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北大荒农业公司内部控制分析
农业作为我国最具传统和亟待现代化的行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滞后于工业企业,经营和管理比较粗放,相关财务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亟待提高。为此,本课题拟结合现有的内部控制理论,再结合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流程、财务数据和资料,对该公司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和识别企业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以供相关企业参考。关键词 北大荒,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披露,治理措施
目 录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意义 1
2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2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2
2.2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3
3 北大荒内部控制分析 4
3.1 北大荒公司简介5
3.2 北大荒公司现状5
3.3 北大荒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8
4 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分析 11
4.1 完善内部环境11
4.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12
4.3 落实内部控制措施12
4.4 及时准确进行信息沟通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表1 北大荒近五年财务状况 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的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潜心研究,但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经济市场还是内部控制的研究都确实起步较晚,所以直接从内部控制的研究结果看,我国能提供的成果并不多而且不太完善。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我国企业也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应对市场经济的波动和外界经济环境的威胁。从企业的角度看,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改良企业的经营情况,最终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我国的粮食产业大都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并且有很多粮食企业在现代化的工业和粮食价格走低的大环境面前,不得不退出行业或者在夹缝中生存。黑龙江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许多粮食企业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一家,而它的优势在于它虽然古老但正在重新焕发着活力。即便这样,北大荒在变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保证执行力,如何正确评估风险等等都是粮食企业改革乃至各家大型上市公司改革的重点难点。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企业能否在经济大环境中取得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
1.2 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又富有活力的话题,早在百年之前,已经有拥有前瞻眼光的人们对它进行研究了。许多国际性的大公司都以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观念为基础,让自己公司内部的监管控制等难题迎刃而解。但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把内部控制建立地完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实践且要很紧迫地实践的一件事。距离我国内部控制相关条例要求的零散出现也没有几年,虽然最近披露的企业及其质量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探索下去。
本文研究了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从制度建立到执行情况都一一进行调查研究,勉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再结合学习过的内部控制理论尝试提出一些能改善北大荒内部控制状况的一些意见和对策。黑龙江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是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因为该公司于2012年起就暴露出了明显的内部控制问题,还因为该公司成功在2015年“摘星脱帽”,扭亏为盈。这整个过程中,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是在北大荒的内部控制如何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由特殊推广到普遍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让北大荒受益,在类似的上市公司中也能有些许借鉴作用,给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2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追溯到内部控制的起源,是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私有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才逐步出现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状态。与许多理论一样,内部控制理论也有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形来自蒙哥马利。蒙哥马利是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他在20世纪初于《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内部牵制理论,这就是最初出现的内部控制理论,后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产生了,接着,企业活动和业务理所当然的越发复杂,促进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
1972 年,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出台了《审计准则公告》,该公告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率,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1]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中的纲领性文件,至今为止它遥遥领先的地位都不可动摇,这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可谓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之大成。2004年,COSO委员会又对该文进行了修改,最显著的变化是把原来的三大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四大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将原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扩为三个,即变成内部控制事项识别、风险反应等八大要素,这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2]。至此,内部控制有了它本身独特的定义。
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扩展前,每一个企业在内部控制时都会重点关注的就是风险评估。企业的事前控制中,识别评估风险一直都是企业高层关注的重点难点;内部环境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它包含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框架准则、文化传承等方面,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控制活动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定的一些办法,或者说是企业一些需要被有效实施的程序;在上行下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与沟通在其中架起了桥梁,不仅如此,信息与沟通还包含了外部沟通,企业与生产链上游下游之间的沟通,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等;尽管内部控制本身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检自查机制,但这种机制本身也需要被监督和检查,所以监督和检查在内部控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我国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建立,数量庞大的企业使内部控制不当所产生的问题暴露的越发彻底。从前几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出现“管理层凌驾”问题,到后来轰动全国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无一不体现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但值得欣慰的是,内部控制理论像大众期待的那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愈发完善。
目 录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意义 1
2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2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2
2.2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3
3 北大荒内部控制分析 4
3.1 北大荒公司简介5
3.2 北大荒公司现状5
3.3 北大荒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8
4 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分析 11
4.1 完善内部环境11
4.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12
4.3 落实内部控制措施12
4.4 及时准确进行信息沟通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表1 北大荒近五年财务状况 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的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潜心研究,但由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经济市场还是内部控制的研究都确实起步较晚,所以直接从内部控制的研究结果看,我国能提供的成果并不多而且不太完善。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我国企业也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应对市场经济的波动和外界经济环境的威胁。从企业的角度看,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改良企业的经营情况,最终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我国的粮食产业大都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并且有很多粮食企业在现代化的工业和粮食价格走低的大环境面前,不得不退出行业或者在夹缝中生存。黑龙江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许多粮食企业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一家,而它的优势在于它虽然古老但正在重新焕发着活力。即便这样,北大荒在变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保证执行力,如何正确评估风险等等都是粮食企业改革乃至各家大型上市公司改革的重点难点。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企业能否在经济大环境中取得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
1.2 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又富有活力的话题,早在百年之前,已经有拥有前瞻眼光的人们对它进行研究了。许多国际性的大公司都以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观念为基础,让自己公司内部的监管控制等难题迎刃而解。但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把内部控制建立地完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实践且要很紧迫地实践的一件事。距离我国内部控制相关条例要求的零散出现也没有几年,虽然最近披露的企业及其质量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探索下去。
本文研究了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从制度建立到执行情况都一一进行调查研究,勉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再结合学习过的内部控制理论尝试提出一些能改善北大荒内部控制状况的一些意见和对策。黑龙江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是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因为该公司于2012年起就暴露出了明显的内部控制问题,还因为该公司成功在2015年“摘星脱帽”,扭亏为盈。这整个过程中,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是在北大荒的内部控制如何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由特殊推广到普遍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让北大荒受益,在类似的上市公司中也能有些许借鉴作用,给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2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追溯到内部控制的起源,是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私有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才逐步出现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状态。与许多理论一样,内部控制理论也有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形来自蒙哥马利。蒙哥马利是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他在20世纪初于《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内部牵制理论,这就是最初出现的内部控制理论,后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产生了,接着,企业活动和业务理所当然的越发复杂,促进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
1972 年,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出台了《审计准则公告》,该公告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率,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1]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中的纲领性文件,至今为止它遥遥领先的地位都不可动摇,这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可谓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之大成。2004年,COSO委员会又对该文进行了修改,最显著的变化是把原来的三大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四大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将原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扩为三个,即变成内部控制事项识别、风险反应等八大要素,这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2]。至此,内部控制有了它本身独特的定义。
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扩展前,每一个企业在内部控制时都会重点关注的就是风险评估。企业的事前控制中,识别评估风险一直都是企业高层关注的重点难点;内部环境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它包含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框架准则、文化传承等方面,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控制活动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定的一些办法,或者说是企业一些需要被有效实施的程序;在上行下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与沟通在其中架起了桥梁,不仅如此,信息与沟通还包含了外部沟通,企业与生产链上游下游之间的沟通,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等;尽管内部控制本身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检自查机制,但这种机制本身也需要被监督和检查,所以监督和检查在内部控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我国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建立,数量庞大的企业使内部控制不当所产生的问题暴露的越发彻底。从前几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出现“管理层凌驾”问题,到后来轰动全国的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无一不体现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但值得欣慰的是,内部控制理论像大众期待的那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愈发完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