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20191209192829]
摘 要
近些年,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没有解决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如:成本管理意识不足、水平不够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及与国际大环境的不断融合,国内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越发强烈,我们意识到我国商业银行和国际优秀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优秀银行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措施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期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对策
目 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2
1.3.1访谈法 2
1.3.2规范研究法 2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4.1国外研究现状 2
1.4.2 国内研究现状 3
2.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5
2.1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 5
2.2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优点 5
2.3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缺点 6
2.4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产生的原因 7
2.4.1外在原因 7
2.4.2内在原因 8
3.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对策 9
3.1加、美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9
3.1.1明确的成本管理理念 9
3.1.2风险管理成为成本管理的核心 9
3.1.3成本预算和控制制度严格 9
3.1.4计算机技术的融入 10
3.2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对策 10
3.2.1必须形成崭新的成本管理观念,重新理解成本管理 10
3.2.2转变财务部门作为成本管理单一主体的局面 10
3.2.4改进经营费用的分配,提升成本使用效率 11
3.2.4健全业绩考评,明确奖罚体制 11
3.2.5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成本控制信息体系 12
4.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的构成部分,成本管理就是在客户需求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利用成本会计等方法,以提高业绩为目标,最终以最少的成本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目的的一个经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有较多问题,对银行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金融环境的逐步开放和银行股份制改革等新的金融局势对也传统的成本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改进当前的成本管理方式并进一步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国外很多银行、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在强化成本管理上积攒了不少丰富经验。可见,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学习外国已有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央行制订并调节主要金融产品价格,作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商业银行对产品进行定价的自主权显然不足。依据量本利原理,要以给定价格完成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需要尽最大力调整并控制产品的成本、结构。商业银行要想高效地控制成本并减少成本,确切调整产品构成,明确产品定位,就需要对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做到充分理解和把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普通公众的金融认识和他们对银行提出的要求也上升了,银行间的竞争因此也日益激烈。在残酷的竞争中银行要想靠低成本获取高效益,就一定要强化成本管理,通过成本核算促使银行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使用收益。
1.2.2研究意义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参与者数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各家银行在产品、服务、价格、人才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竞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愈发深入,各银行通过和客户进行议价获得利差收入的获利空间日渐狭窄,促使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更应该降低费用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努力达成利润最大化。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访谈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直接的交流,重点倾听了他们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的看法,并记录下他们对健全成本管理的建议。
1.3.2规范研究法
在论文研究的筹备阶段,通过网络、借阅书籍等方法,浏览国内外商业银行关于成本管理的资料,吸收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研究心得,同时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依据调查资料,应用成本会计、管理学、会计学等理论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围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有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归纳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详细方法,逐渐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体制。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银行对成本管理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透彻,因此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理论经验。
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出现的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和标准成本,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成本管理技术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引进现代行为科学之后,以标准成本作为重心的成本管理系统就产生了对各个责任中心实行业绩的责任成本体制和和相应的责任成本概念。在责任成本体系中,成本可以按责任个体行为是否可控,分成不可控和可控两种。同时,责任成本制度还靠重视集体制订预算的经过来保证成本标准的公正性,并对实施者起到了鞭策和指导作用。二十世纪50年代到二十世纪8、90年代,西方理论界将讨论和实践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上,人们逐渐意识到新技术对成本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观念,战略成本管理。进入80年代后,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系统得到了健全。
在早期的银行理论中,资产转换作为银行的最主要业务,实质其实就是银行将企业发行的大额、难以流通的贷款转变成存款人需求的小额、便于流通的存款。交易成本是银行成长的本质动力。这里提到的交易成本,除了包括货币性交易成本,还有搜寻成本、监督成本和审计成本(本斯顿,1976)。[1]
贝利、潘泽、鲍莫尔和弗里德伦德(1982)假设[2],经营多种类别的业务可以帮助银行获得减少成本或多种供给所带来的益处,增加经济效益,并将风险降低、信息经济、固定成本分摊和客户成本经济这四个部分归纳为其缘由。
詹姆士和科拉里(1987)把美国六百多家银行,利用聚类分析法分成四类,并进行范围效率假说测试[3],证明银行信息的共享性可以通过经营多种业务来提高,减少成本的范围效率是存在的。
安德森等(2007)认为应将销售成本、行政管理费和其他综合开销,按成本习性的立场更好的区分,增进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有效引导。
1.4.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愈来愈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关学者发表的关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的文章也日益增多。
王立英、王永胜(1998)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了银行成本:第一,产生于经营货币资金的过程中的利息,主要有支出的存款利息、金融机构间资金拆借、调拨、结算占用等往来资金的利息支出,共同组成了资金成本[4];第二,产生于货币经营过程中的,业务开支、财产损耗折旧、公用费用开支等花费;第三,产生于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的,所支付的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因此,资金、营业费用成本是银行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对象。
汪国良、王桂花、范忠玉(1995)认为,这些问题存在于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第一,银行成本管理手段过时;第二,银行变动成本比例太高;第三,银行固定成本比例膨大[4]。因此,他们建议对银行管理体制开展再规划,将成本管理制度的中心定为目标利润,实行全面预算制度。同时,加强经营思想,健全成本管理制度;改良变动成本管理,调节负债机构;进行金融体系创新,加强固定成本。
王铁军、夏凌广(1998)认为,加强对银行成本的管理要做到[4]:第一,推广全面预算,强化财务管制;第二,采用责任会计管理,健全经营体系;第三,加强财务分析,协助决策。
白万成(2001)认为,商业银行现行成本管理中的问题有:第一,不恰当的负债构造;第二,固定成本在负债中支出多,造成资金成本高;第三,资金利用率不高;第四,费用成本增长太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到:第一,改良筹资结构,对照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构造进行管理;第二,恰当布置筹资网点,缩小固定成本开支在负债中的比例;第三,创建资金统一调动系统;第四,强化管理酌量性费用成本,严格施行节约,减少银行经营成本[5]。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成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因为中西方会计制度的不同,导致我国环境不适应很多成熟的外国研究理论,但国内市场制度在进一步健全,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与国际标准持续趋同,到时候,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我国实践就能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到银行业等各个金融行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取得更好的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2.1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成本管理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理论运用,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相关学者对方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却没有深入到这些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去;另外,理论运用方面也因为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而导致适用性不高。虽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商业银行已经尝试对经营成本的核算和规范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改良,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制度与改革初期相比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现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有了更好的融合,但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式的一些缺点依旧还存在。
2.2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优点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体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需要花费的管理成本较少,且见效快;其次,对成本总量做到了较好的掌控。根据上一年度成本费用情况制定本年度的预算并严格执行,杜绝不合理的支出现象,控制年度费用预算总额在上级规定的额度范围之内;再次,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合法的将财力分配到各种业务,并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营业费用的管理和核算工作,避免出现虚列开支、超支挂账等不合法不合规行为;同时,在年初就大约确定本年度费用使用情况,根据收入确定支出,量体裁衣,对年度费用支出的进程有明确恰当的计划。
下面以《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2009-2012年这四个报告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平均成本的变化情况为例。为了尽量将样本中所包含的商业银行数量和年份跨度统筹兼顾,所以选取报告期内具有完整成本和绩效数据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一共为93个样本银行。按照中国银监会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类,将所选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这几大类[6],同时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类似性,因此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进行分析,样本及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2中数据可以清晰看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成本水平在逐年下降,均达到30%左右,其中股份制银行成本管理进步最为显著,但仍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2.3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缺点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造成成本控制的观念落后。商业银行未能落实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经营管理中缺乏针对成本效益的准确管理概念,成本控制的观点比较过时,并且在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方式和范围等的看法方面存有偏差[7]。有一些分支行狭隘的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定义为银行内部,却忽视了同业竞争、组织和管理好成本行为。减少成本成为这些银行成本管理的局限目标,并且主要采取的是定额控制的手段,而不是运用成本效益原则来靠成本的产生创造更多的利益。
分析当前银行的成本管理主体,成本的主要操控者应该是财务部门。而这种单调的部门管理体制必然会导致很多缺陷,那也就无法得到保证银行成本控制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将财务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做不到对其它业务部门发挥出有效的管理控制,从而注重专业任务而忽视成本效益比的粗放经营方法也在一些专业部门中显露。财务部门不可能采取定性定量的方式对实际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进行分析,而是主要通过数量授权管理,这样成本管理的表面性和不真实的现象就有可能形成;另外,在很多情形下,财务部门不能合理划分成本实际的来源部门,可能会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界线不清的状况发生[8]。
摘 要
近些年,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没有解决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如:成本管理意识不足、水平不够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及与国际大环境的不断融合,国内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越发强烈,我们意识到我国商业银行和国际优秀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银行业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优秀银行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措施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期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对策
目 录
1.引言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2
1.3.1访谈法 2
1.3.2规范研究法 2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4.1国外研究现状 2
1.4.2 国内研究现状 3
2.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5
2.1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 5
2.2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优点 5
2.3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缺点 6
2.4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产生的原因 7
2.4.1外在原因 7
2.4.2内在原因 8
3.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对策 9
3.1加、美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9
3.1.1明确的成本管理理念 9
3.1.2风险管理成为成本管理的核心 9
3.1.3成本预算和控制制度严格 9
3.1.4计算机技术的融入 10
3.2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对策 10
3.2.1必须形成崭新的成本管理观念,重新理解成本管理 10
3.2.2转变财务部门作为成本管理单一主体的局面 10
3.2.4改进经营费用的分配,提升成本使用效率 11
3.2.4健全业绩考评,明确奖罚体制 11
3.2.5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成本控制信息体系 12
4.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的构成部分,成本管理就是在客户需求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利用成本会计等方法,以提高业绩为目标,最终以最少的成本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目的的一个经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有较多问题,对银行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金融环境的逐步开放和银行股份制改革等新的金融局势对也传统的成本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改进当前的成本管理方式并进一步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国外很多银行、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在强化成本管理上积攒了不少丰富经验。可见,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学习外国已有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央行制订并调节主要金融产品价格,作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商业银行对产品进行定价的自主权显然不足。依据量本利原理,要以给定价格完成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需要尽最大力调整并控制产品的成本、结构。商业银行要想高效地控制成本并减少成本,确切调整产品构成,明确产品定位,就需要对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做到充分理解和把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普通公众的金融认识和他们对银行提出的要求也上升了,银行间的竞争因此也日益激烈。在残酷的竞争中银行要想靠低成本获取高效益,就一定要强化成本管理,通过成本核算促使银行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使用收益。
1.2.2研究意义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参与者数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各家银行在产品、服务、价格、人才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竞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愈发深入,各银行通过和客户进行议价获得利差收入的获利空间日渐狭窄,促使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更应该降低费用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努力达成利润最大化。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访谈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直接的交流,重点倾听了他们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的看法,并记录下他们对健全成本管理的建议。
1.3.2规范研究法
在论文研究的筹备阶段,通过网络、借阅书籍等方法,浏览国内外商业银行关于成本管理的资料,吸收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研究心得,同时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依据调查资料,应用成本会计、管理学、会计学等理论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围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有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归纳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详细方法,逐渐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体制。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银行对成本管理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透彻,因此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理论经验。
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出现的标志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和标准成本,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成本管理技术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引进现代行为科学之后,以标准成本作为重心的成本管理系统就产生了对各个责任中心实行业绩的责任成本体制和和相应的责任成本概念。在责任成本体系中,成本可以按责任个体行为是否可控,分成不可控和可控两种。同时,责任成本制度还靠重视集体制订预算的经过来保证成本标准的公正性,并对实施者起到了鞭策和指导作用。二十世纪50年代到二十世纪8、90年代,西方理论界将讨论和实践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上,人们逐渐意识到新技术对成本管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观念,战略成本管理。进入80年代后,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系统得到了健全。
在早期的银行理论中,资产转换作为银行的最主要业务,实质其实就是银行将企业发行的大额、难以流通的贷款转变成存款人需求的小额、便于流通的存款。交易成本是银行成长的本质动力。这里提到的交易成本,除了包括货币性交易成本,还有搜寻成本、监督成本和审计成本(本斯顿,1976)。[1]
贝利、潘泽、鲍莫尔和弗里德伦德(1982)假设[2],经营多种类别的业务可以帮助银行获得减少成本或多种供给所带来的益处,增加经济效益,并将风险降低、信息经济、固定成本分摊和客户成本经济这四个部分归纳为其缘由。
詹姆士和科拉里(1987)把美国六百多家银行,利用聚类分析法分成四类,并进行范围效率假说测试[3],证明银行信息的共享性可以通过经营多种业务来提高,减少成本的范围效率是存在的。
安德森等(2007)认为应将销售成本、行政管理费和其他综合开销,按成本习性的立场更好的区分,增进对银行盈利能力的有效引导。
1.4.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愈来愈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关学者发表的关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的文章也日益增多。
王立英、王永胜(1998)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了银行成本:第一,产生于经营货币资金的过程中的利息,主要有支出的存款利息、金融机构间资金拆借、调拨、结算占用等往来资金的利息支出,共同组成了资金成本[4];第二,产生于货币经营过程中的,业务开支、财产损耗折旧、公用费用开支等花费;第三,产生于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的,所支付的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因此,资金、营业费用成本是银行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对象。
汪国良、王桂花、范忠玉(1995)认为,这些问题存在于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第一,银行成本管理手段过时;第二,银行变动成本比例太高;第三,银行固定成本比例膨大[4]。因此,他们建议对银行管理体制开展再规划,将成本管理制度的中心定为目标利润,实行全面预算制度。同时,加强经营思想,健全成本管理制度;改良变动成本管理,调节负债机构;进行金融体系创新,加强固定成本。
王铁军、夏凌广(1998)认为,加强对银行成本的管理要做到[4]:第一,推广全面预算,强化财务管制;第二,采用责任会计管理,健全经营体系;第三,加强财务分析,协助决策。
白万成(2001)认为,商业银行现行成本管理中的问题有:第一,不恰当的负债构造;第二,固定成本在负债中支出多,造成资金成本高;第三,资金利用率不高;第四,费用成本增长太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到:第一,改良筹资结构,对照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构造进行管理;第二,恰当布置筹资网点,缩小固定成本开支在负债中的比例;第三,创建资金统一调动系统;第四,强化管理酌量性费用成本,严格施行节约,减少银行经营成本[5]。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成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因为中西方会计制度的不同,导致我国环境不适应很多成熟的外国研究理论,但国内市场制度在进一步健全,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与国际标准持续趋同,到时候,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我国实践就能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应用到银行业等各个金融行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取得更好的发展。
2.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2.1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成本管理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理论运用,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相关学者对方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却没有深入到这些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去;另外,理论运用方面也因为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而导致适用性不高。虽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商业银行已经尝试对经营成本的核算和规范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改良,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制度与改革初期相比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现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有了更好的融合,但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式的一些缺点依旧还存在。
2.2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优点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体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需要花费的管理成本较少,且见效快;其次,对成本总量做到了较好的掌控。根据上一年度成本费用情况制定本年度的预算并严格执行,杜绝不合理的支出现象,控制年度费用预算总额在上级规定的额度范围之内;再次,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合法的将财力分配到各种业务,并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营业费用的管理和核算工作,避免出现虚列开支、超支挂账等不合法不合规行为;同时,在年初就大约确定本年度费用使用情况,根据收入确定支出,量体裁衣,对年度费用支出的进程有明确恰当的计划。
下面以《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2009-2012年这四个报告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平均成本的变化情况为例。为了尽量将样本中所包含的商业银行数量和年份跨度统筹兼顾,所以选取报告期内具有完整成本和绩效数据的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一共为93个样本银行。按照中国银监会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类,将所选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这几大类[6],同时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类似性,因此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进行分析,样本及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2中数据可以清晰看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成本水平在逐年下降,均达到30%左右,其中股份制银行成本管理进步最为显著,但仍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2.3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缺点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造成成本控制的观念落后。商业银行未能落实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经营管理中缺乏针对成本效益的准确管理概念,成本控制的观点比较过时,并且在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方式和范围等的看法方面存有偏差[7]。有一些分支行狭隘的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定义为银行内部,却忽视了同业竞争、组织和管理好成本行为。减少成本成为这些银行成本管理的局限目标,并且主要采取的是定额控制的手段,而不是运用成本效益原则来靠成本的产生创造更多的利益。
分析当前银行的成本管理主体,成本的主要操控者应该是财务部门。而这种单调的部门管理体制必然会导致很多缺陷,那也就无法得到保证银行成本控制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将财务部门作为职能部门做不到对其它业务部门发挥出有效的管理控制,从而注重专业任务而忽视成本效益比的粗放经营方法也在一些专业部门中显露。财务部门不可能采取定性定量的方式对实际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进行分析,而是主要通过数量授权管理,这样成本管理的表面性和不真实的现象就有可能形成;另外,在很多情形下,财务部门不能合理划分成本实际的来源部门,可能会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界线不清的状况发生[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