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
1.5 核心概念界定 6
2 雾霾天气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调查 7
2.1 调查方法 7
2.2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置情况 7
2.3 调查实施方法 8
3 雾霾天气下居民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
3.1 雾霾天气下不同出行者特性因素分析 8
3.2 雾霾天气下不同居民出行特性因素分析 12
4 基础理论及案例分析 16
4.1 Binary Logistic 模型 17
4.2 公共自行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结论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 3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逐渐污染了大气,这使得雾霾天气自2012年pm2.5数据公布以后,逐渐走入寻常人们的视野之中。2014年初,北京、武汉、上海等去工业化的国际大都市相继发布霾黄色预警,期间由于雾霾天气造成的各项高速公路重大事故、相关的延误以及由于延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频繁被报道,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居民们的出行。根据国外治理雾霾的经验以及历史过程来看,英国花了26年,洛杉矶花了56年,那么我国雾霾治理乐观点到2049年才能完全治理好,所以在累积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快速增长,中国或将进入与雾霾相伴的一个相对长的周期,雾霾天气将成为居民出行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为全面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铺设,并大力宣扬“低碳出行 ,绿色环保”的口号,从绿色环保 出发,迎合当前绿色、节能、减排的大方向和主题,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山东、江苏、四川、浙江、湖南、广东、陕西等多个省份都大力推行公共自行车出行,然而在这些已设置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存在着大量的“车辆少,租车难”和部分摊点荒废的现象。这警示我们在做好响应国家号召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实际调查,以数据为基础优化公共自行车布局,发挥公共自行车应有的和最大的价值,减少出行成本和运营成本。
公共自行车,又称为公交自行车,存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站点。这些站点是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隔一定距离布设在地铁出口、社区大门口、旅游景点等人流集中区域的租赁站 点,每个站点配置20-50辆左右的公共自行车,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 可以管理租赁站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14]。市民通过办理借车卡来进行公共自行车的租赁服务,各个站点之间互通互联,在方便市民租借的同时也方便归还服务。据有关研究表明,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居民更加的亲睐自行车出行,一方面是因为出行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它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雾霾天气下的居民出行的研究还不太多,在长安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杜轶群的《雾霾对私家车主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得知空气质量指数越高,即空气污染程度越高,私家车主越倾向于放弃私家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其中在空气质量指数一定的情况下公共交通质量越高对于私家车主的吸引系数就越强,越倾向于放弃私家车而选择公共交通[10]。据调查可知在交通联运时不可能完全做到门到门的衔接,那么必然这中间段的空间就要寻找其他交通工具来弥补,根据统计这中间段的距离中短距离居多,步行与自行车是最佳的出行方式,所以合理地安排公共自行车的空间布局,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自行车的存在价值的同时方便居民出行和节约出行成本。
本文通过运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交通出行者在不同天气下对于公共自行车出行的选择因素差异,为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空间布局,提高使用效率,降低出行成本提供。
1.2 研究意义
雾霾天气下道路的运行状况与日常情况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出行时间,车辆运行速度,出行距离,安全性,舒适度以及便利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出行时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行为。在正常天气下,居民出行考虑的首先是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然后才是安全性,便利性等因素,但是在雾霾天气常态化的今天,雾霾在布局公共交通系统设施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不断增加运营效益。 交通联运之间不可能实现无缝衔接,而在各类换乘点之间的中短距离,考虑出行成本以及尾气排放,步行与自行车是最佳的出行方式,所以合理地布局各类交通出行方式换乘点之间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设施,可以提高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不断增加运营效益,反之则会造成“车辆少,租车难”和部分摊点荒废的现象,浪费有限的资源,增加了出行成本。
(2)深度执行“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的出行理念,同时做到惠民便民。
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设置进行改造,最大程度上发挥公共自行车在不同交通出行方式换乘区段间的作用,既响应了国家“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的口号,实现了低碳出行和保护环境,又可以做到惠民便民。
(3)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以及为相关部门做决策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次对淮安市雾霾天气下居民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后续的对雾霾天气下对各种出行方式调查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可以为有关部门做出优化改造等决策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起步有着明显的先后,国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起步早于我国,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国外学者Hensher使用非集计模型对居住地选择和出行方式进行联合选择模型估计,建立了居住地址和出行方式联合选择模型,为研究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1];Limtanakool等学者建立了居民中长距离出行选择方式的选择模型,分析了个人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出行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各种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2]。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
1.5 核心概念界定 6
2 雾霾天气下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调查 7
2.1 调查方法 7
2.2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置情况 7
2.3 调查实施方法 8
3 雾霾天气下居民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
3.1 雾霾天气下不同出行者特性因素分析 8
3.2 雾霾天气下不同居民出行特性因素分析 12
4 基础理论及案例分析 16
4.1 Binary Logistic 模型 17
4.2 公共自行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结论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 3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逐渐污染了大气,这使得雾霾天气自2012年pm2.5数据公布以后,逐渐走入寻常人们的视野之中。2014年初,北京、武汉、上海等去工业化的国际大都市相继发布霾黄色预警,期间由于雾霾天气造成的各项高速公路重大事故、相关的延误以及由于延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频繁被报道,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居民们的出行。根据国外治理雾霾的经验以及历史过程来看,英国花了26年,洛杉矶花了56年,那么我国雾霾治理乐观点到2049年才能完全治理好,所以在累积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快速增长,中国或将进入与雾霾相伴的一个相对长的周期,雾霾天气将成为居民出行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为全面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公共自行车,又称为公交自行车,存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站点。这些站点是根据城市公共交通
本文通过运用SPSS 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交通出行者在不同天气下对于公共自行车出行的选择因素差异,为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空间布局,提高使用效率,降低出行成本提供。
1.2 研究意义
雾霾天气下道路的运行状况与日常情况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出行时间,车辆运行速度,出行距离,安全性,舒适度以及便利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出行时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行为。在正常天气下,居民出行考虑的首先是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然后才是安全性,便利性等因素,但是在雾霾天气常态化的今天,雾霾在布局公共交通系统设施时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不断增加运营效益。 交通联运之间不可能实现无缝衔接,而在各类换乘点之间的中短距离,考虑出行成本以及尾气排放,步行与自行车是最佳的出行方式,所以合理地布局各类交通出行方式换乘点之间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设施,可以提高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不断增加运营效益,反之则会造成“车辆少,租车难”和部分摊点荒废的现象,浪费有限的资源,增加了出行成本。
(2)深度执行“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的出行理念,同时做到惠民便民。
同时通过实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设置进行改造,最大程度上发挥公共自行车在不同交通出行方式换乘区段间的作用,既响应了国家“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的口号,实现了低碳出行和保护环境,又可以做到惠民便民。
(3)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以及为相关部门做决策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次对淮安市雾霾天气下居民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后续的对雾霾天气下对各种出行方式调查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可以为有关部门做出优化改造等决策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起步有着明显的先后,国外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起步早于我国,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国外学者Hensher使用非集计模型对居住地选择和出行方式进行联合选择模型估计,建立了居住地址和出行方式联合选择模型,为研究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1];Limtanakool等学者建立了居民中长距离出行选择方式的选择模型,分析了个人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出行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各种因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