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的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产商与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他们在产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上相互依存。企业要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整个价值链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领先比技术领先更适合于低利润的制造型企业发展战略,而大多数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有了把控,那么就需要在其他环节找突破口,将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价值链的竞争。成本控制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成本尽可能的降低,更多的是追求企业的价值增值,成本控制的范围也不仅仅是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了从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营销,直至产品移交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本文把价值链的理念引入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分析其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应用,提出国内制造型企业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成本核算方法陈旧;重视企业内部价值链;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成本控制。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解决对策,最后对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提出启示。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4
1.3.1研究思路 4
1.3.2研究方法 4
2.相关理论概述 5
2.1 价值链理论 5
2.2成本控制理论 6
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7
2.3.1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内容 7
2.3.2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特点 8
2.3.3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工具 8
2.3.4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的程序 8
3.我国制造业现状及成本控制所存问题 10
3.1我国制造业现状 10
3.2.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构成 11
3.3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3.3.1制造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陈旧单一 11
3.3.2重视内部环节,忽视上下游联系 12
3.3.3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到成本控制方面 12
4.解决对策 14
4.1采用科学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本核算方法合理分摊固定成本 14
4.2重视上下游企业价值链,加强合作共赢意识 14
4.3通过产品设计优化成本控制 15
4.4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 15
4.5宣传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 15
5.不足与展望 16
5.1 不足 16
5.2 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经济日渐趋于完善,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愈加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激烈,经济红利逐渐消失,资本边际效率开始下降,很多企业面临着成本高,费用高,利润低的难题,尤其是在电商的影响下,实体企业陷入了成本控制的困境。
而目前我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国内最大的机床制造厂沈阳机床,2018年一到三月份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47%,虽然看起来利润微薄,但其实已经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2.35%。我国的家电行业,除了始终以高利润为追求目标的格力以外,几大家电巨头海尔、海信、TCL等的常年净利润率保持在2%4%之间。汽车制造企业指标数据显示,知名国产汽车品牌长城、比亚迪、江淮等在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97%、3.84%、0.8%。
总的来看,我国家电、汽车以及仪器设备等制造行业的年均净利润率高于5%少之又少,高于10%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但是反观其他行业,其净利润率就比制造型企业可观的多。对很多企业而言,生存下去变得尤为艰难,而保持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就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方案,其中,成本控制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则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则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一种成本控制理念。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理念也需要随之而同步更新。许多企业已经从单一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传统理念转变为现代企业整体市场价值的提高,促使了更多管理理念的出现,如价值链管理、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精益制造、目标管理等思想,其中的价值链管理模式涉及到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生产到销售之间的所有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的成本范围和内容,有利于企业应对管理模式及成本控制模式的更新,也充实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控制体系理论上的研究。
2.实践意义
制造业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制造业一直走的是低成本战略,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成本控制方案,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不仅仅是短期的増加效益,更多的是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入手,从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设计到销售和最后的售后服务环节,这整个生产周期中,针对每一个环节增加增值作业,从而实现更为完整的价值链增值对,并价值链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增值活动的资源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耗费和损失,对企业的发展更有长远性的规划。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哈佛教授Michael E.Porter(1985)最早在他的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即“价值链是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的集合”,并提出将产品生产的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Shank&Govindarajan(1993)对波特的价值链概念进行了扩充,他们认为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只是组成企业价值链整体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客户等都是不可分割的,都共同存在在一个价值链系统中,他们提出价值链的分析工具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企业外部价值链中。McGuffog(1997)则认为价值链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价值链各环节上的成本和价值用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在价值链改良的前提下提升企业业水平绩。Peter Hines(1998)则把价值链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他提出提升客户价值是价值链管理的终极目标,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包括在辅助活动之中,而利润则是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日本学者如中田雅(1995)的观点也论证了以上观点,他同样认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价值链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应从产品设计就开始进行成本计划,且应当贯穿整个价值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14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