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差异对种植决策的影响以盐城市为例
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对象,研究了农村家庭中拥有不同特征的劳动力资源时,对种植决策是否会产生影响、并对会产生哪些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农户年龄段的上升,人均种植规模变小、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变高;同时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而本文并没有找到兼业化程度与种植决策之间的显著关系,因此这一部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2
(一)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变化的现状研究2
(二)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2
(三)种植决策改变的具体形式3
1.种植规模变化3
2.种植结构变化3
(四)对农户行为理论的研究4
二、模型构建5
1.理论分析框架5
2. 数据来源 6
3.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7
4.计量方法9
三、实证研究结果10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11
(一)全文结论11
(二)政策建议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A 调查问卷14
表1 变量设置及说明8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8
表3 劳动力资源差异对种植决策的影响回归结果 11
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差异对种植决策的影响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引言
引言: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方面的总结也凸显了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地区间不平衡,结构不平衡,总量不平衡,产销不平衡和进出口不平衡,其中粮食的地区间不平衡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虽然国家对此作出了宏观调控,给粮食生产大省一定的补贴以保证粮食仓储稳定,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粮食生产北多南少的现象。
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地区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条件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农村的人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状等(聂雷、郭忠兴等,2015)。自然条件的差异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水土、气候条件不同,形成了先天的优劣势之分;科技发展水平差异与经济发达程度和政策扶持息息相关;而造成农村当前的人口现状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则最为复杂,也是本文想要探究的对象。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牛丽涛, 2016),其核心问题就是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质量下降。而在农业部门,这一现状就更为显著,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老龄人口的比例差距。农户作为整个农业部门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产种植决策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中各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的水平,对国家整体的农业状态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研究劳动力资源对种植决策的影响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也意义深远。为了让政策得到更好的实施效果,越来越多的农业政策落实到不同地区时都会更具有针对性,然而为了提高政策推广的效率,本文认为农业政策不仅要具体到某一个地区,也应当按照劳动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这样才能使政策得到更低的推行成本、更高的实施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正确的分析微观经济中农户的决策行为,探讨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源差异是否会影响到种植决策,以帮助把握今后农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也为将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变化的现状研究
关于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的变化,已经有许多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研究的文献可以参考。社会学文献主要从农村地区人口空心化的角度,分析促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而经济学主要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给两部门带来的经济影响为研究对象。以上两种研究都给农村劳动力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刘华军、刘传明(2016)利用我国30个省份13年间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进程显著地推动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Yuanzi Cheng(2016)研究了影响我国部分省份油菜籽种植决策的因素时发现,机会成本的大小是影响油菜籽种植决策的首要因素,其次,当地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也会影响这一地区的总体产量。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促进了许多非农产业的发展,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上升(周曙东,2015),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步伐,而大多数非农产业带走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王国刚、刘彦随等人(2015)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演化进程为着眼点,着重指出了农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双减少”的现状而且减少的农村人口主要是年轻劳动力的这一现状;何朝银(2005)从农村人口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城镇化所需的劳动力始终是以青壮年为主的前提下,通往城镇的农村人口将不停更新换代,而很难实现垂直流动,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观点,可以看出在未来,农业部门的人口结构将长久地呈现为以老年和妇女劳动力为主的现象。
(二)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林宝(2015)在研究中国农村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时,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意义多于积极意义。其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老龄化加重了农村的养老负担,同时由于老龄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减缓了我国农业新政策、新技术的推行进程。而老龄化带来的积极意义在于老龄人口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技术革新,使我国加快了能更多地减轻人力资源负担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进程。
然而,上述的研究始终是把农村老龄人口当做需要被赡养的、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太多帮助的地位来研究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影响。然而,更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老龄人口不仅不会拖累农村发展进程,甚至会与年轻人口表现出差不多的种植决策,为农业发展做出着重要贡献。
胡雪枝(2012)研究了农村老龄劳动力是否会与其他农户表现出不同的种植决策,研究表明在现在的小规模种植条件下,为了节约生产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出于模仿心理,农户会选择集体决策,即与周围农户的种植结构基本一致。因此,即使老龄劳动力的体力不如年轻劳动力,但是出于集体决策行为,老年劳动力会跟随周边的农户去接受新的种植技术或设备,并不会妨碍农业政策的推行过程。然而,这一研究点设立在机械现代化的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对农户的体力和自身的种植决策的要求较低,因而大部分农户都选择了统一决策。但是在我国其他大多数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较低,农业种植对农户的体力要求依然较大,因此老龄农户对农业种植究竟是会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以及老龄农户、中年农户、年轻农户这三类年龄段的农户之间的种植决策究竟是否会存在差异,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重点。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2
(一)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变化的现状研究2
(二)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2
(三)种植决策改变的具体形式3
1.种植规模变化3
2.种植结构变化3
(四)对农户行为理论的研究4
二、模型构建5
1.理论分析框架5
2. 数据来源 6
3.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7
4.计量方法9
三、实证研究结果10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11
(一)全文结论11
(二)政策建议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A 调查问卷14
表1 变量设置及说明8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8
表3 劳动力资源差异对种植决策的影响回归结果 11
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差异对种植决策的影响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引言
引言: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方面的总结也凸显了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地区间不平衡,结构不平衡,总量不平衡,产销不平衡和进出口不平衡,其中粮食的地区间不平衡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虽然国家对此作出了宏观调控,给粮食生产大省一定的补贴以保证粮食仓储稳定,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粮食生产北多南少的现象。
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地区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条件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农村的人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现状等(聂雷、郭忠兴等,2015)。自然条件的差异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水土、气候条件不同,形成了先天的优劣势之分;科技发展水平差异与经济发达程度和政策扶持息息相关;而造成农村当前的人口现状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则最为复杂,也是本文想要探究的对象。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牛丽涛, 2016),其核心问题就是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质量下降。而在农业部门,这一现状就更为显著,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老龄人口的比例差距。农户作为整个农业部门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产种植决策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中各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的水平,对国家整体的农业状态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研究劳动力资源对种植决策的影响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也意义深远。为了让政策得到更好的实施效果,越来越多的农业政策落实到不同地区时都会更具有针对性,然而为了提高政策推广的效率,本文认为农业政策不仅要具体到某一个地区,也应当按照劳动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这样才能使政策得到更低的推行成本、更高的实施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正确的分析微观经济中农户的决策行为,探讨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源差异是否会影响到种植决策,以帮助把握今后农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也为将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变化的现状研究
关于农业部门劳动力资源的变化,已经有许多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研究的文献可以参考。社会学文献主要从农村地区人口空心化的角度,分析促使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而经济学主要是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给两部门带来的经济影响为研究对象。以上两种研究都给农村劳动力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刘华军、刘传明(2016)利用我国30个省份13年间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与老龄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进程显著地推动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Yuanzi Cheng(2016)研究了影响我国部分省份油菜籽种植决策的因素时发现,机会成本的大小是影响油菜籽种植决策的首要因素,其次,当地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也会影响这一地区的总体产量。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促进了许多非农产业的发展,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上升(周曙东,2015),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步伐,而大多数非农产业带走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王国刚、刘彦随等人(2015)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演化进程为着眼点,着重指出了农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双减少”的现状而且减少的农村人口主要是年轻劳动力的这一现状;何朝银(2005)从农村人口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城镇化所需的劳动力始终是以青壮年为主的前提下,通往城镇的农村人口将不停更新换代,而很难实现垂直流动,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观点,可以看出在未来,农业部门的人口结构将长久地呈现为以老年和妇女劳动力为主的现象。
(二)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林宝(2015)在研究中国农村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时,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意义多于积极意义。其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老龄化加重了农村的养老负担,同时由于老龄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减缓了我国农业新政策、新技术的推行进程。而老龄化带来的积极意义在于老龄人口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技术革新,使我国加快了能更多地减轻人力资源负担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进程。
然而,上述的研究始终是把农村老龄人口当做需要被赡养的、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太多帮助的地位来研究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影响。然而,更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老龄人口不仅不会拖累农村发展进程,甚至会与年轻人口表现出差不多的种植决策,为农业发展做出着重要贡献。
胡雪枝(2012)研究了农村老龄劳动力是否会与其他农户表现出不同的种植决策,研究表明在现在的小规模种植条件下,为了节约生产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出于模仿心理,农户会选择集体决策,即与周围农户的种植结构基本一致。因此,即使老龄劳动力的体力不如年轻劳动力,但是出于集体决策行为,老年劳动力会跟随周边的农户去接受新的种植技术或设备,并不会妨碍农业政策的推行过程。然而,这一研究点设立在机械现代化的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对农户的体力和自身的种植决策的要求较低,因而大部分农户都选择了统一决策。但是在我国其他大多数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较低,农业种植对农户的体力要求依然较大,因此老龄农户对农业种植究竟是会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以及老龄农户、中年农户、年轻农户这三类年龄段的农户之间的种植决策究竟是否会存在差异,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重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