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进路探析——以吉利汽车工业集团为例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进路探析——以吉利汽车工业集团为例[20191212144103]
摘 要
汽车工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工业,对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我国已经第四次蝉联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但我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还很弱。汽车企业间的竞争仍然局限在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层面,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与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跻身世界汽车强国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引入吉利汽车工业集团的案例,吸收吉利集团利用机遇、迎接挑战的经验,汲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提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尤其是自主品牌壮大的两大关键——创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并据此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整合全球资源、重视零部件研发等四项具体措施。通过这四项举措以期达到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国汽车工业;机遇和挑战;吉利;创新战略;国际化战略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2
2.1 历程曲折,前途光明 2
2.2 沧海桑田,成就斐然 2
2.3 自主发力,潜力释放 3
第3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机遇分析 3
3.1 市场机遇 3
3.2 技术机遇 4
3.3 政策机遇 4
3.4 改革机遇 4
3.5 政治机遇 4
第4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挑战分析 5
4.1 工业基础方面 5
4.2 关键技术方面 5
4.3 专业人才方面 6
4.4 产品档次方面 6
4.5 企业规模方面 7
第5章 吉利汽车简介及其发展战略 7
5.1 吉利汽车简介 7
5.2 吉利汽车发展战略 8
5.2.1创新战略: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8
5.2.2 国际化战略:从“锰铜”到“沃尔沃” 10
第6章 吉利汽车给我国汽车工业的启示 14
6.1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4
6.2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14
6.3 整合全球资源,增强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15
6.4 重视零部件研发,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 16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8
第1章 绪论
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石。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90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纪录,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占有率却下降0.4%。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需要进一步发力。
去年,钓鱼岛事件之后,中日两国外交关系急剧恶化,日本汽车制造商正面临收益减少的危险,丰田、日产和本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的销售面临威胁。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版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统计,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4%、18.4%、11.7%、8.7%和2.8%。德系车在市场份额方面重新超越日系,位居第一。在市场变化这一过程中,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能否抓住这次机会,争夺日系车遗留下的的市场空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并在世界汽车出口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深思。
浙江吉利汽车工业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之一。自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依靠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发展迅速,现资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大关(含沃尔沃)。吉利集团连续十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八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而且还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1]。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福特汽车在瑞典哥德堡签署协议,正式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开创了中国车企全面收购豪华车企业和品牌的先例。这一事件堪称中国汽车工业的里程碑。可以讲,无论是从国内市场来看,还是从国际市场来看,吉利汽车工业集团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一面旗帜。研究吉利汽车工业集团对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案例研究这一思路引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通过对吉利汽车工业集团的探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得出解决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存在问题的方法,以期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第2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2.1 历程曲折,前途光明
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坚苦创业阶段(1953-1958年)、独立自主发展阶段(1958-1984年)、对外开放阶段(1984年至今)三个阶段近60年的发展,经受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大起大落的考验,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自力更生,从2001年开始进入世界竞技的大舞台,开始了新的征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过倒退现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汽车产量不足15万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汽车工业才一步步融合到全球汽车行业中去,改变了以往相对封闭的状态[2]。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汽车工业引进了轿车和轻重商用车生产技术,以改变“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的状况。中国汽车生产技术得到一定的提升。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汽车工业也被国家列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日益显现,跨国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外双方各取所需,中方需要技术和管理,外方则看重中国市场,不少国际知名品牌如通用、福特、大众、本田、丰田、现代、标致、雪铁龙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冒了出来。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开始蹒跚起步,并在随后的时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2.2 沧海桑田,成就斐然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累了相当的实力。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分别为第四位和第三位;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1379万辆,销量1364万辆[3],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双双排列世界第一。2012年,汽车产销量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详见图2.1)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地位逐年提升。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占全球汽车工业的比例达到22.6%。而20年前的这个比例只有1.6%。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随着自身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加工制造能力的精进,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档次逐年提高,由美国制造到日本制造再到汽车中国造已经成为一种未来的趋势。
图2.1 2012年世界主要国家的汽车产量
2.3 自主发力,潜力释放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吉利、比亚迪、华晨、奇瑞、长城、江淮等为代表的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汽车产品划分的具体领域方面,自主品牌不仅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在以轿车为主要代表的乘用车领域也颇具竞争力。可以说,我国汽车的自主品牌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而作为中国民族汽车企业的标杆--吉利汽车集团更是于2012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
第3章中国汽车工业的机遇分析
3.1 市场机遇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景广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汽车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具有了一定的购买能力[4]。2008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2438万辆,增长24.5%,其中私人轿车1947万辆,增长28.0%。 私车已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汽车的千人保有量不足50辆,按照世界人平均120辆/千人的保有量计算,中国的潜在需求为1.56亿辆,这说明我国汽车潜在市场巨大。近年来,我国汽车销量数次蝉联第一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相信随着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拓展,普通消费者的购买潜力会进一步释放,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市场会变得更加广阔,中国将由此全面进入汽车社会,这也有助于汽车工业强国梦的实现。
3.2 技术机遇
伴随着3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国的汽车工业在不断地学习、借鉴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积累,产生了以中国一汽、上海汽车、北汽控股、东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等为代表的重点整车生产企业和以潍柴动力、玉柴机器、万向集团、汉德车桥等为代表的骨干零部件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在整体竞争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它们发展迅速,具有自身的优势。假以时日,我国的整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一定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即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已经有了完善的技术基础,具备了进一步腾飞的条件。
3.3 政策机遇
国家为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制定了三项重大的政策规划。一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国家要重点开发低能耗、新能源汽车[5]。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构建自主品牌为主导的汽车产业格局;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发展趋势,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推动外向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三是,国家对汽车工业生产中有关装备制造业的16个部分做出了新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
3.4 改革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改革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汽车资本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加大。所有上市公司都将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资本全流通。而汽车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设计、研发、生产、售后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开放为汽车工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有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汽车的自主创新且创新方向也逐渐明朗。虽然我国中高档轿车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仍处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但是商用车已完全可以做到以我为主、集成创新。
3.5 政治机遇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受钓鱼岛事件的影响,日本汽车业无疑地成为重灾区。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日系车在中国仍然是高歌猛进,取得了中国狭义乘用车市场近1/3的市场份额。可是进入2010年,日系车份额首次低于了两成。而又因为购岛事件的影响,今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日系乘用车的销量同比下降了2%,成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唯一销量下滑的车系。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增长25.3%、21.2%、12.8%和4.1%。(详见图3.1)据有关汽车行业统计显示,日本在华汽车行业直接损失超过2.5亿美元。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完全可以借助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销售市场份额。
图3.1 2012年8月份我国乘用车市场主要外来品牌销量增长率
第4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挑战分析
4.1 工业基础方面
中国汽车工业基础依旧比较薄弱。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总体水平的体现,涉及工业制造的多个方面,从钢材、铝材、橡胶等原材料,到汽车电子,传动系统,发动机制造等,囊括了工业制造的大多数领域。虽然我国工业制造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尽管这个差距在逐步缩小,可是要想实现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就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不断地取得突破,这样才能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4.2 关键技术方面
关键技术仍然没有获得突破。在90年代中国引进外资品牌,实施“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现在看来,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是被换走了,而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我们并没有换来。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尚没有建立起一部行业基准性的零部件制造与采购标准。这也说明了市场换技术之难。 在很多合资企业里,外方设置了技术传递障碍,核心技术被严格保密,中方技术人员难以接触到关键技术,迟滞了我们获取先进技术的步伐[6]。目前,我们在高效发动机、自动变速箱、涡轮增压器、防抱死制动系统、汽车电子技术、车身总线、电动转向、空气悬挂等诸多关键技术领域存在技术瓶颈,这将在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障碍,对我国汽车工业的整体研发水平和整车竞争力造成不利的影响。4.3 专业人才方面
汽车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我国研发技术人才的数量存在很大的缺口,已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我国汽车工业不仅缺乏既有技术、又懂经营的综合性管理人才,而且还缺乏知识结构横跨多个汽车工业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技能型人才为例,中国汽车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技工荒”,自主品牌的技术人才约需10万人,目前仅2万余人,缺口达80%,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才约占30%,中国则不足8%。我国汽车业内最负盛名的三大汽车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近年相关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供求比约为1:20,更为重要的是,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还不能立即上手,得到合适的成熟人才对于自主研发的企业更是不易[7]。“人才荒”严重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