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菌分离纯化及其对草莓的危害研究

目 录
1 引言 2
1.1 草莓灰霉病 2
1.1.1草莓灰霉病病菌及其发生 2
1.1.2草莓灰霉病危害现状 3
1.2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研究 3
1.3草莓灰霉病病菌分离纯化培养研究 4
1.4 草莓灰霉病病菌侵染研究 4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2 材料与方法 5
2.1 材料 5
2.2 实验过程 5
2.2.1分离纯化培养 5
2.2.2草莓灰霉病病菌接种 5
2.2.3 灰霉病病菌侵染后相关指标测定 5
2.3 测定方法 6
3 结果与分析 7
3.1 不同温度对培养基中草莓灰霉病病菌生长的影响 7
3.2草莓灰霉病接种后对草莓发病情况的影响 8
3.3 草莓灰霉病对草莓生理性状的影响 9
3.3.1 总糖含量的影响 9
3.3.2 电导率的影响 10
3.3.3 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11
4 讨论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草莓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浆果,随着草莓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类草莓加工产业的发展,草莓在全国各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草莓富含水分、糖分等营养物质,且果皮极薄、极易破损使得草莓极容易被各类病害侵染,其中最为严重的病害是草莓灰霉病病害。目前市场上早产草莓的效益最高,而由于早产草莓必须要在大棚温室中种植来克服冬季低温的影响,因此,受到大棚温室中高温高湿且环境郁闭的影响[1],草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灰霉病在草莓生长结果过程中极易产生爆发性危害[2]。由于目前对草莓灰霉病病菌的侵染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十分深入,因此,缺乏有效的、科学的防治方法来克服草莓灰霉病的侵染危害。
草莓灰霉病对草莓的植株和果实均产生危害,其中对植株的危害主要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对果实的危害又分为生理危害和外观影响,对果实的生理危害会降低草莓的食用价值,例如降低草莓的含糖量,使草莓果实腐烂干瘪,减少草莓果实香气的产生;外观危害指草莓灰霉病病菌会造成草莓果实畸形,长出灰霉而影响草莓色泽,使草莓果实瘦弱而影响产量等[3]。
1.1 草莓灰霉病
1.1.1草莓灰霉病病菌及其发生
草莓灰霉病(strawberry gray mold)病菌为真菌界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草莓灰霉病病菌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有隔膜,顶端呈1~2次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大小为1452.5~3168.2微米×8.5~11.5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4.2~10.5微米×3.5~7.5微米,有时产生菌核[4]。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因素与以下三种因素有密切关系:1、气象因素。草莓灰霉病病菌生长发育繁殖的温度范围比较广,发病适温为 20~25 ℃,最低温度为2 ℃,最高为 31 ℃,分生孢子萌发温度最低温度为 3 ℃,最适温度为24~25 ℃。湿度是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子,湿度越大,草莓灰霉病发病越严重[5],当相对湿度达到90%(RH>90%)以上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可高达86.8%~97.3%[6]。2、品种抗病性。目前,生产上推广的草莓品种中没有对草莓灰霉病免疫和高抗的品种,但不同品种之间对草莓灰霉病的抗病能力却有很大的差异[7]。3、草莓灰霉病发病的程度与草莓的种植密度呈正相关,草莓种植密度如果过高反而会因为草莓灰霉病发病率变高,发病情况严重而达不到预期的草莓产量。发病率与产量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草莓适宜的栽植密度应在10 351~17 520株/亩之间[8]。此外,研究发现偏施氮肥不利于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但钾肥则在抑制草莓灰霉病的发上有很大的作用。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当温度在20~25℃、湿度在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时适宜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情况时,尤其需要关注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发展[9]。
1.1.2草莓灰霉病危害现状
草莓灰霉病病菌主要侵染花器和果实,研究发现花器染病时初在萼片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不定型病斑并由花萼延伸至子房及幼果,造成花器受害幼果湿腐。湿度大时,感病部分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斑,向果内侵染导致果实湿软腐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并造成草莓果实脱落。天气干燥时果实呈干腐褐色僵果[10]。草莓灰霉病会造成草莓的产量减产并会严重影响草莓果实的品质质量,降低草莓商品果率。随着近年来草莓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草莓灰霉病的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一般田块减少20%-30%的产量,严重者达到30%,严重制约了草莓栽培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11]。
1.2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研究
目前全国各地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措施大相径庭,一般通过合理的植株种植密度调整,及时摘除草莓病残叶、病花、病果,并主要通过喷洒农药如多菌灵,特效灰霉灵来进行防治[12]。据福州市蔬菜所试验,地膜覆盖防止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可大大减少病菌传染机会从而起到显著的防病效果,病果率比不覆盖的低50%。药剂防治可用2000倍速克灵、1000倍托布津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从4月底至5月初发病初期开始,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果实成熟期若遇多雨天气,应抢在雨前或雨间隙喷药。另外可用生物防治,在开花期和浆果成熟期分别用木霉菌制剂(180亿抱子/g)防治,使早熟品种发病率降低98%,晚熟品种降低50~65% [13]。但是长期使用药物防治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药物残留必然会对草莓品质造成影响;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等等。另外,这些防治方法大多数具有地区局限性,效果经常随着气候和生长环境的改变而下降,同时目前已知防效最高仅达到80%[14]。
1.3草莓灰霉病病菌分离纯化培养研究
通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草莓灰霉病菌对培养基碳氮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总体来说在以葡萄糖、甘露糖、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均生长较快,也能形成较多的孢子,氮源以蛋白胨或牛肉胨为最佳[15]。但在不同寄主、不同地域、不同温度的条件下,草莓灰霉病病菌在利用碳氮源方面表象出了一定的差异。一般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5%,黑暗环境中草莓灰霉病病菌生长良好[16]。另外,研究发现培养基的厚度对草莓灰霉病病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培养基为小于2mm的PAD薄层时,草莓灰霉病病菌生长时会发生培养基内菌丝体聚结现象,此外气生菌丝也会出现聚结现象,并且不能正常的发育成孢子头和孢子[17]。
1.4 草莓灰霉病病菌侵染研究
草莓灰霉病的侵染循环:草莓灰霉病病菌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落叶上越夏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带病植株、病残体、病田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春季草莓灰霉病病菌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借助气流和雨水进行传播并开始危害草莓植株[18]。当草莓植株受到侵染并感病后,草莓灰霉病病菌可以再次产生菌核、菌丝、分生孢子并通过菌丝体、分生孢子、菌核而发生再次侵染并将草莓灰霉病的危害面积和程度继续扩大。因此,在草莓生长生产的时期内草莓灰霉病病菌可以重复多次,不间断的进行繁殖侵染和危害。其中发病盛期为浆果成熟期,如果种植期间遇到高温多雨湿度大的天气,病害容易爆发并产生极大的危害[19]。花器染病时初在萼片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不定型病斑并由花萼延伸至子房及幼果,造成花器受害幼果湿腐。湿度大时,感病部分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斑,向果内侵染导致果实湿软腐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并造成草莓果实脱落[20]。当夏季草莓拉茬后,草莓灰霉病病菌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落叶上越夏并在秋季复种时重新进行新一轮侵染。露地草莓栽培冬季过后种植的时候原本在土壤中的菌核开始萌发并开始产生新一轮的侵染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6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