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医疗纠纷报道伦理失范的原因探析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方利益博弈的需求、公众关注点的变化导致了媒体在报道医疗案例时方法的转变,社会上出现了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公众对医院信任滑坡的情况。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考察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更是道出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媒体医疗纠纷案例辅以问卷调查,针对现在媒体医疗报道中普遍存在如报道不实、倾向性强等不好的特点及现象,试图从新闻伦理学角度找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时如何做到理性、客观、真实,从而促进社会医患关系的缓和,推动社会和谐。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 医疗纠纷媒体报道特点 2
(一) 持续时间 2
(二)报道载体 3
(三)报道导向 3
三、 医疗纠纷报道失范具体现象 5
(一)捏造虚假新闻、语言“泛专业化”,误导公众 5
(二)报道倾向性强,选择性报道 6
(三)记者有目的性的预设立场采访 6
(四)题目耸人听闻博人眼球 7
(五)伪医疗案件误导受众 7
四、医疗纠纷报道失范原因及影响 7
(一)原因 7
(二)影响 9
五、医疗纠纷报道失范对策 10
(一)完善医患交流平台 10
(二)警惕弱势思维,报道求真务实,明确医疗报道立足点 10
(三)培养专业记者队伍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附:问卷调查 13
致谢 14
一、前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医疗事业也取得一定的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卫生情况,医疗毋庸置疑成为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人们出入医院进行预防与治疗,医患关系也随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变得愈发活跃起来。随之而来必然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出现,例如医疗风气日下、看病贵、看病难等,尤其是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等突出问题,成为了人们普遍聚焦的热点,政府解决的难点,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介入和报道。但是,并不是所有医疗纠纷的报道都是准确的,一些报道导向存在严重问题,如选择性倾向性报道,只报忧不报喜,夸大其词,标题不严谨,听取只言片语便下断论等等,甚至出现了违背最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故意误导受众的报道,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有的媒体集中发表多篇虚假报道,影响恶劣,社会和人们不再信任医生,白衣天使的形象逐渐黑化,医闹频繁发生,医疗效果与医患关系的话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本论文作者问卷调查显示,397份有效问卷中有293份问卷选择了媒体报道在人们认知医疗机构与医患关系过程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比重高达约74%。虽然健康理念已在现代人事业中逐渐深化,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经常去医院并有机会接触发现医疗机构的问题,或者曾经是医疗纠纷的目证人或受害者,相当一部分人完全是通过媒体的有关报道来了解医疗纠纷事件的,并以此作为自己参与医疗活动的凭据。可见一旦媒体报道有误,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是深远、可怕的。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医患关系问题已开始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的缩影之一。所以有必要提醒人们已经进入“风险社会”,要正视社会发展所面对的风险。①
国内外研究现状
医疗报道属健康传播学范畴,大致可分为健康传播研究,例如张自力的《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健康与传播媒体研究,例如郭秀芝、孟祥山等人的《新媒体与健康传播背景下信任度调查》;中外健康传播研究,例如徐晶《美国健康传播研究评析》三大类,文献繁多。另外还有许多关于医疗纠纷案例的书籍以及关于探析媒体道德伦理失范原因探析的文献,如李琦《医疗纠纷案例解析》,彭华新《当代媒介环境中的“城管之殇”》,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等。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2004.何博闻, 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
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 2017年1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3.0亿人次,同比提高3%;医院30.7亿人次,同比提高5.7%,其中公立医院26.5亿人次,同比提高4.2%;民营医院4.2亿人次,同比提高1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9.7亿人次,同期提高0.8%,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亿人次,同比提高6.3%;乡镇卫生院9.7亿人次,同比提高1.1%;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7亿人次。①
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国医疗活动之频繁。这表明,医患关系在某种角度上已经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基本也是参与人数最高的人际关系。但是医学知识的极具专业性、未广泛普及,也使得广大群众无法真正了解这门学科,从而使得这个人们参与最多的最“熟悉”的行业变得格外“陌生”与神秘。正因为医学的普遍性专业性杂糅的特点,医疗机构和人民大众渐行渐远,难以实现零缝隙对接。
媒体作为一种连接双方群体的桥梁,肩负着将医疗信息准确化、大众化,公正客观地向大众展现的责任,并有推动医疗环境和谐发展的义务。但据目前情况分析,媒体在医疗领域的报道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眼球经济,置媒体伦理道德于不顾,不惜误导观众。这种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媒体健康传播理念所不允许的,也是与实现社会和谐、践行中国梦的理念相违背的。
本文选择这个较为前沿和热点的问题作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通过促进媒体报道的规范性,使其在医疗纠纷报道中更好地发声,更好地引导舆论导向,来缓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提高大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推进医疗秩序回归正轨,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医疗纠纷媒体报道特点
持续时间
从医疗纠人民日报纷报道比重统计来看(如图2.1),持续时间普遍较短,近六成持续两周以内。大约25%在一周以内,30%左右在12周以内,长达半年以上的跟进报道微乎其微。对于医疗纠纷事件,大众是健忘的,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媒体对于后续报道缺乏跟进。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111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
图2.1
报道载体
相较2010年、2011年近半成医疗报道由传统媒体呈现、纸媒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由于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强以及新媒体的普及,2017年网络曝光在报道医疗纠纷比重明显上升如新浪微博网曝吉林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黄疸死亡事件、青岛医院医闹视频等。
报道导向
正面宣传为主转变为负面信息居多。大众所处的信息环境,正是通过传播媒体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出来。①这表明大众的社会感知有一部分是在媒体拟态环境下形成的。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在改革开放逐渐加深的步调中,媒体的性质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不再积极宣传卫生健康事业,不再保证政治话语导向,而是更加注重对负面信息的报道。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