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材料与方法 2
2.1试验地概况 2
2.2处理设计 2
2.3肥料运筹 2
2.4测量指标 2
3结果与分析 3
3.1不同播种方式对基本苗的影响 3
3.2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分蘖数影响 4
3.3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茎叶干重影响 5
3.4 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株高影响 6
3.5 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根数影响 8
3.6 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叶绿素含量影响 8
3.7 不同播种方式对幼苗根系活力影响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引言
稻、麦是江苏省两大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5%以上。倒茬是江苏主要小麦生产的主要类型,淮北地区70%左右,苏中、苏南地区80%以上均是倒茬麦。长期以来,倒茬麦几乎是低产田的代名词,但是目前全省小麦生产最高的苏中地区就是典型的倒茬麦地区,无论是旱茬面积相对较大的淮北还是同样以稻茬为主的苏南地区,小麦生产水平均明显偏低。由此可见,小麦产量的高低与茬口类型并无必然联系。已有研究和大面积生产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大面积稻茬麦产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播种期大幅推迟,整地粗放和种植方式严重滞后,突出表现是基本苗不足与过多并存,出苗不均,苗情素质差以及冬春冻害死苗重。“三分种、七分管,粗种细管已成为历史”,“七分种、三分管,精整细种夺高产以成为现代麦作的成功经验”【1】。为找到最适合小麦生长的播种方式,在淮安农科院的支持下我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小麦苗期的影响,为确定大面积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奠定基础。为夺得高产具有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意义。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苗情的好坏具有一定的影响,小麦的播种方式有很多比如:机条播、人工撒播、稻裸套播、点播等播种方式与产量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苗数和苗情素质是影响产量的直接原因,只要苗长得好产量自然而然就会很高,苗的素质不光只受肥料影响,还要考虑到播种方式的选择,传统说法粗种细管夺高产,但是随着劳动力的降低这种方式已成为历史,根据这样一种情况只有在播种方式上进行改进以做到细作粗管夺高产。在杨四军研究的《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中就明确指出旋耕播种有利于苗的生长,他选取了七种播种方式:机条播、宽幅机条播、机械匀播、带状机械匀播、宽幅精播、人工撒播和稻裸套播,研究出苗数中认为机条播最有利于出苗,在刘俊,李亚伟等人的研究《倒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综合比较试验研究初探》中选取,四中播种方式水稻收获前十天套播、水稻收获后立即撒播、水稻收获7天机撒播、水稻收获后7天免耕机条播研究表明播种方式对出苗数、产量有很大影响认为机撒播最好。
我实验主要研究比较的对象是旋耕播种法,套播,定点定位穴播法三种播种方式哪种对小麦苗期的生长效果最好,为大面积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淮安市农业科技研究所,前茬为早熟晚粳稻,基础肥力上等(土壤有机质30.64g/kg,速效氮118.65mg/kg,速效磷61.84mg/kg,速效钾164.17mg/kg)。参试品种为: 淮麦30
2.2 处理设计
不同播种方式。播种方式设三处理:A?水稻收获后旋耕播种,A?水稻收获前1天套播,水稻留茬收割,留茬10cm,A?水稻收获后免耕,水稻留茬收割,留茬10cm,稻草全量还田,按照行距12cm,株距6cm穴播,每穴3粒种子。每一种处理进行三次重复,每个重复分四个区采用随机排列的方式安排位置。
2.3 肥料运筹
在水稻收获前10天先灌跑马水,然后把水放掉,在每亩撒施有机肥200公斤,45%的复合肥20公斤。
2.4 测量指标
单位面积基本苗,分蘖数,茎叶干鲜重,株高,根数,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2]:取所取小麦样本0.5g,加入十毫升95%的乙醇,放在无光的条件下浸泡两天,等叶片完全浸泡变白之后,将浸泡液放在分光光度计将光度调成663nm然后测量数据。
根系活力的测量方法[2]:称取所取小麦样品0.5g放入小试管,加入0.4%TTC溶液和(1/15mol/L,PH7.0)磷酸缓冲液的等量混合液10ml,把根充分浸泡在溶液中,在37℃下暗处理保温2h,此后加入1mol/L硫酸2ml,以停止反应。操作完成之后,把根取出,吸干水后用甲醇浸泡24h,甲醇用量10ml,用分光光度计在485nm下比色,得出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的播种方式对基本苗的影响
首先样本的采集是随机采取的,三种播种方式,每一种三次重复,每一重复分成四小块区域,在每一重复四个小区中选取三块0.2m2区域测定数据,然后计算平均数,这样大大的降低了误差,从而保证了试验的准确性。对实验所测0.2m2基本苗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得出,三种不同播种方式之下以A1的基本苗数最多,A3的基本苗数最少,但是在各播种方式之中A2与A3无显著性差异,A1与A2成显著性差异,A1与A3成显著性差异。换算成667m2基本苗数,由于数值过大超过了方差分析的取值的最大限度没有进行方差分析。但是从表一中可以看出A1的数值最高,A3的数值最低。并且最大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在75720.891个苗,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从前人的研究结果【3】来看每亩原因可能是由于水稻收获后旋耕播种起到疏松土壤降低了土壤中的湿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生长,而后两种土壤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直接播种,土壤的硬度和湿度很大,不太适合种子的生长发芽。所以水稻收获后旋耕播种对幼苗的生长优于另外两种。
表一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出苗的影响比较
播种方式 A1 A2 A3
取样时间 2014.12.4 2014.12.14 2014.12.24 2014.12.4 2014.12.14 2014.12.24 2014.12.4 2014.12.14 2014.12.24
取样次数 1 2 3 1 2 3 1 2 3
0.2m2基本苗数(个) 63.99 68.99 68.89 46.89 47.23 47.67 43.99 44.22 45.56
平均数(个) 67.30aA 47.26bB 44.57bB
换算成667m2苗数(个) 213439.926 230114.666 229755.82 156374.448 154521.630 158966.110 146739.000 147481.148 151927.592
表三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麦茎叶干鲜重影响比较
播种方式A1A2A3
取样时间2015.3.22015.3.122015.3.222015.3.22015.3.122015.3.222015.3.22015.3.122015.3.22
取样次数123123123
每重复(30株)茎叶鲜重(g)平均数 (1)56.51g58.66g61.23g57.23g60.22g64.51g46.38g49.35g53.84g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6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