3
三、平衡计分卡(BSC)体系 4
(一)平衡计分卡性质 4
(二)平衡计分卡分析 4
(三)平衡计分卡适用范围 5
四、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 5
(一)关键绩效指标内涵及原则 5
(二)关键绩效指标分析 6
(三)关键绩效指标适用范围 6
五、EVA、BSC、KPI比较分析 7
(一)基于理论上比较分析 7
(二)基于应用上比较分析 7
六、国资委推动国企采用EVA 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的案例分析 8
七、总结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自由贸易的不断深化扩展,使现代企业财务的管理过程逐渐呈现动态化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现代财务的管理也逐渐地一步步转化为对企业战略评估的过程[1]。可以说,现代企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战略经营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国内上市公司数目的激增,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使财务战略评价方法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伴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评价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学者还是政府机构,为了使企业资源得到更高效分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实现企业的更大价值,企业的财务战略评价成为热点关注问题[2]。这也使得对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这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完成对我国评价体系的拓展比较,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战略体系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式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评价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学者还是政府机构,为了使企业资源得到更高效分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实现企业的更大价值,企业的财务战略评价成为热点关注问题[2]。这也使得对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这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完成对我国评价体系的拓展比较,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战略体系的内涵,不断完善巩固我国战略评价体系的整体构架和思维体系,促成其整体发展[3]。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EVA理论由剩余收入的理论发展而来,理论渊源已经超过200年。但是它的正式建立是在20世纪末期。其概念最先是美国的Stern Stewart公司提出,随后它于1993年在《财富》上正式被阐述。1997年,杰弗瑞对EVA做出修改并提出REVA概念,要求计算企业价值要考虑资产市场价值,使 EVA 的概念进一步完善。
BSC理论最早是由卡普兰和诺顿在其著作中表述[21]。1996年,二人在原著作的基础上又共同出版《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22],这本书为战略管理系统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001年,卡普兰和诺顿又提出使用BSC来完善实施企业战略的新方法[23]。2004年,二人又形成从战略地图的角度层层细化拆分整体目标的思想。
KPI的理论最初发源于英国,最先是建筑业使用。关键绩效指标最初是根据经济学家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发展而来。 KPI体系发展时间较长,且最终的形成建立在较为宽泛的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1954 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发表文章阐述目标管理的思想,这也标志着关键绩效指标的正式发展形成。KPI起源较早,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研究综述
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方法在国内的探讨起始于近年,且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2001年起, EVA在国内的探索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黄俊(2005)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经济增加值模型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4],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王沿棋和杨久香(2014)将EVA应用于石化企业,要求企业提高效益, 同时要注重企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5],建立符合石化企业特点的业绩管理决策模型。
2005年汤谷良和杜菲站在战略的角度阐述平衡计分卡的兴起和广泛使用的原因,同时强调在使用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要客观理性,也提出完善企业战略评价方法的建议。2010年邹玉娜与宋子义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想法。他们将BSC理论应用于企业环境的考核,提出环境评估的新方法[6]。
2005年叶畅东发表文章阐述KPI指标内涵及如何建立KPI指标及其相应的支持体系[7],完善了KPI体系的内涵。2007年顾英伟与李娟发表《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研究》一文,通过对设计原则和意义的研究,解决了建立KPI模型可能呈现的问题[8],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KPI体系更完善健全。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三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剖析,分析研究它们的各自特点及性质,并落脚于案例分析。
经济增加值(EVA)体系
经济增加值(EVA)是企业用来计算实际利润增量和实现的股东价值多少的方式。它不仅仅成为一种指标,还逐渐发展成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评价体系。
经济增加值内涵
经济增加值实质上是对企业价值增量的定量化考核。经济增加值是经济利润这一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当计算的EVA>0时,企业才真正盈利,即企业价值增量为正;而EVA<0时,说明企业的价值增量不仅没有弥补所产生的资本成本,甚至还造成了亏损。
经济增加值分析
EVA逐渐发展成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企业在重视价值增长的同时考虑资本成本。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EVA指标在计算企业业绩时没有忽略资本的机会成本,能更加客观的反映公司业绩。通过利润与债务成本及权益成本的比较得出公司是否真正实现盈利。只有当EVA>0,我们才说企业真正盈利。当公司的会计利润为正,但EVA却为负数时,证明企业实际上是亏损状态。
其次,它是联络企业决策和财富的纽带。EVA计算企业资本成本,可以使利润不被高估,客观反映企业盈利,从而使管理者更全面的理解公司整体运营情况。而经济增加值指标通过衡量利润是否超过资本成本以判断公司价值是否提升[9],从而做出经营决策,使公司管理者不仅能够重视收入,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