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及其类方寒热药性的细胞评价(附件)

摘 要本文通过MTT法评价在药味组成上比例不同而寒热属性大大不同的左金丸与反左金丸的寒热属性,分析其细胞毒性作用,为中药复方寒热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MTT法是一种细胞水平上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细胞为人体的基本单位,药物作用于人体有寒热反应,推测药物对细胞应该也会有类似的寒热反应。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热性复方会促进细胞生长代谢、增殖,寒性复方则会表现为抑制。本文用通过MTT法探究左金丸及其类方提取液对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提取液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论证其复方寒热药性。结果表明,左金丸在5 μg/ml-80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Hela细胞与SGC-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抑制的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而反左金丸则对Hela细胞与SGC-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促进作用。本实验可为此后复方寒热药性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方法学参考。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1.2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5
1.3 中药复方寒热药性研究方法 6
1.3.1 动物行为温度趋向学 6
1.3.2 生物热力学微量量热法 6
1.3.3 MTT法 6
1.4 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的研究现状 7
1.5 选题意义 7
1.6 研究内容 8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9
2.1.1 实验仪器 9
2.1.2 药品与试剂 9
2.1.3 实验细胞 9
2.2 实验方法 9
2.2.1 药品的溶液的制备与保存 9
2.2.2 细胞培养 9
2.2.3 MTT实验 10
2.2.4 实验数据分析 10
2.3 结果与讨论 10
2.3.1 对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 10
2.3.2 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13
结论 19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药复方的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3 MTT实验 10
2.2.4 实验数据分析 10
2.3 结果与讨论 10
2.3.1 对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 10
2.3.2 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13
结论 19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药复方的历史非常久远,追溯它最早出现是在先秦时期,先辈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不断探索,逐步积累了大量药物知识。随着有意识利用药物的不断发展,自然涉及到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配合和调剂,逐渐形成了方剂[12],而中药复方是中医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复方[35]是指两味或者两味以上药味组成,按照中医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组合而成的方剂,它是中医辨证理论精髓的具体体现, 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临床疗效所肯定。中药复方是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就单味药而言,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往往寒热交错,虚实并见,有时一身有多种病相兼,只凭单味药不能照顾到全面,所以须要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小其不良反应,来达到治疗复杂病情的目的。
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最大特征是灵活性,复杂性和整体性。这些年来,国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希望在传统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之间寻找突破口,而中药复方是祖国传统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寒热药性又对复方的配伍,组成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中药复方寒热药性[68]研究在整个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对于复方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们的热点与难点,并且关于这方面的论著也颇多,而鉴于中药复方的灵活与复杂性,复方的寒热药性研究也一直缺乏系统全面性[911]。
中药寒热药性对决定复方的组成,具体配伍形式,临床结合病证用药,及具体治法的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可见复方寒热药性是中医配伍理论的基础,更是联系中药和中医的纽带。虽然到目前为止,学者们研究出现了许多复方寒热药性的评价方法,但并没有一个总体的评价方法作为基准,对于复方寒热药性的认识还是很肤浅。因此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来寻找中药复方寒热评价方法。
1.2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体现,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中药复方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复方是根据中医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以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针对病情有机结合而成的方剂。中药寒热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是中药作用性质的一个重要表现。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性能够进一步阐明复方组方的原理,药理效应等特点,它对复方的配伍,组成以及临床用药和应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与中药之间的桥梁与韧带,是中药学形成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和中药制药遵循的主要依据,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中药药性理论的萌芽时期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它的初成时期较长,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黄帝内经》。古代著名医家对中药药性的解释不仅从五运六气,生长环境的影响还从药物的形态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它是中药理论长期发展及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为时间间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60年代以前的朴素研究阶段和60年代以后的现代科学研究阶段。60年代之前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进展缓慢,人们只能根据直觉,直观判断进行研究,虽然在此阶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使得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药理药效、物质基础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12]。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热潮,许多学者依托药理学实验研究了不同药性的中药,配伍、比例对药效的影响[1314]。
中药寒热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古代中医世家陶弘景曾说过“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可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其在中医药临床使用中尤为重要[15]。中药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不是指药物的温度,而是它的秉性。“寒凉”的药物,是指它能治热性病;“温热”的药物,是指它能治有冷的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5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