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研究[20191212103230]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的发展起来了,其生产的灵活性,市场的灵敏性和敢于创新的特点为我国的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所处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内外成本压力迫切要求企业采取新的成本管理理念,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不足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本文首先阐述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论述本课题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是有帮助的。然后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现状,现阶段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契机。之后又揭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战略成本管理;中小企业;无形损失;激励机制
目 录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第二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2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2
2.2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3
2.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4
第三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6
3.1 重视生产性费用节约,忽视流通性费用节约 6
3.2 重视人工成本的节约,忽视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形成 6
3.3 重视产品的有形损失,忽视产品的无形损失 6
3.4 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忽视成本的战略管理 7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7
4.1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7
4.2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7
4.3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理论滞后 8
4.4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8
第五章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9
5.1 继续拓宽成本管理范围 9
5.2 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9
5.3 降低产品的无形损失 10
5.4 积极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5%。根据我国财政部和商务部的有关信息统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企业在民企、私企和个体户中成长的非常快,但是从 2008 年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却开始“短寿”甚至夭折,平均寿命从以前的 5.7 年,到之后的 2.4 年,最近显示仅为 1.7 年。
近些年来,因为成本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倒闭的企业不乏其例,成本管理成为取得绝对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在 2007 年 12 月 10 日报道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上千家中小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倒闭或是外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均出现倒闭或外迁的情况,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竞争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急剧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动力费用以及租金。
另外,依靠合理的成本管理取胜的例子也有。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量企业都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此时的三星公司也已经负债约 180 亿美元,差不多是公司净资产的 3 倍多,在濒临倒闭的关键时刻,三星进行了挑战极限式的降低成本策略,将节约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从而在金融危机中重新站起来了,并发展成为如今的知名企业。由此可见,成本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可以救企业于危难之中。
1.2研究意义
由于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发展之初期就需要加强成本管理的力度,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采取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手段,逐步地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将目标局限于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与新型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是相违背的,从而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中国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有着非常活跃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发展力,就必须要探索最优的成本管理方法。
本文正是为了探究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挖掘导致中小企业失败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中小企业目前存在问题的措施,真正的将战略成本管理运用于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走出缺乏后续竞争力的魔咒。
第二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2.1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中小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要以发展为工作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之中,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的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外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的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中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严重,决定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根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的劳动人数要高,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因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如今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转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分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数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 、西部的8倍。实践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为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不太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企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实行大企业优先发展,而重工业多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和排挤。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向成熟,活跃的市场经济也促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十八大以来世界格局剧烈变动,中国的企业已经进入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压抑已久的中小企业以其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反应灵活的特点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小企业随着经济的复苏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在我国尤其明显。据我国相关主管部门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工商注册合计的总数占到了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 99%,而中小企业也给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社会销售额、国家税收和出口额带来的巨大的效益。许多著名的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也大多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在现今的跨国企业中,中小企业仍占到了 80%。而且,中小企业还为社会提供了 75%左右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城市中无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和创收的机会。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因其生产灵活、市场反应灵敏而带动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中小企业的项目专利、技术专利和产品创新达到了我国专利总数的 65%以上。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向社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转型。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也开始向“专业、精细、创新”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区域化的产业群,成为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细胞,是深化改革的驱动力,2011 年 6 月 18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新的划分,同时《“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和《“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已出台,其目的是为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宽松稳定健全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升级转型减少阻力,并通过减免税费和多予少取的方式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中小企业因为创业成本低、操作便利、应变能力强、进入门槛低,正在面临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考验。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也要融入到世界的经济浪潮中,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利用新资源、开拓新市场。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迅速发展,使中小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2.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1)中小企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仍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长远看,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多样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些都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端正各级政府行为,减少附加的苛捐杂税,将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如对安置企业再就业中心分流下岗人员而新办的中小企业,可比照执行城镇劳动就业服务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企事业单位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服务,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等等,这无疑都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我国政府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振兴中小企业的基础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保障。
首先是加强商会(同业公会)的活动,使之成为企业和企业家自治、自律、保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组织,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其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包括技术、管理、商情等信息服务。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及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小企业对高技术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个性化发展,使一部分中小企业进入高科技产业领域,一部分中小企业朝着为大企业配套的方向发展,提供达到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要求的产品,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则可以在市场细分中获得发展机会。
再次是建立一些具有独立性、按市场化或企业化方式运作的资信评估机构和项目评估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向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有偿的信息服务,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较大规模信贷时作出决策。
(4)我国将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越来越完善的市场体系,只有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中,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经营市场有一定发展的前提下,中小企业才能如鱼得水。通过规范市场,组织起有效的市场执法体系,实现企业之间(不分大小,不分隶属,不分所有制)的公平竞争,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这是许多国家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已出台或拟出台的相关法律有《小企业基本法》、《乡镇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小企业振兴法》等。这些法律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此外,通过有序竞争还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摘 要
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的发展起来了,其生产的灵活性,市场的灵敏性和敢于创新的特点为我国的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的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所处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内外成本压力迫切要求企业采取新的成本管理理念,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不足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本文首先阐述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论述本课题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是有帮助的。然后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现状,现阶段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契机。之后又揭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战略成本管理;中小企业;无形损失;激励机制
目 录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第二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2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2
2.2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3
2.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4
第三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6
3.1 重视生产性费用节约,忽视流通性费用节约 6
3.2 重视人工成本的节约,忽视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形成 6
3.3 重视产品的有形损失,忽视产品的无形损失 6
3.4 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忽视成本的战略管理 7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7
4.1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7
4.2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7
4.3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理论滞后 8
4.4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8
第五章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9
5.1 继续拓宽成本管理范围 9
5.2 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9
5.3 降低产品的无形损失 10
5.4 积极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5%。根据我国财政部和商务部的有关信息统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企业在民企、私企和个体户中成长的非常快,但是从 2008 年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却开始“短寿”甚至夭折,平均寿命从以前的 5.7 年,到之后的 2.4 年,最近显示仅为 1.7 年。
近些年来,因为成本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司倒闭的企业不乏其例,成本管理成为取得绝对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在 2007 年 12 月 10 日报道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上千家中小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倒闭或是外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均出现倒闭或外迁的情况,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竞争的压力主要来源于急剧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动力费用以及租金。
另外,依靠合理的成本管理取胜的例子也有。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量企业都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此时的三星公司也已经负债约 180 亿美元,差不多是公司净资产的 3 倍多,在濒临倒闭的关键时刻,三星进行了挑战极限式的降低成本策略,将节约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从而在金融危机中重新站起来了,并发展成为如今的知名企业。由此可见,成本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可以救企业于危难之中。
1.2研究意义
由于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发展之初期就需要加强成本管理的力度,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以采取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等手段,逐步地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将目标局限于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与新型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是相违背的,从而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中国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有着非常活跃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发展力,就必须要探索最优的成本管理方法。
本文正是为了探究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挖掘导致中小企业失败的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中小企业目前存在问题的措施,真正的将战略成本管理运用于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走出缺乏后续竞争力的魔咒。
第二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2.1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中小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要以发展为工作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之中,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的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外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的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中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严重,决定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根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的劳动人数要高,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因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如今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转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分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数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 、西部的8倍。实践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为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不太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企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实行大企业优先发展,而重工业多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和排挤。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向成熟,活跃的市场经济也促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十八大以来世界格局剧烈变动,中国的企业已经进入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压抑已久的中小企业以其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反应灵活的特点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小企业随着经济的复苏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在我国尤其明显。据我国相关主管部门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在工商注册合计的总数占到了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 99%,而中小企业也给我国的工业总产值、社会销售额、国家税收和出口额带来的巨大的效益。许多著名的跨国投资和经营的企业也大多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在现今的跨国企业中,中小企业仍占到了 80%。而且,中小企业还为社会提供了 75%左右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城市中无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和创收的机会。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因其生产灵活、市场反应灵敏而带动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中小企业的项目专利、技术专利和产品创新达到了我国专利总数的 65%以上。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向社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转型。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也开始向“专业、精细、创新”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区域化的产业群,成为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细胞,是深化改革的驱动力,2011 年 6 月 18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进行了新的划分,同时《“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和《“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已出台,其目的是为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宽松稳定健全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升级转型减少阻力,并通过减免税费和多予少取的方式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中小企业因为创业成本低、操作便利、应变能力强、进入门槛低,正在面临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考验。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也要融入到世界的经济浪潮中,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利用新资源、开拓新市场。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迅速发展,使中小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2.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
(1)中小企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仍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长远看,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多样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些都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端正各级政府行为,减少附加的苛捐杂税,将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如对安置企业再就业中心分流下岗人员而新办的中小企业,可比照执行城镇劳动就业服务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企事业单位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及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服务,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等等,这无疑都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我国政府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振兴中小企业的基础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保障。
首先是加强商会(同业公会)的活动,使之成为企业和企业家自治、自律、保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组织,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其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包括技术、管理、商情等信息服务。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及时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小企业对高技术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个性化发展,使一部分中小企业进入高科技产业领域,一部分中小企业朝着为大企业配套的方向发展,提供达到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要求的产品,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则可以在市场细分中获得发展机会。
再次是建立一些具有独立性、按市场化或企业化方式运作的资信评估机构和项目评估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向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有偿的信息服务,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较大规模信贷时作出决策。
(4)我国将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越来越完善的市场体系,只有在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中,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经营市场有一定发展的前提下,中小企业才能如鱼得水。通过规范市场,组织起有效的市场执法体系,实现企业之间(不分大小,不分隶属,不分所有制)的公平竞争,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这是许多国家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已出台或拟出台的相关法律有《小企业基本法》、《乡镇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小企业振兴法》等。这些法律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此外,通过有序竞争还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