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目 录
1 绪论 5
2 会计信息造假的基本理论 5
1.1 概念 5
1.2 动因的基本理论 6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7
3 案例背景介绍 9
4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9
4.1 利益、名誉的驱动 9
4.2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10
4.3 财务造假成本低,发现可能性小 10
4.4 保荐机构的保荐和监督功能缺位 10
4.5 审计业务中会计师未勤勉尽责 11
5 防范与治理 11
5.1 重塑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11
5.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3
5.3 提高财务造假成本加大惩罚力度。 14
5.4 建立中介机构信用强制披露制度 14
5.5 充分发挥外部媒体监督 14
5.6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15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绪论
国内外学术界对会计信息造假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本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从根源上抑制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产生,没有以造假的利益机制为出发点来寻求防范和治理会计舞弊现象的方法。本文从多重角度分析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过往的研究为提出治理会计信息造假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这个课题拓展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会计造假不单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经营成果虚假,财务状况失实,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银行贷款和存款的大量流失,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减弱了国家金融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管的权威,严重干预了国家的宏观管理,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运行环境,影响了社会稳定。在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大环境下,如何抑制会计造假及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课题的探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切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还有助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造假的基本理论,在借鉴他们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会计知识,以华锐风电案例背景,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给出了详细可行的措施来防范与治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
2 会计信息造假的基本理论
1.1 概念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会计信息造假概念有个统一的界定。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定义是,“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根据197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定义,会计信息造假就是"公司或企业故意错报和遗漏重大事项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 [1]。在《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一次提及会计信息造假并且将其定义为财务报告中的故意错报或遗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详尽的描述了会计信息造假,将造假的客体界定为财务报表,区分了错误和舞弊的概念。其中指出,造假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使用欺诈的故意行为[2]。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会计信息造假定义如下:个人或团体为了谋取私利,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非法会计手段,在会计和财务活动中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伪造捏造会计事项,粉饰企业财务报表。
1.2 基本理论
学术界有很多关于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成因的著名理论,如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三角理论、gone理论等。
1895年,弗洛伊德提出冰山理论,后来美国的G杰克波罗格纳和加拿大的罗伯特J林德奎斯两位学者将这个理论引入管理学,形成会计舞弊冰山理论[3]。这是个隐喻,舞弊就像是漂浮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巨大的冰川,水面上的部分占了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水下暗流汹涌。舞弊冰山理论由行为和结构两部分构成,水面上是结构部分,水面下是行为部分。结构部分是效率质量措施、等级制度、财务资源等组织内部管理方面。这部分是直观的、可识别的、可控制的。而行为部分是感情、价值观、鼓励、满意度等个体行为方面的。这部分是主观的、潜在的、个性化的、可掩饰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对舞弊行为成因的影响更大,更为危险,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一方面。
20世纪50年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美国)提出舞弊因子理论,为阿尔伯特提出三角理论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认为在压力、机会、借口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 产生舞弊。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经济压力、恶癖压力、工作压力、其他压力是会计舞弊的原始动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惩罚措施的缺乏、信息的不对称等是舞弊的必要条件。再加上利用含糊的有漏洞的法律条文、只是为了度过眼前的财务危机等借口使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合理化。因此要消除压力、机会、借口三要素才能抑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1993年,Bologua等人提出GONE理论。字母G是指贪婪,O是指机会,N是指需要,E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指暴露[4]。该理论认为有贪婪之心、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需要钱财,一旦有机会并且认为其行径不会暴露就会产生舞弊。贪婪、需求是行为个体。贪婪是大范围,是指道德水平低下。需要也是动机因素,是产生舞弊的关键。机会、暴露是组织环境方面。机会是指行为人掌握一定的权力,在没有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就会舞弊。暴露包括发现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和处罚的程度。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会计信息造假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为了遏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于会计信息造假动因、造假特征以及识别和防范的研究 ,基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此部分重点对国内外有关会计信息造假手段和识别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
1.3.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会计信息造假的研究开始较早,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对都比较成熟。
Besaley(2007)研究发现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基本上都涉及高估资产和收入。
Schilit(2008)综合近年的财务丑闻案例,归纳了会计信息舞弊行为并且将其分为七大类、三十种具体手段。
Friedman(1995)警告管理人员,会计和审计等专业人士关注预警信号。其中主要的有:过度复杂的组织结构、结构异常的合伙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2009年,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发布报告称,会计信息造假最常用的手段是高估资产和收入。高估收入通常是采用提前确认收入或者虚构收入的方法来实现。而高估资产的方法有很多,如高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的价值,低估坏帐准备,或是将不存在的资产登记入账。其他常见的会计信息造假包括侵占资产(其金额足以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和不适当的披露。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美好的大学生活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的照料,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石萍萍,老师在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初答辩、初稿的撰写修改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其次,感谢大学四年所有的任课老师,感谢老师四年的谆谆教诲,感谢他们对我成长的关心与照料。接下来,感恩我的父母,感激他们二十多年来的抚养与教育。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毕业论文的各位老师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5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