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现状及治理概述(附件)【字数:10117】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背景 2
1.1 网络谣言的界定 2
1.1.1 中西方对谣言的探究 2
1.1.2“谣言”之上的“网络谣言” 3
1.2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 3
1.2.1 途径多,扩散性强 3
1.2.2 范围广,速度快 3
1.2.3 持久且再生 4
第二章 网络谣言的现状分析 5
2.1 网络谣言的类型归纳 5
2.1.1 政治类 5
2.1.2 商业类 5
2.1.3 社会公共安全谣言 5
2.1.4 公众人物谣言 6
2.2 网络谣言不断产生的原因 6
2.2.1 网络平台的传播机制不完善 6
2.2.2 炮制者原因分析 7
2.2.3 传谣者原因分析 8
第三章 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9
3.1 提前预防,避免谣言生成 9
3.1.1 政府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 9
3.1.2 媒体加大审查力度,严格把关 9
3.2 及时控制,防止事态恶化 10
3.2.1 完善辟谣机制及多渠道辟谣 10
3.2.2 进行话题引导,转移公众注意力 10
3.2.3 发挥民间社会团体与公众人物的力量 10
3.3 有效治理,总结经验 11
3.3.1 落实并公开对造谣者的处罚 11
3.3.2 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及素质 11
3.3.3 了解民意,提升政府公信力 11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绪  论
处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当下,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在加快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及拓展传播范围的同时,也为各种“污染型信息”传播提供了通道和机会。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催生了各种版本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肆意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冲击社会稳定,推动政治纷争,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是不可忽视的,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必须治理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次选题通过对网络谣言背景及其特点的梳理,以及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类型、传播规律的现状分析,从而研究整理出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加强了对网络空间的监督,这对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的查找与阅读,了解、探究网络谣言的发展背景,分析整理出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通过整合、研究当下网络谣言不断产生的原因,如网络平台的传播机制、?炮制者原因分析、传谣者原因分析 ,以及传播规律与类型,并结合近年相关事例,对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针对网络谣言现状提出了分阶段(生成、控制、治理)、分角色(媒体、民间社会团体、公众人物及民众)、分方法(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完善辟谣机制及多渠道辟谣、公开落实对造谣者的处罚等)的系统性治理策略。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背景
1.1 网络谣言的界定
1.1.1 中西方对谣言的探究
(1)我国对于谣言的探究
  在我国,关于谣言的释义有这么两种:
  一是指民间流传的歌谣。此意在《后汉书》中表述为“诗守南楚,民作谣言。”讲的是东汉末庐江太守陆康政绩突出,因此百姓作歌谣来歌颂之。再者有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中的这句话,“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话中谣言也是指传诵的歌谣。
  二则是指“‘缺乏事实依据’或‘凭空捏造’的谎言。”。例如《老残游记》中的“既说都是虚诳,不用说就是我造的谣言了。”或是在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一回中宋江与众头领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这二者指的谣言就是不实、虚构的传闻。这也正是谣言一词安上了贬义的开端。
  而当下在我国对于谣言的定义大致为:在缺乏事实基础的情况下,捏造而出的并且通过多种途径经行传播的言论。这在《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有相似的定义。可是由于此种说法还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得这种说法被部分学者所质疑。李若建认为“谣言指的是一种非官方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包含有虚假成分的信息”,“其实,一个大规模传播的谣言,如果没有一丝真实的成分,很难想象会有如此众多的人相信,或者说将信将疑。”
(2)国外对于谣言的探究
  国外对于谣言的系统探究可确切地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时许多谣言打压了民众与军人的士气,于是就有许多美国学者对谣言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
  卡普费雷认为谣言产生于“有人相信它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消息,并认为这个消息很重要,于是便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关于谣言前期研究的定义十分接近,首先奥尔波特和博斯曼,他们对于谣言提出的观点是“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界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而由纳普、吉斯特和皮德森所提出的的观点也与之接近,大致的定义都是认为谣言是一种与某件事有关,竭力使人信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然而这种说法在后来被认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我们的社会习惯是信任所信任之人带来的信息,而这信息是否经过证实我们不得而知,加之谣言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看起来最为理想的证明。所以这又涉及到了谣言的“真”与“伪”的问题,以至于很难把谣言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