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幼蟾蜍早期存活率因素分析【字数:6506】

蟾蜍是我国具有的经济药用价值的动物,由于生态环境改变、环境污染及人们滥捕等原因,蟾蜍资源日益枯竭,野生数量急剧减少,已成为我国不少地区的三有保护动物。本实验主要研究幼蟾蜍在人工养殖情况下环境因素对其成活率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去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蟾蜍的存活率只有10%,主要影响其存活率的因素有气温高低,养殖密度,暴雨天气,饲料投放过多等。今年前期蟾蜍幼体成活率明显提高,幼蟾蜍培育的关键是要用适口活饵开口,并注意培育环境有一定的湿度和隐蔽物,防止敌害生物。
目 录
1.引言 1
1.1蟾蜍的简介 1
1.2蟾蜍制品在市场内的价值与应用 2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材料与方法 3
2.1实验地点和材料 3
2.1.1实验地点 3
2.1.2主要材料 3
2.2实验方法 3
2.2.1蟾蜍养殖过程 3
3.结果与分析 4
3.1蟾蜍发育过程描述 4
3.1.1蟾蜍发育过程 4
3.1.2蟾蜍发育过程图 5
3.2气温对蝌蚪变态登陆影响 6
3.2.1 2018和2019年温度对照图 6
3.2.2气温对登陆具体影响 7
4.讨论 8
4.1人工养殖幼蟾蜍存活率讨论 8
4.2人工养殖幼蟾蜍提高存活率管理措施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引言
1.1蟾蜍的简介
蟾蜍是我国三有动物之一,幼蟾蜍发育跟温度有关系[1],温度在629℃范围内能正常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1723℃,最高温度32℃,1℃情况下不能发育,前期发育之后的蝌蚪受不了35℃高温和1℃的低温,温度的变化对发育有影响,温度对蝌蚪原肠胚期和神经胚期影响很大。水质会影响中华大蟾蜍蝌蚪期的发育,实验说明不干净的水对蟾蜍红细胞有明显的致突变效应,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很大[2]。
农药可使中华大蟾蜍变态前蝌蚪的突变率变大,乙草胺可以使其胚胎前期不同程度地发育成突变和畸形,对前期胚胎有明显的形态改变和导致死亡作用,原肠胚对农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很敏感。防治鱼类病变的孔雀绿对蟾蜍有导致死亡的效应[3]。2,4一 二氯苯酚和,一三氯苯酚对幼蟾蜍具有导致死亡和致突变的作用。
化学药品如农药、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对中华大蟾蜍物种的危害有过很多报告,特别是完善的研究水的质量的情况下、紫外光和强光照射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目前尚未见到详细的报道 ,所以进行这一项研究对科学的价值意义很大。
刚刚上岸的幼蟾蜍,由于环境发生改变[4],它们一下子不能适应,所以死亡率非常高,如干燥的环境,日晒,暴雨等都会使它死亡。水温要求为2028°C,水质应清洁。池水深需要大约5cm,池中留下三分之一的土地供幼蟾蜍居住。幼蟾蜍非常活跃,它们具有强烈的进食和活动的特性。当他们转向养殖池时,必须根据大,中,小型养殖池进行存放。应根据他们的成长和发育进行调整。在同一个池,努力保持一致的规模。需要经常更换水。降低温度并提供足够的氧气。尽量减少蟾蜍暴露在阳光下时间。幼蟾蜍主要以面包虫为食,这是由于身体里的结构所决定的。它的头上有一对不同的眼球。它的结构更加复杂和奇怪。它主要依靠眼睛后面的视网膜来观察事物。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它只能看到移动的东西,看不到不会移动的东西。所以它只能捕捉蟑螂,小昆虫,蚯蚓等。其食量与温度有关。当温度接近24°C时,食量大,温度过高或过低,食量减少,有时甚至绝食。在大量人工养殖蟾蜍的情况下必须采用人工饲养[5]。
1.2蟾蜍制品在市场内的价值与应用
一只活蟾蜍每年的4月到10月可取蟾衣,每月至少可蜕衣两张,1000只蟾蜍6个月可产蟾衣12000张,按蟾衣单重0.3克计算可产蟾衣3.6公斤,按整衣率80%,可产整张蟾衣2.88公斤,最低1万元/公斤,创值28800元;产薄衣0.72公斤,最低6千元/公斤,创值4320元,即1000只蟾蜍利用一年采集蟾衣可获利33120元。如当地蟾蜍大,野生蟾蜍跟多效益将更高。
如果当地野生蟾蜍非常多,可以容易的抓到蟾蜍,容易学。容易懂,跟文化程度高低关系不大,是一桩值得长期从事养殖产业,投资之后回报快,收益高。会节省大量的养殖成本,效果会更令人印象深刻。
幼蟾蜍经济效益高的部分是其身上的药材——蟾衣和蟾酥,活体蟾蜍不采集药材是没价值的,一般即使出售活蟾蜍价格大概也才46元一斤,效益很低 ,如果您有活蟾蜍的话,可以自己采集药材出售,这样收入非常可观,吉林市永发蟾蜍养殖合作社就是常年回收蟾酥和蟾蜍的,蟾衣价格一般在一万多到两万多一公斤,蟾酥价格在30009000元一公斤。
1.3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蟾蜍是本地原生品种,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本地农村蟾蜍数量非常多,在农村生物多样性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蟾蜍是捕食害虫的田园卫士,1 只蟾蜍一天可捕食昆虫上百只,半年可消灭害虫 2 万多只;蟾蜍又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食用动物[6],上海市郊的南汇、青浦、金山、奉贤等地,当地居民有吃中华蟾蛛的习惯;蟾蜍还能向人类提供治病良药,蟾酥、蟾皮、蟾干都是很好的中药材原料,也是很好的实验研究材料。 由于生态环境改变、环境污染及人们滥捕等原因,蟾蜍资源日益枯竭,野生数量急剧减少,已成为我国不少地区的三有保护动物。
目前作为中药材原料的蟾酥、蟾皮等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一路上升,同时作为田园卫士生态除虫的优选对象,日益为人们所倡导。蟾蜍作为本地田园的原生品种,利用并恢
复其种群实现生态除虫,少用农药,生产绿色农产品,利国利民,符合当前国内外发展
趋势。本研究从提高幼蟾蜍培育成活率着手[7],研究环境因素对蟾蜍幼体生长的影响,为蟾蜍人工养殖提供依据,对于恢复蟾蜍种质资源和发展蟾蜍人工养殖业有着重要意义[8]。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地点和实验材料
2.1.1实验地点
江苏中泾新农实业开发有限公司
2.1.2实验材料
幼蟾蜍 来自江苏常熟江苏中泾新农实业开发有限公司 电子天平,游标卡尺 养殖池 孵化池 面包虫 黄粉虫 蝌蚪 电子显微镜
2.2实验方法
2.2.1蟾蜍养殖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kxygc/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