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s结构方程模型的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研究以沛县为例
摘要: 1摘要: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分析影响其的各项因素指标,为政府解决失地农民切身问题提供理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PLS结构方程模型法。研究结果:在影响徐州市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因素中,感知质量对失地农民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最大,比感知价值等对其的影响要高得多。在影响感知质量的多个因素中,除了后期补偿,医保、社保情况之外,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家庭和谐程度这三个方面也对感知质量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研究结论:研究区域的失地农民较为重视失地后获得补偿、保障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程度,只有采取措施,充分提升失地农民感知质量才能更好的提升其满意度,此外政府在实际中从经济、社会层面加大对失地农民保障资金的投入,做好文化层面的工作,通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关系的建设。
目录
引言
引言
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失地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分支,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失地农民的数目在高度城镇化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多,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能更有利于直观地了解与失地农民满意度最相关的因素与指标,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与专家都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进行过研究,但是有几点共通点,首先,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更加地偏向于主观,也就是所说的人的满意程度,对于一些实际条件并不重视,因此会造成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不全面,会有漏洞。其次,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在对城镇居民的研究,对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群体研究较少,并且计算方法多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较少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多个因变量的处理并不合适。虽然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研究失地农民的历史比较久,掌握了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将各个影响因素来联系到评价生活质量的方面,因此他们对于影响指标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了解。总体的来分析,在现在的文献库中,具体到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满意度又是一个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出来失地农民生活的状况究竟如何的一个重要指标[18]。所以,本研究将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了解我国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现状,有利于政策的设计和策划。
本文PLS(Partial Least Squar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s)方法构建模型,进行计算,深入分析影响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指标见的关系,形成以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为中心的因果关系网络,阐明各变量的作用形式,探索失地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的建议。
一、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一)失地农民的概念
“失地农民”这四个字在很多新闻报道甚至从上至下的条例法规中可以经常看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的“失地农民”的定义应为:“以农业合作社(生产队、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经核实扣掉农村集体二、三产业建设用地、村民宅基地和公共建设用地后,经区国土资源部门确认人均确有耕地不足0.3亩和尚未撤销建制并部分办理或未办理农转非人员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全部征为国有用地而撤销建制,即为失地农民”。[9]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失地农民”不再享有原有土地,二是其仍为农民。由于本文研究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因此失地农民在本文中的定义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导致原有土地被征用,从而失去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并且不属于城镇保险系统的农民。
(二)生活质量的概念
生活质量的概念繁杂众多,内涵丰富广泛,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可以对生活质量有较为统一的定义。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也会有差别,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特征和内涵也会随之而变。以下两种概念是国内外普遍对于生活质量定义的认同:
(1)生活质量不仅由在一定的物质资源条件形成的客观条件决定,还由在这种条件下,人的主观反应而决定。
(2)生活质量是客观生活条件的实际情况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作出的反映。研究者们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一种指标,由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组成。因此,想要得出某地区内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对该地区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和分析[10]。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不同,但是可以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来定义此处的生活质量概念,综合考虑,将其概念定义为:生活质量包括文化娱乐、居住条件、收入、工作环境和生活、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包括人们对拥有以上资源的感受和评价。也就是说,生活质量应该不仅仅包含物质层面,还应包含精神层面,两者综合形成对生活质量的定义。
(三)满意度的概念
二、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三处村庄(闫集村、马元村、王店村)进行调查,来研究徐州市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这三处村庄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县地处徐州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之地,是淮海经济区的中部位置,属于华北平原。在2015年,位于全国百强县第52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沛县下辖4个街道,13个镇。在21世纪初期,沛县的经济增长很快,经济增长的代价是农民土地被政府征用,在此之前,农民多以种植弄作为如玉米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在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虽然有些农民受到城镇化的影响,收入小幅增加,但是同样也有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失去收入来源,从卖粮变成了买粮,自给自足的生活也不复存在,这样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一些失业农民没有事情可做,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徐州沛县这个在近十年经济发展迅速,但仍未完全实现城镇化的地方作为研究地点。
(二)结构方程模型
1.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结构方程模型又称因果模型,是用于讨论结构变量与测量变量即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与潜变量的多元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13]。其中,能够在研究中直接收集到数据的变量称为观测变量也就是县变量;用于说明抽象概念的,引入到模型中的不能直接观测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即结构变量。由于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在经验及概念上的关系,能够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潜变量的内在不确定性,结构变量通常由许多个观测变量来进行度量表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全面度量的因果关系模型,阐述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与对应的显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14]。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项因变量,且允许因变量及自变量有测量误差,克服了传统统计方法中的很多不足。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
2.结构方程的基本模型
图1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模型
线性统计模型是结构方程模型的特征,矩阵形式表示结构方程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常用形式[15],并且为了便于模型含义的表达,模型的设想以及后期修改,常采用路径模型方法进行表示。上图便是路径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表现。路径模型可以表示某一变量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于因变量的效果。在上图中,长方形的方格代表的是显性变量,椭圆形的形状用来表示浅变量。从模型外部导入的变量用外生变量η表示,即该变量在模型中从未作为其他变量的结果,内生变量ξ是从模型的内部生成。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内部关系、外部关系、权重关系是具有潜变量的路径模型表示的三种关系[16]。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内部关系表示, 结构方程正是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用于表示观测潜变量的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称为外部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被称为测量方程;用于估计潜变量的值的称为权重关系。下面对这三种关系的数学形式一一进行介绍。
目录
引言
引言
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失地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分支,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失地农民的数目在高度城镇化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多,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能更有利于直观地了解与失地农民满意度最相关的因素与指标,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与专家都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进行过研究,但是有几点共通点,首先,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更加地偏向于主观,也就是所说的人的满意程度,对于一些实际条件并不重视,因此会造成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不全面,会有漏洞。其次,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在对城镇居民的研究,对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群体研究较少,并且计算方法多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较少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多个因变量的处理并不合适。虽然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研究失地农民的历史比较久,掌握了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将各个影响因素来联系到评价生活质量的方面,因此他们对于影响指标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了解。总体的来分析,在现在的文献库中,具体到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满意度又是一个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出来失地农民生活的状况究竟如何的一个重要指标[18]。所以,本研究将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了解我国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现状,有利于政策的设计和策划。
本文PLS(Partial Least Squar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s)方法构建模型,进行计算,深入分析影响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指标见的关系,形成以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为中心的因果关系网络,阐明各变量的作用形式,探索失地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的建议。
一、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研究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一)失地农民的概念
“失地农民”这四个字在很多新闻报道甚至从上至下的条例法规中可以经常看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的“失地农民”的定义应为:“以农业合作社(生产队、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经核实扣掉农村集体二、三产业建设用地、村民宅基地和公共建设用地后,经区国土资源部门确认人均确有耕地不足0.3亩和尚未撤销建制并部分办理或未办理农转非人员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全部征为国有用地而撤销建制,即为失地农民”。[9]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失地农民”不再享有原有土地,二是其仍为农民。由于本文研究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因此失地农民在本文中的定义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导致原有土地被征用,从而失去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并且不属于城镇保险系统的农民。
(二)生活质量的概念
生活质量的概念繁杂众多,内涵丰富广泛,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可以对生活质量有较为统一的定义。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也会有差别,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特征和内涵也会随之而变。以下两种概念是国内外普遍对于生活质量定义的认同:
(1)生活质量不仅由在一定的物质资源条件形成的客观条件决定,还由在这种条件下,人的主观反应而决定。
(2)生活质量是客观生活条件的实际情况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作出的反映。研究者们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一种指标,由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组成。因此,想要得出某地区内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对该地区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和分析[10]。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的定义不同,但是可以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来定义此处的生活质量概念,综合考虑,将其概念定义为:生活质量包括文化娱乐、居住条件、收入、工作环境和生活、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包括人们对拥有以上资源的感受和评价。也就是说,生活质量应该不仅仅包含物质层面,还应包含精神层面,两者综合形成对生活质量的定义。
(三)满意度的概念
二、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三处村庄(闫集村、马元村、王店村)进行调查,来研究徐州市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这三处村庄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县地处徐州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之地,是淮海经济区的中部位置,属于华北平原。在2015年,位于全国百强县第52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沛县下辖4个街道,13个镇。在21世纪初期,沛县的经济增长很快,经济增长的代价是农民土地被政府征用,在此之前,农民多以种植弄作为如玉米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在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虽然有些农民受到城镇化的影响,收入小幅增加,但是同样也有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失去收入来源,从卖粮变成了买粮,自给自足的生活也不复存在,这样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一些失业农民没有事情可做,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徐州沛县这个在近十年经济发展迅速,但仍未完全实现城镇化的地方作为研究地点。
(二)结构方程模型
1.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结构方程模型又称因果模型,是用于讨论结构变量与测量变量即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与潜变量的多元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13]。其中,能够在研究中直接收集到数据的变量称为观测变量也就是县变量;用于说明抽象概念的,引入到模型中的不能直接观测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即结构变量。由于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在经验及概念上的关系,能够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潜变量的内在不确定性,结构变量通常由许多个观测变量来进行度量表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全面度量的因果关系模型,阐述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与对应的显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14]。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项因变量,且允许因变量及自变量有测量误差,克服了传统统计方法中的很多不足。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
2.结构方程的基本模型
图1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模型
线性统计模型是结构方程模型的特征,矩阵形式表示结构方程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常用形式[15],并且为了便于模型含义的表达,模型的设想以及后期修改,常采用路径模型方法进行表示。上图便是路径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表现。路径模型可以表示某一变量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于因变量的效果。在上图中,长方形的方格代表的是显性变量,椭圆形的形状用来表示浅变量。从模型外部导入的变量用外生变量η表示,即该变量在模型中从未作为其他变量的结果,内生变量ξ是从模型的内部生成。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内部关系、外部关系、权重关系是具有潜变量的路径模型表示的三种关系[16]。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内部关系表示, 结构方程正是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用于表示观测潜变量的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称为外部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方程被称为测量方程;用于估计潜变量的值的称为权重关系。下面对这三种关系的数学形式一一进行介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