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与大丰新农村建设研究

财政支持与大丰新农村建设研究[20191229205036]
摘要
党中央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丰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政策,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在本文中对财政支持大丰建设的实现状况和财政投资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理论,从而让人更好地理解财政支出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财政支农理论,简要阐述了支农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财政对大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财政支出能够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文化普及。最后,本文归纳总结了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些不足,并分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农、对策
目 录
1 导论 1
1.1研究背景、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选题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
1.2.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3
2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4
2.1 财政支农的概念 4
2.2 新农村建设理论 4
2.2.1 中国古今的农业基础理论 4
2.2.2 重农学派的农业基础理论 5
2.2.3 马克思的农业基础理论 5
2.3 公共财政理论 5
2.3.1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 5
2.3.2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特征 5
2.4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6
3 财政支持大丰市新农村建设的效应分析 7
3.1财政支持大丰市农业增长效应分析 7
3.2财政支持大丰市农村社会保障效应分析 8
3.3财政支持大丰市教育与农民增收效应分析 9
3.4 财政支持大丰市农村社区建设分析 10
4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4.1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足 11
4.2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不合理 11
4.3对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不科学 12
5 提高财政支持大丰新农村建设效应的政策建议 13
5.1 以人为本、解决急需 13
5.2 提高农民积极性 13
5.3 加大资金投入 13
5.4加强对资金投入的全程监管 13
6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导论
1.1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创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十六大总结前五年的经验,提出要围绕党的路线,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并提出原本对农村的“多取、少予”政策已不能符合现状,应将其改为对农村多投入少收取。明确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彻底取消农业税、全国范围的新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农机购置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时用工业弥补农业资金、技术的不足,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建设,从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改善农村面貌、减小城乡差距、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
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呈增长趋势,其使用效率面临重大的考验,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已然成为一大难题。目前中国财政支农面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政府投资时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等问题,这导致有限的资金不能最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此外,中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不到位,在事件调查、分析和处理上仍有很大的缺陷。为了提高财政支农效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系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查。
1.1.2 选题的意义
江苏省大丰市(以下简称大丰市)是位于江苏东部的沿海城市,全市总人口72.5万,占地面积为3059平方公里。大丰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于2007年根据大丰市自身发展状况,推出重点镇建设,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66元,同比增长12.2%。但大丰市在全面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基础建设不完善,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难以有效利用等问题。
在本文中对财政支持大丰市建设的实现状况和财政投资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理论,从而让人更好地理解财政支出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本文的意义:
提出加大财政支出的必要性。目前政府的支持依旧存在很多的不足,而这种不足除了体现在资金的投入量不能满足新农村的需求,还体现在少数决策者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上存在不足。他们只关心短期的财政绩效,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一长远目标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只是为了达到上级定下的要求,不能够全力以赴地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一心一意发展农村经济,反而将有限的资源倾向城市建设。本文对财政支持大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希望让大家更加全面的看到政支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从而加大资金投入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新农村建设成效,关系到投资的规模和财政资金有效配置,多年来,学者们在国内外“财政支出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这一课题有着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收获。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首创,而且新农村建设开展的时间较短,国外对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对财政支持农村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的研究不多,并且偏向于经济效应,对社会效应等的研究缺乏,尤其是缺少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方面的研究。
就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而言,公共财政理论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1776)认为: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自由竞争,通过自有竞争,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能最大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经济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他认为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会影响市场的自由配置,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新古典增长理论,即索洛—斯旺模型(Solow,1956;Swan,1956)认为:经济中存在稳定的平衡增长路径,财政干预不能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只能使经济平衡发展或使经济暂时增长。
1.2.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朱钢(1998)以1978-1996年数据为基础,运用财政支农净投入指标,研究表明,如果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会导致公共财政结构失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3)对财政支农的各项投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存在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需改进等问题。
王建兵(2001)分析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特点,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并从个角度对支农资金进行评价。姜云长(2004)支出财政支农能力虚弱,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和政策,要解决这一现象要加强监督、调整支农方式。刘涵(2008)对1980-2006年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总量和投入结构对农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各项投入对农业影响差异较大,表明要完善对农业的支持结构,而不是一味的投入。权丽华等(2008)从基层视角分析当前公共产品供求失衡、供给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建立农民需求主导决策机制的对策建。?闵劲华(2010)指出,我国支农效果不显著,是因为支农政策不明确,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应强化管理监督措施,强化财政对农业的支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