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的研究chns数据

自从我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农民增收困难、良田撂荒等问题。怎样保障农户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自身的意愿出发,把土地经营方式分为精耕细作和规模化生产两种,利用CNHS在我国的调研数据,讨论了我国土地经营方式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关系。并从结论和我国现状出发,对经济政策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
(一)相关概念 2
(二)农户土地经营方式 3
(三)农户土地面积与农户经济效益 3
农户土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3
(2)农户土地面积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4
三、模型构建 4
(一)数据来源 4
(二)变量描述性分析 5
(三)实证分析模型 5
(1)人均耕地面积与土地生产率.......................................................................................5
(2)人均耕地面积与劳动生产率.......................................................................................6
(四)模型回归结果 6
(1)相关性分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
(2)土地生产率模型回归结果.................................................................................................6
(3)劳动生产率模型回归结果.................................................................................................7
四、总结与政策建议 7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农户土地经营方式与农户经济效益的研究基于CHNS数据
金善宝实验班(经济管理类)学生 王亦琛
引言
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封建时期的租佃制发展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开始的人民公社制度,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几次不同的农业生产制度的发展与变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我国农业基本为小规模经营,在土地经营方式上依然是精耕细作为主要模式。在改革初期,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剩余。1989年起,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限制放宽松许多,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就业岗位流动。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的转移,劳动力和土地之间开始出现失衡情况。为了减缓这种不正常的失衡现象,我国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增加了机械化投入,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小规模农业和规模化经营为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相结合的时期。
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城 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增收困难、良田撂荒等问题,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缓和。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具有规模效益,我国农业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同时,政府也提出了“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划。由此可见,“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受到很大关注,已经成为提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现阶段发展困境的一大法宝。但是,在农地规模效应的研究方面,对“规模化经营”是不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没有得出一个口径一致的结论,对此的讨论一直存在。
在国家发展“加快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规划下,中央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目标可以总结为农民增收和产量增加。对这两种经营方式的研究,也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目标。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大多趋向于研究是否存在规模效益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农户自身选择意愿的研究。但是,从经济学基本假设出发,农户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对生产做出的决策是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将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这一层次,停留在不断研究农地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并没有太大决定性意义,突破口可以是从农户自身经济效益角度对农户经营方式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不同农户经营方式如何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呢?为使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国家对土地经营方式又该做出哪些政策扶持或限制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应该做出怎样的战略措施抉择呢?又如何保障这些决策的合理实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同时结合CHNS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从农户自身意愿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农户土地经营方式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对农业生产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
农户的经济效益是比较难于用单一变量描述的。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中,普遍采用农业生产率为变量来衡量,本文中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获得的产物或相对应的价值。对农业生产率的衡量,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统一规范的方式。有从正面直接论证的,也有侧面间接验证的;有通过物质量衡量的,也有通过价值量衡量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