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类上公司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电商类上市公司是指使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举行相应的商业活动的上市公司。本文对国内外的融资结构理论进行总结描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国外上市公司遵循优序融资理论,而我国反之的结论。选取了电商公司201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影响电商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内在因素为竞争力、企业规模、偿债能力三种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竞争力和企业规模与融资结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偿债能力则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三种对融资结构的影响最大为偿债能力,其次依次为企业规模、竞争力。因此电商类上市公司应根据影响因素,从而优化其融资结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 2
(一)融资结构的相关概念 2
(二)西方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2
(三)我国融资结构实证研究综述 3
二、国内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 4
(一)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征 4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总体特征 5
三、我国电商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实证研究准备 6
(一)电子商务相关研究 6
1. 电子商务的定义及特殊 6
2. 电子商务融资结构的研究方法 6
(二)相关理论分析7
(三)样本选择和变量定义7
1. 样本选择 7
2. 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 7
四、我国电商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9
(一)因子分析 9
1.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9
2. 解释程度 9
3. 旋转因子结果 10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0
1. 研究假设10
2. 简单线性分析 10
3. 模型的构建11
4. 模型检验及得出结论11
五、研究结论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我国电商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引言:依据《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年度监测报告》中显示,我们国家的电子商务在这近十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2012年底,我国的电商市场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其交易规模也有了8.1万亿,而2013年底规模更是突破了10万亿,增长率近30%。这几年来我国电商发展有以下三种特征:第一,电商市场的规模发展壮大,我国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十万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0%;第二,行业渗透不断加速,电子商务企业逐渐融入在传统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中,而不在仅仅是和前几年一样集中在高技术方向高速前进;第三,由于电商运营成本较低,而且销售渠道广,发展空间大的特点,使得很多的中小企业也逐渐的加入了该领域。?
自从温家宝总理在其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扩大内需,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的目标开始,电子商务渐渐地引起政府、社会广大群体的广泛关注,希望电子商务能够在我国扩大内需、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确实逐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越来越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展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但是,电商类公司发展是依靠资本的强有力的推进,并且之后资本任何运营和管理,也自始至终影响着电商类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解决了电商类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问题,才能实现电子商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有关于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丰硕的成果。但是对电商这类新兴的行业,对其融资结构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将从影响电商类上市公司的内部因素出发,利用2011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评估影响融资结构的因素,提出优化融资结构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融资结构的相关概念
国外西方学者在有关融资结构方面的探究源远流长,早在1946年,希克斯的巨作《价值与资本》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Shcwadz(1959)认为融资结构等同于资本结构,即为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总和。姚琼(2003)的文章《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其资金分类有多种方式,从融资方式划分资金而得到的结构即为融资结构,并且他通过历年数据得出了内、外源融资各自所占的比重[1]。总的来说,上市公司所有的资金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归纳其来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长期资金来源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外源融资,并在下面做出图进行详细解释。

图1:融资结构图解
(二)西方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1958年,莫迪利亚尼与米勒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著作中,首次阐述出著名的MM定理,即他们得出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上的价值没有任何关系的结论,但是MM定理要成立的前提是有着很难达到的假设,即必须在不需缴纳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企业没有任何可能导致破产的风险、而且市场处于有效运作的情况下才可以成立。然而这些假设必然存在的,所以缺少实用性。因此1963年他们进一步在原来的定理中增加了企业所得税,进行了“米勒修订”,从而认为是因为可以利用利息来减税的存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会有所增加,他们认为当企业资产负债率到达100%时,这时的企业价值是最大的,处于融资结构最优的状态。但即使进行了米勒修正,仍忽视了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19]。
针对MM理论存在的问题,詹森和麦克林(1976)、瓦勒(1977)、梅耶斯和海吉拉夫(1984)先后发表了经典的“税负利益—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即最优融资结构理论。其考虑了税收、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因素的存在,也将融资风险加入了研究范畴,并且通过将风险和收益权衡比较来确定企业市场价值[2]。最终得出的认识是:应该在负债价值最大化时和负债增加时破产成本与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佳融资结构点。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Myesr和Mujhif(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他们认为管理权与控股权的不统一,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有着管理权的经理人会比投资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在收益和投资的实际情况,而投资者这类外部人必须通过经理人这类内部人传递出来的信息来影响和决定投资策略[20]。融资结构就是最常见的信号传递手段,因而最为稳定的融资顺序是通过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发行股票。即企业应该先通过企业内部来积累资金,然后再进行债务融资,如果债务融资造成了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再进行发行股票进行上市融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