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誉及其会计问题的研究(附件)
摘 要本课题将在阅读大量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论文主要对商誉及其特征、构成要素进行了概述;对商誉的实质从提出到新时代下的新实质进行了阐述对自创商誉进行了相对详细地剖析,虽然在现行的准则之下,自创商誉是不予以确认的,但本文认为,对于自创商誉应当予以确认。文章还对外购商誉进行了阐述,并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进行了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它们各自的会计处理方法,让企业家们能充分认识到商誉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路径及方法 1
1.3文献综述 2
1.3.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1.3.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
2.商誉的相关理论 4
2.1商誉的概念及特征 4
2.2商誉构成要素及实质 5
2.2.1商誉的构成要素 5
2.2.2商誉的实质 5
2.3.商誉的类别 7
2.3.1自创商誉 7
2.3.2外购商誉 8
2.3.3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比较 8
3.会计问题——商誉的确认 9
3.1自创商誉的确认 9
3.1.1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原因分析 9
3.1.2自创商誉应当予以确认 9
3.2外购商誉的确认及问题 10
3.2.1外购商誉的确认 10
3.2.2关于外购商誉的问题 11
4.会计问题——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12
4.1自创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12
4.1.1直接法 12
4.1.2残值法 12
4.2外购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13
4.2.1割差法 13
4.2.2外购商誉后续计量 13
5.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伴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出现,巨额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购的商誉也由此产生。伴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活动也更加活跃,商誉问题便成为了在企业并购中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西方经济界以及会计界有“企业合并会计理论”和“商誉会计规范”这两套较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但我国的市场体系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现行的规范与诸多的国际惯例无法很好的衔接,关于并购商誉的处理还有诸多问题。因此,面对正在袭来的并购浪潮以及其中越来越大的商誉数额,关于企业并购中商誉问题的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关于商誉的会计理论基础基本形成,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争议,例如:商誉到底是什么,在会计领域中应如何确认;自创商誉是否应予以确认,如果应予以确认,又应当在何时以怎样的计量基础进行确认;在并购活动中,为何只确认被收购企业商誉,而在并购完成后,被并购企业商誉是否具有延续性等等问题。想要更好的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先回答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商誉的实质,它作为研究商誉的基石,是有关商誉问题的源泉。
而有关自创商誉,基于国际惯例,它是不予以确认的,然而在现实的企业收购中所产生的商誉价值,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并形成的,商誉并非产生于收购这个时点,它只是通过收购得以实现。当收购完成,那么外购商誉作为一个短暂状态只在并购交易时存在,但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商誉多是以自创商誉形态而存在。伴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发生以及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商誉在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所以关于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而只有在进行并购活动才能产生的外购商誉,作为企业合并产生的正差价,在会计核算中是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的,可见关于它的核算在企业合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研究路径及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学习思考相关学者们在商誉的会计领域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查阅现行的理论成果和争议论点。本课题将在阅读大量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运用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商誉及其会计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应该说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大多是参照和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经济仍处于融合阶段。
葛家澎.杜兴强教授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一书中,对商誉的定义如下:商誉
作为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要素和有利情形,它是企业在未来能够获得的超
额收益的贴现值,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单个可辨认资产价值之和的差值。
周雯在《有关企业商誉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应当确认自创商誉。它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是企业过去的事项和交易形成的,它形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并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对于自创商誉进行有效的剂量是可以逐步实现的,学术界已经提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自创商誉,可以先对其进行表外披露,再将其纳入财务报表中。伴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在逐渐规范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
湖南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邓小洋在所著的《商誉会计论》一书中,围绕不同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商誉的影响,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推销、减值、披露和负商誉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全方位的探讨。尽管如此,关于商誉及其会计问题仍然是会计学界的瓶颈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存在争议。
徐嘉蜻在《对负商誉的新探究》一文中指出,在会计实务中负商誉是存在的,它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被收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财务性的不利因素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不断下滑,若企业还继续经营将会面临更大亏损,此时申请破产便会成为企业的首选。当企业步入破产程序之后,企业的资产价值会依据清算价格变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资产价值会大大降低。如果这个时候有别的企业提出收购意向以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进行收购,被收购企业通常会答应此收购,那么,事实上负商誉便存在了。
1.3.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是最早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予以关注的国家,自从商誉这一概念出现在会计账簿中, 就得到了会计学界的日益关注。在这一百多年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会计学家对商誉的概念,商誉的性质,商誉的会计处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尽管如此,在商誉的研究领域仍有许多没有达成共识的地方。比如:2001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SFAS 141对原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APB16)进行了修订,其中一点,是确定并购商誉不再摊销,只做减值测试。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路径及方法 1
1.3文献综述 2
1.3.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1.3.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
2.商誉的相关理论 4
2.1商誉的概念及特征 4
2.2商誉构成要素及实质 5
2.2.1商誉的构成要素 5
2.2.2商誉的实质 5
2.3.商誉的类别 7
2.3.1自创商誉 7
2.3.2外购商誉 8
2.3.3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比较 8
3.会计问题——商誉的确认 9
3.1自创商誉的确认 9
3.1.1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原因分析 9
3.1.2自创商誉应当予以确认 9
3.2外购商誉的确认及问题 10
3.2.1外购商誉的确认 10
3.2.2关于外购商誉的问题 11
4.会计问题——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12
4.1自创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12
4.1.1直接法 12
4.1.2残值法 12
4.2外购商誉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13
4.2.1割差法 13
4.2.2外购商誉后续计量 13
5.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伴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出现,巨额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购的商誉也由此产生。伴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活动也更加活跃,商誉问题便成为了在企业并购中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西方经济界以及会计界有“企业合并会计理论”和“商誉会计规范”这两套较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但我国的市场体系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现行的规范与诸多的国际惯例无法很好的衔接,关于并购商誉的处理还有诸多问题。因此,面对正在袭来的并购浪潮以及其中越来越大的商誉数额,关于企业并购中商誉问题的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关于商誉的会计理论基础基本形成,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争议,例如:商誉到底是什么,在会计领域中应如何确认;自创商誉是否应予以确认,如果应予以确认,又应当在何时以怎样的计量基础进行确认;在并购活动中,为何只确认被收购企业商誉,而在并购完成后,被并购企业商誉是否具有延续性等等问题。想要更好的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先回答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商誉的实质,它作为研究商誉的基石,是有关商誉问题的源泉。
而有关自创商誉,基于国际惯例,它是不予以确认的,然而在现实的企业收购中所产生的商誉价值,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并形成的,商誉并非产生于收购这个时点,它只是通过收购得以实现。当收购完成,那么外购商誉作为一个短暂状态只在并购交易时存在,但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商誉多是以自创商誉形态而存在。伴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发生以及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商誉在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所以关于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而只有在进行并购活动才能产生的外购商誉,作为企业合并产生的正差价,在会计核算中是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的,可见关于它的核算在企业合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研究路径及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学习思考相关学者们在商誉的会计领域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查阅现行的理论成果和争议论点。本课题将在阅读大量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运用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商誉及其会计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应该说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大多是参照和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经济仍处于融合阶段。
葛家澎.杜兴强教授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一书中,对商誉的定义如下:商誉
作为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要素和有利情形,它是企业在未来能够获得的超
额收益的贴现值,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单个可辨认资产价值之和的差值。
周雯在《有关企业商誉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应当确认自创商誉。它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是企业过去的事项和交易形成的,它形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并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对于自创商誉进行有效的剂量是可以逐步实现的,学术界已经提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自创商誉,可以先对其进行表外披露,再将其纳入财务报表中。伴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在逐渐规范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
湖南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邓小洋在所著的《商誉会计论》一书中,围绕不同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合并商誉的影响,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推销、减值、披露和负商誉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全方位的探讨。尽管如此,关于商誉及其会计问题仍然是会计学界的瓶颈问题,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存在争议。
徐嘉蜻在《对负商誉的新探究》一文中指出,在会计实务中负商誉是存在的,它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被收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财务性的不利因素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不断下滑,若企业还继续经营将会面临更大亏损,此时申请破产便会成为企业的首选。当企业步入破产程序之后,企业的资产价值会依据清算价格变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资产价值会大大降低。如果这个时候有别的企业提出收购意向以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进行收购,被收购企业通常会答应此收购,那么,事实上负商誉便存在了。
1.3.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是最早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予以关注的国家,自从商誉这一概念出现在会计账簿中, 就得到了会计学界的日益关注。在这一百多年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会计学家对商誉的概念,商誉的性质,商誉的会计处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尽管如此,在商誉的研究领域仍有许多没有达成共识的地方。比如:2001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1号(SFAS 141对原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APB16)进行了修订,其中一点,是确定并购商誉不再摊销,只做减值测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