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鸦瓣芽茎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目的探索老鸦瓣芽茎形成前期、形成中期和形成后期营养物质的变化。方法在老鸦瓣芽茎发生的三个时期分别采样,用比色法测可溶性糖、淀粉、还原糖、蔗糖、果糖含量。结果除淀粉以外,其他营养物质在芽茎的形成过程中含量增多。淀粉含量前增后减。结论人工栽培老鸦瓣过程中,在芽茎发生前期老鸦瓣对营养物质需求增大,此时鸦瓣芽茎的生长,给予它适合的光照强度与充足的水分,加快营养物质的形成可为芽茎的发生提高充足的营养物质,为后期的发育提供能量来源,提高老鸦瓣的繁殖系数,实现高产,实现经济价值。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1.材料与方法 3
1.1实验材料 3
1.2方法 3
1.2.1材料准备 3
1.2.2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4
1.2.3蔗糖含量的测定 4
1.2.4果糖含量的测定 4
1.2.5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
1.2.6淀粉含量的测定 4
1.3 数据处理 4
2.结果与分析 4
2.1可溶性总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4
2.2 淀粉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5
2.3蔗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5
2.4还原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6
2.5果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6
3.分析与讨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Abstract 9
引言
图1、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
图2、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淀粉含量变化 5
图3、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蔗糖含量变化 6
图4、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还原糖含量变化 6
图5、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果糖含量变化 7
老鸦瓣芽茎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
学生 张晓燃
老鸦瓣 Tulipa edulis ( Miq. ) Baker为百合科郁金香属药用植物,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陕西等地,生于山坡草地及路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其除去膜质皮及绒毛后的干燥鳞茎为中药材光慈姑,具有解毒散结,行血化瘀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瘀滞[2]。近年来发现光慈姑在乳腺疾病等方面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光慈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目前光慈姑主要来源于野生,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实现老鸦瓣规范化栽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
目前有关老鸦瓣的少量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鉴定、药材鉴定和栽培引种等方面[49] 。 国内外关于老鸦瓣芽茎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对老鸦瓣芽茎发生前期,中期,后期进行营养物质的含量测定,寻找物质随芽茎形成的变化规律,完善老鸦瓣的栽培技术,为实现老鸦瓣的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材料准备
将老鸦瓣进行80%水分处理进行芽茎诱导,营养物质测定:可溶性总糖、蔗糖、还原糖、果糖、淀粉。取芽茎发生部位0.5克,加少许石英砂及2mL 80%乙醇进行研磨,将匀浆转入10mL离心管中,并用2ml 80%乙醇洗涤研钵转入离心管中,于80℃水浴30min,12000×g离心15min,取上清液转入10mL离心管中,残渣用2.0mL 80%乙醇再提取一次,离心后合并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入10mg活性炭,80℃水浴脱色30min,并定容至25mL,过滤后用于测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1.2.2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加入蒽酮乙酸乙酯0.5ml、浓硫酸5ml,充分振荡,将试管立即放入100℃沸水中煮1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在暗处放置10min,以空白为对照,在630nm处测其吸光值。
1.2.3蔗糖含量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加入200ul 2mol/L的NaOH溶液,于100℃煮沸5min,冷却后加入2.8ml 30%HCL,0.8ml 0.1%间苯二酚溶液,摇匀,于80℃水浴反应10min,冷却后于480nm处测其吸光值。注:色素对蔗糖测定实验影响较大;间苯二酚用棕色瓶保存。
1.2.4果糖含量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加入浓HCl 3ml,并定容至5ml,沸水加热8min,流水冷却,1cm石英比色皿,试剂空白为参比,于波长291nm测定A。
1.2.5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1.5ml,立即摇匀,放入沸水浴中准确加热10min,流动水冷却后于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以不含提取液的上述反应混合液作空白调零。作含葡萄糖0、50、100、200、300、400ug的标准曲线,计算还原糖的葡萄糖当量。注意浓度稀释问题。
1.2.6淀粉含量的测定 糖提取液后的残渣中加入2mL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在沸水中糊化15 min,冰水中冷却后加入2mL预冷的9.2molL1高氯酸,不断搅拌。15min后加入蒸馏水约至10mL,离心10 min,倾上清液于容量瓶中;残渣再加入2mL预冷的4.6 molL1高氯酸,搅拌。15min后加蒸馏水至约10ml,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于100mL容量瓶,蒸馏水定容。吸取样品并适当稀释,加入0.5mL 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充分振荡后立即将放入沸水中1min,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在暗处放置10min,以空白作对照,在630nm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淀粉含量。
1.3 数据处理
标准曲线:
可溶性糖:y=0.013x+0.01.
淀粉:y=0.013x0.030
蔗糖:y=0.002x+0.024
果糖:y=0.005x+0.000
还原糖:y=0.005x0.120
含量=(C*N*Vt)/W (C标准曲线算的浓度;N稀释倍数;Vt=25ml;W鲜重)
2 结果与分析
2.1可溶性总糖含量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图1 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在老鸦瓣芽茎形成前期到中期,可溶性糖的含量快速升高,从形成中期到后期变化小,含量无显著差异。
2.2 淀粉含量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图2 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淀粉含量的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淀粉含量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形成后期每g样品中淀粉含量达16.89mg/g,仍高于前期的14.37mg/g。芽茎形成中期含量18.95mg/g含量最高。
2.3蔗糖含量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图3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蔗糖含量的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芽茎的发生蔗糖含量在前期迅速增加,在中期到后期则缓慢增多,中期和后期蔗糖含量稳定在50mg/g左右。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1.材料与方法 3
1.1实验材料 3
1.2方法 3
1.2.1材料准备 3
1.2.2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4
1.2.3蔗糖含量的测定 4
1.2.4果糖含量的测定 4
1.2.5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
1.2.6淀粉含量的测定 4
1.3 数据处理 4
2.结果与分析 4
2.1可溶性总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4
2.2 淀粉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5
2.3蔗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5
2.4还原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6
2.5果糖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6
3.分析与讨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Abstract 9
引言
图1、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
图2、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淀粉含量变化 5
图3、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蔗糖含量变化 6
图4、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还原糖含量变化 6
图5、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果糖含量变化 7
老鸦瓣芽茎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
学生 张晓燃
老鸦瓣 Tulipa edulis ( Miq. ) Baker为百合科郁金香属药用植物,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陕西等地,生于山坡草地及路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其除去膜质皮及绒毛后的干燥鳞茎为中药材光慈姑,具有解毒散结,行血化瘀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瘀滞[2]。近年来发现光慈姑在乳腺疾病等方面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光慈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目前光慈姑主要来源于野生,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实现老鸦瓣规范化栽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
目前有关老鸦瓣的少量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鉴定、药材鉴定和栽培引种等方面[49] 。 国内外关于老鸦瓣芽茎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对老鸦瓣芽茎发生前期,中期,后期进行营养物质的含量测定,寻找物质随芽茎形成的变化规律,完善老鸦瓣的栽培技术,为实现老鸦瓣的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材料准备
将老鸦瓣进行80%水分处理进行芽茎诱导,营养物质测定:可溶性总糖、蔗糖、还原糖、果糖、淀粉。取芽茎发生部位0.5克,加少许石英砂及2mL 80%乙醇进行研磨,将匀浆转入10mL离心管中,并用2ml 80%乙醇洗涤研钵转入离心管中,于80℃水浴30min,12000×g离心15min,取上清液转入10mL离心管中,残渣用2.0mL 80%乙醇再提取一次,离心后合并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入10mg活性炭,80℃水浴脱色30min,并定容至25mL,过滤后用于测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1.2.2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加入蒽酮乙酸乙酯0.5ml、浓硫酸5ml,充分振荡,将试管立即放入100℃沸水中煮1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在暗处放置10min,以空白为对照,在630nm处测其吸光值。
1.2.3蔗糖含量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加入200ul 2mol/L的NaOH溶液,于100℃煮沸5min,冷却后加入2.8ml 30%HCL,0.8ml 0.1%间苯二酚溶液,摇匀,于80℃水浴反应10min,冷却后于480nm处测其吸光值。注:色素对蔗糖测定实验影响较大;间苯二酚用棕色瓶保存。
1.2.4果糖含量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加入浓HCl 3ml,并定容至5ml,沸水加热8min,流水冷却,1cm石英比色皿,试剂空白为参比,于波长291nm测定A。
1.2.5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吸取乙醇提取液适当稀释,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1.5ml,立即摇匀,放入沸水浴中准确加热10min,流动水冷却后于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值,以不含提取液的上述反应混合液作空白调零。作含葡萄糖0、50、100、200、300、400ug的标准曲线,计算还原糖的葡萄糖当量。注意浓度稀释问题。
1.2.6淀粉含量的测定 糖提取液后的残渣中加入2mL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在沸水中糊化15 min,冰水中冷却后加入2mL预冷的9.2molL1高氯酸,不断搅拌。15min后加入蒸馏水约至10mL,离心10 min,倾上清液于容量瓶中;残渣再加入2mL预冷的4.6 molL1高氯酸,搅拌。15min后加蒸馏水至约10ml,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于100mL容量瓶,蒸馏水定容。吸取样品并适当稀释,加入0.5mL 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充分振荡后立即将放入沸水中1min,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在暗处放置10min,以空白作对照,在630nm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淀粉含量。
1.3 数据处理
标准曲线:
可溶性糖:y=0.013x+0.01.
淀粉:y=0.013x0.030
蔗糖:y=0.002x+0.024
果糖:y=0.005x+0.000
还原糖:y=0.005x0.120
含量=(C*N*Vt)/W (C标准曲线算的浓度;N稀释倍数;Vt=25ml;W鲜重)
2 结果与分析
2.1可溶性总糖含量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图1 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在老鸦瓣芽茎形成前期到中期,可溶性糖的含量快速升高,从形成中期到后期变化小,含量无显著差异。
2.2 淀粉含量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图2 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淀粉含量的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淀粉含量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形成后期每g样品中淀粉含量达16.89mg/g,仍高于前期的14.37mg/g。芽茎形成中期含量18.95mg/g含量最高。
2.3蔗糖含量在芽茎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图3老鸦瓣芽茎形成前、中、后期蔗糖含量的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芽茎的发生蔗糖含量在前期迅速增加,在中期到后期则缓慢增多,中期和后期蔗糖含量稳定在50mg/g左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