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191229204858]
摘 要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所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热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轻农)、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与低效率的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再生需要很长的周期。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一个无法取代的角色。本文基于绿色信贷相关理论,结合国际上绿色信贷的黄金法则——赤道原则,共同研究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和创新,并以国内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兴业银行为例,深入探讨其在银行绿色信贷上的创新和新措施,利用SWOT分析方法,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在发展道路上所要面对的机遇与威胁以及绿色信贷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适合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战略选择。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法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
1.4.1研究内容 4
1.4.2研究方法 4
2.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理论概述 5
2.1绿色信贷的起源、内涵和特征 5
2.1.1绿色信贷的起源 5
2.1.2绿色信贷的内涵 6
2.1.3 绿色信贷的特征 6
2.2绿色信贷的经济学基础 7
2.2.1绿色信贷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7
2.2.2绿色信贷与环境经济学 8
3.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 8
3.1用SWOT法分析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战略 8
3.1.1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优势(Strengths) 9
3.1.2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劣势(Weaknesses) 10
3.1.3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机遇 11
3.1.4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威胁与挑战 12
4.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4.1内部控制 13
4.2外部监督 14
4.2.1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沟通和披露制度 15
4.2.2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扫清“绿色”障碍 15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007年7月,绿色信贷的理念首次在国内出现,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号召各商业银行的加入,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使得这些商业银行争先恐后的投入到绿色产业中。然而,随着绿色信贷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两剩一高”行业的保护严重阻碍了绿色信贷的推广;银行绿色产品的创新不够;政府的激励机制与奖励政策太少;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专业技术的薄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有效调控,各商业银行也对症下药采取相关措施,例如限制地方政府的部分权力,规范其行为,使得绿色信贷的推广能够顺利进行;银行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不断研发新的绿色产品来吸引客户;政府根据当前绿色信贷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与奖励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银行及政府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吸引人才投入绿色产业,壮大人才队伍,促进银行的发展,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等等。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绿色信贷是指有关金融机构在环境经济学和国家政策提出的基础上,给与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及项目优惠性的低利率,相反,会给造成污染及高耗能企业及项目高利率惩罚的金融政策手段。绿色信贷的发展,其目的是帮助政府的相关绿色政策或有重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企业及项目引导资金和贷款的流入,发展了国家的环保事业,并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局面,有力的打击了污染环境、过度消耗国家资源的企业及项目,使国内的环境状况不断吻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绿色信贷有效提高了众多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环境风险,提高了银行的综合实力。通过对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发现其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总并且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律,把握了该规律,能进一步促进绿色信贷在国内的推广,促进了国家整体的绿色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拉开了序幕,明确规定了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失衡的企业必须为此买单,导致绝大多数信贷银行不得不防范由于破坏环境所带来的信贷风险。Marcel Jeucken(2001)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总结出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B.R.Allenby(2003)与他的同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建立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关于金融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赋予了金融业新的性质与定位,从理论的角度使金融业已经能够与环境保护相融合。[1]
Rapullo and Suarez(2004)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根据银行度量信用风险时的贷款定价推导出了保险精算的公平贷款利率。主要影响均衡贷款利率的因素除了信用风险,资本要求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银行对风险进行评估评级时,市场均衡贷款利率会更容易受到违约所带来的恶性影响。银行用来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内部评级法和标准评级法。内部评级法被少数银行所适用,这类银行主要发放低风险贷款,均衡利率会下降;而标准评级法常被敢于冒险的银行所使用,这类银行敢于发放高风险贷款,高风险均衡贷款利率将维持不变。
Tim Wilson(2007)提出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随着该原则的提出,在需要贷款的企业及项目上,环境问题成为金融机构审查的重点,在查明并证实该企业及项目确实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才会向其提供信贷机会。[2]
Mitchell Berlin(2009) 指出环境风险主要是银行需要承担客户因环境问题失去还贷能力的风险、因客户的环境问题承担连带责任以及因环境问题影响银行声誉等。环境风险理论的提出,受到了众多信贷银行的高度重视,使得信贷银行在评估要投资的企业及项目时更加谨慎,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估尤为重要。一些信贷银行为了减小环境风险,只给环境风险小的企业贷款机会。另外,当时的银行贷款要求并不算高,一些成功贷款的企业在拿到贷款后可能被眼前短暂的利益所蒙蔽双眼,继续不断投资项目而不向信贷银行定期交付资金本息,而银行又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因此这种信贷风险也需信贷银行仔细考虑一番。[3]
1.3.2国内研究现状
张海荣(2009)依据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关于金融政策实施的安排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意义。一是防范和制止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失衡等问题也愈加突出,反而开始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能够有效地遏制部分企业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二是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部分地区在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时,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等因素的考虑,因忽视环境风险而给企业带来了信贷风险,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加强重视,努力降低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三是实现环境保护与金融安全双赢。通过政府的有效监控及企业的高度配合,能够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社会环保意识也随之提升,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何德旭,张雪兰(2009)提出所谓绿色信贷,是指有关金融机构在环境经济学和国家政策提出的基础上,给与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及项目优惠性的低利率,相反,会给造成污染及高耗能企业及项目高利率惩罚的金融政策手段。其目的是帮助政府的相关绿色政策或有重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企业及项目引导资金和贷款的流入,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发展了国家的环保事业,并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局面,有力的打击了污染环境、过度消耗国家资源的企业及项目,使国内的环境状况不断吻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6年重修定的赤道原则是当前国际普遍认同的绿色信贷规范,该原则也将是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标准的蓝本。[5]
摘 要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所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新的经济热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轻农)、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与低效率的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再生需要很长的周期。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一个无法取代的角色。本文基于绿色信贷相关理论,结合国际上绿色信贷的黄金法则——赤道原则,共同研究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和创新,并以国内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兴业银行为例,深入探讨其在银行绿色信贷上的创新和新措施,利用SWOT分析方法,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在发展道路上所要面对的机遇与威胁以及绿色信贷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适合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战略选择。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法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
1.4.1研究内容 4
1.4.2研究方法 4
2.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理论概述 5
2.1绿色信贷的起源、内涵和特征 5
2.1.1绿色信贷的起源 5
2.1.2绿色信贷的内涵 6
2.1.3 绿色信贷的特征 6
2.2绿色信贷的经济学基础 7
2.2.1绿色信贷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7
2.2.2绿色信贷与环境经济学 8
3.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 8
3.1用SWOT法分析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战略 8
3.1.1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优势(Strengths) 9
3.1.2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劣势(Weaknesses) 10
3.1.3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机遇 11
3.1.4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威胁与挑战 12
4.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3
4.1内部控制 13
4.2外部监督 14
4.2.1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沟通和披露制度 15
4.2.2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扫清“绿色”障碍 15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007年7月,绿色信贷的理念首次在国内出现,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号召各商业银行的加入,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使得这些商业银行争先恐后的投入到绿色产业中。然而,随着绿色信贷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两剩一高”行业的保护严重阻碍了绿色信贷的推广;银行绿色产品的创新不够;政府的激励机制与奖励政策太少;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专业技术的薄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有效调控,各商业银行也对症下药采取相关措施,例如限制地方政府的部分权力,规范其行为,使得绿色信贷的推广能够顺利进行;银行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不断研发新的绿色产品来吸引客户;政府根据当前绿色信贷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与奖励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银行及政府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吸引人才投入绿色产业,壮大人才队伍,促进银行的发展,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等等。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绿色信贷是指有关金融机构在环境经济学和国家政策提出的基础上,给与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及项目优惠性的低利率,相反,会给造成污染及高耗能企业及项目高利率惩罚的金融政策手段。绿色信贷的发展,其目的是帮助政府的相关绿色政策或有重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企业及项目引导资金和贷款的流入,发展了国家的环保事业,并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局面,有力的打击了污染环境、过度消耗国家资源的企业及项目,使国内的环境状况不断吻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绿色信贷有效提高了众多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环境风险,提高了银行的综合实力。通过对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发现其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总并且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律,把握了该规律,能进一步促进绿色信贷在国内的推广,促进了国家整体的绿色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拉开了序幕,明确规定了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失衡的企业必须为此买单,导致绝大多数信贷银行不得不防范由于破坏环境所带来的信贷风险。Marcel Jeucken(2001)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总结出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B.R.Allenby(2003)与他的同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建立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关于金融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赋予了金融业新的性质与定位,从理论的角度使金融业已经能够与环境保护相融合。[1]
Rapullo and Suarez(2004)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根据银行度量信用风险时的贷款定价推导出了保险精算的公平贷款利率。主要影响均衡贷款利率的因素除了信用风险,资本要求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银行对风险进行评估评级时,市场均衡贷款利率会更容易受到违约所带来的恶性影响。银行用来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内部评级法和标准评级法。内部评级法被少数银行所适用,这类银行主要发放低风险贷款,均衡利率会下降;而标准评级法常被敢于冒险的银行所使用,这类银行敢于发放高风险贷款,高风险均衡贷款利率将维持不变。
Tim Wilson(2007)提出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随着该原则的提出,在需要贷款的企业及项目上,环境问题成为金融机构审查的重点,在查明并证实该企业及项目确实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才会向其提供信贷机会。[2]
Mitchell Berlin(2009) 指出环境风险主要是银行需要承担客户因环境问题失去还贷能力的风险、因客户的环境问题承担连带责任以及因环境问题影响银行声誉等。环境风险理论的提出,受到了众多信贷银行的高度重视,使得信贷银行在评估要投资的企业及项目时更加谨慎,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估尤为重要。一些信贷银行为了减小环境风险,只给环境风险小的企业贷款机会。另外,当时的银行贷款要求并不算高,一些成功贷款的企业在拿到贷款后可能被眼前短暂的利益所蒙蔽双眼,继续不断投资项目而不向信贷银行定期交付资金本息,而银行又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因此这种信贷风险也需信贷银行仔细考虑一番。[3]
1.3.2国内研究现状
张海荣(2009)依据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关于金融政策实施的安排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意义。一是防范和制止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失衡等问题也愈加突出,反而开始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能够有效地遏制部分企业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二是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部分地区在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时,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等因素的考虑,因忽视环境风险而给企业带来了信贷风险,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加强重视,努力降低风险,保证资金安全。三是实现环境保护与金融安全双赢。通过政府的有效监控及企业的高度配合,能够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社会环保意识也随之提升,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何德旭,张雪兰(2009)提出所谓绿色信贷,是指有关金融机构在环境经济学和国家政策提出的基础上,给与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及项目优惠性的低利率,相反,会给造成污染及高耗能企业及项目高利率惩罚的金融政策手段。其目的是帮助政府的相关绿色政策或有重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企业及项目引导资金和贷款的流入,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发展了国家的环保事业,并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局面,有力的打击了污染环境、过度消耗国家资源的企业及项目,使国内的环境状况不断吻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6年重修定的赤道原则是当前国际普遍认同的绿色信贷规范,该原则也将是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标准的蓝本。[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