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收益列报下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综合收益列报下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20191230190057]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综合收益列报,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环境的变化和收益列报的发展 1
2.1 会计环境的变化 1
2.2 传统收益列报的发展 2
2.3 综合收益列报的产生 2
3 综合收益的含义和特点 4
3.1 综合收益的含义 4
3.2 综合收益的特点 5
4 综合收益列报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6
4.1 综合收益下会计目标改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7
4.2 综合收益下会计模式改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7
5 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8
5.1 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8
5.2 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9
6 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分析 11
6.1 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关系 11
6.2 协调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路 12
7 在协调基础上提高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建议 13
7.1 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 13
7.2 建全公司内控制度 13
7.3 加强评估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合作 14
7.4 提升会计人员道德和能力水平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的一个话题。在综合收益列报的新背景下,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又有了新的探讨和研究。在旧有会计报告模式存在大量弊端的情况下,综合收益列报应运而生。在综合收益列报下会计目标趋向于“决策有用观”。在“决策有用观”目标下,传统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也受到了较大冲击,新的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取代了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在变化的会计环境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也有了新的探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要点,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庭柱,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互相依靠,缺一不可。在公司报表的编制中无论忽略了相关性还是可靠性都是致命的疏忽。两者之间不仅互相统一,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互相矛盾。在大部分情况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造成相关性降低,相反也是如此[1]。因此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必须要统筹兼顾,但是也要有所侧重。但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哪个更重要呢?到底要如何权衡取舍这二者呢?在综合收益下,对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在具体条件和环境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探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兼顾和取舍。无论是新的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还是新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2 会计环境的变化和收益列报的发展
2.1 会计环境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在全球各国渐渐连接成地球村的同时,经济也在全球化。短短几十年,全球经济犹如盘古开天一般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环境也是好似一夜春风来,整个世界的经济环境变的面目全非。
在1970年之前,整体的会计环境较为的落后,缺乏今天这样活跃的股票市场,也没有一日几变的金融资产价格。更没有今天期货期权之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的记录只单单客观地记录已经确定的经济事项,以历史成本为记录依据,对于价值变动部分则采取了忽略的处理方法。但是1970年之后,全球的会计环境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大变化,西方世界的金融产业蒸蒸日上,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大跨步向前发展,在这飞跃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企业的所有权不再像过去那样掌握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人手中,越来越多的资源拥有者把自己的资金投向股市等证券市场,这造成了股权拥有者数量的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增多,相关利益者的数量的极速扩大对传统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发起了挑战,建立在两权分立基础上的两方受托责任关系由于新环境下资源委托者一方的大量分散以及数量暴增已经难以适应[2]。在新的时代中,更加让旧有的会计观念无法继续适应的是,大量的例如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对期权期货等此类金融衍生工具无法进行计量和确认。面对这些复杂而又新诞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及一些其他新创造出来的复杂经济业务,旧时代的会计计量完全束手无策,旧的会计体系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无法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披露环节——收益列报也开始了蜕变和发展。
2.2 传统收益列报的发展
收益表又被称作损益表或者利润表,收益列报主要披露的是企业在一段会计期间内的营业状况,最早的收益列报雏形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但是那时并没有严格区分收益列报和资产负债表,资产价值的计算和营业成果的披露混为一谈。真正严格意义上利润表的诞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当时已经开始侧重于企业当期营业成果的披露。不久之后,第三张表现金流量表的出现进一步奠定了现代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雏形。
收益列报所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营业状况,是对公司状况动态的把握。在传统的财务报表编制中,利润表的收益披露主要着重关注于披露当期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计算项目金额时,主要通过经济交易事项中的费用和收入的差额来进行确认收益的金额,可以说,传统收益列报在“收入费用观”和“本期营业观”的指导下确实可以十分精确的记录每一笔公司的交易。收益列报利用当期收入和费用的增减,可以较好的突出企业本期的营业能力,但是在收入费用观的要求下,企业经济事项活动的记录依据是收入和费用,这也造成了收益列报只反映已经实现的经济事项,面对会计环境的诸多变换,投资者们对有效会计信息的日益增加的需求和保守的收益列报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2.3 综合收益列报的产生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新环境下旧有的会计观念遭到严重冲击,不仅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难以有效计量新兴的各类金融资产,众多投资者对于财务报表披露有效信息的日益渴望更是对旧有会计体系的大量固有弊端提出了拷问。饱受诟病的传统的财务状况列报面对新提出“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必须做出退位让贤的举动,但是这张重要的位子该让给谁呢,什么样的收益表才能符合新背景的新要求呢?
在这样的背景问题下,欧美会计机构联手国际准则制定组织开始着手改进公司的财务报表。面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大量缺点,以当时最大的金融国家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世界彻底抛弃了原来的收益费用观念,建立了以财产计量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观,在经济事项的确认上开始采用比较期初资产和期末资产的方法,更加强调财产的实质,在资产负债观念的基石上西方会计界对旧时代的财务报表做出了两点创新。
a)财务报表引入公允价值概念
第一点创新就是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传统的收入实现制被打破,公允价值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确认传统历史成本难以计量的部分资产负债变动。前文所提到的大量金融资产和期权期货之类的金融衍生品的计量问题在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后也迎刃而解,但是由于两套计量概念的不同,已经被确认但是还没有实现收益的利得或者损失在历史成本概念和公允价值概念并存的情况下是无法在利润表中得到体现的。在这样的计量模式下,所有的已经被确认但是没有实现的损益便绕过了利润表,这些变动直接出现在了资产负债表上。虽然在历史成本计量上引入如公允价值概念对部分资产有了良好的计量,但是这些会计信息只能通过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来体现,仍然无法将这些会计信息有效披露出来为公司报表使用者服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6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