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5000吨中温混菌发酵酸乳的生产设计
本设计目标是建立一条年产15000吨中温混菌发酵酸乳的生产线,通过改进传统发酵酸乳的生产方式、改善发酵菌种、优化设备选型、完善车间布局,从而提高产品营养价值、改善产品风味、降低生产能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需求设计了5种不同口味的酸乳。主要研究方面包括生产方案、产品品种、工艺流程、物料衡算、设备选型、工厂车间平面设计、包装材料核算等。设计过程本着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及生产需求,遵守节能环保的原则,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设计出合理适用的酸乳工厂。另外,在完成工厂设计的基础上,还运用CAD软件绘制了酸乳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全厂总平面布置图。
目录
1 前言 3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1.2 研究背景 4
2 设计总论 4
2.1 设计目标及内容 4
2.2 法规规范 4
2.3 设计原则及依据 4
2.4 生产菌种 5
2.4.1 瑞士乳杆菌 5
2.4.2 鼠李糖乳杆菌 5
2.4.3 乳酸乳球菌 5
2.4.4 嗜热链球菌 5
3 工艺设计 5
3.1 生产工艺流程 5
3.2 生产技术要点 6
3.2.1 原料奶的接收 6
3.2.2 净乳 6
3.2.3 原料乳的标准化 6
3.2.4 混料 6
3.2.5 预热 6
3.2.6 均质 6
3.2.7 杀菌 7
3.2.8 冷却 7
3.2.9 接种 7
3.2.10 发酵 7
3.2.11 冷却 7
3.2.12 果料添加 7
3.2.13 无菌灌装 7
3.2.14 后发酵、冷藏 7
3.3 工艺流程图 8
3.3 关键控制点及限值 8
4 物料衡算 9
4.1 产品方案 9
4.1.1 产品方案设计原则 9
4.1.2 产品方案的确定 9
4.2 酸乳的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 10
4.3原辅料的物料衡算 10
4.3.1 原料乳的消耗量计算 10
4.3.2白砂糖的消耗量 10
4.3.4 稳定剂的消耗量 11
4.3.5 发酵剂的消耗量 11
4.3.6 果浆的消耗量 12
4.5 物料衡算统计表 12
4.4 包装材料的衡算 12
4.41 所需塑料杯衡算 12
4.4.2 所需包装箱用量衡算 13
5 设备选型 13
5.1 设备选型的原则 13
5.2. 设备生产能力计算 13
5.2.1 热交换设备的确定 13
5.2.2 发酵罐的确定 14
5.2.3 溶糖罐的确定 14
5.2.4 灌装机的确定 14
5.3 设备选型 14
6 车间设计 15
6.1 主车间设计的原则 15
6.2 生产车间对非工艺设计的要求 15
6.2.1 建筑 15
6.2.2 采光 16
6.2.3 通风 16
6.2.4 地坪 16
6.3 车间设计 16
6.3.1 原料乳储存仓 16
6.3.2 生产车间 16
6.3.3包装车间 16
6.3.4 冷库 16
6.3.5 仓库 17
6.3.6 中心实验室 17
6.3.7 更衣室、卫生间 17
6.3.8 机修车间、配电室 17
6.4 主车间平面图 18
7 总平面设计 18
7.1 厂址选择 18
7.2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 19
7.3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19
7.4 总平面设计说明 19
7.5 总平面设计图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2
年产15000吨中温混菌发酵酸乳的生产设计
引言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的酸乳大多为高温发酵乳,生产工艺通常是嗜热链球菌(Str.thermophil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bulgaricus)在42℃左右[1]发酵形成,在储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乳清吸出、后酸化、风味改变等质量问题。而在风味上,中温发酵酸乳的风味比高温发酵酸乳的风味更加浓郁柔和,因为中温发酵乳的奶油味大于高温发酵乳,并且中温发酵乳的异味小;在气味上,高温发酵乳具有尖锐的酸味,而中温发酵乳则是具有奶香香味和典型酸乳香味;在口感上,高温发酵乳的组织会出现水状、凝块,而中温发酵乳的粘稠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高温发酵乳,因此,中温发酵乳风味更浓郁,组织更粘稠、细腻[2],且相对低温发酵酸乳来说,中温发酵酸乳的凝乳时间明显缩短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改变我国发酵酸乳菌种同质化的不足和缺陷,而且改善发酵乳的风味,提高它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优化人们的生活。
1.2 研究背景
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酵酸乳品种已经由最初的单纯凝固型酸乳,发展出搅拌型和酸乳酪饮品等,种类实现了多样化;从原始的原味酸乳,到如今含有果粒的酸乳、调味酸乳,口味方面实现了多样化;从最初的传统酸乳,到如今的低乳糖、益生菌酸乳等,功能上也实现了多样化。虽然发酵酸乳的发展非常地迅速,但是,由于我国的乳品行业出现比较晚[3],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销售、规模、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对酸乳制品、乳酸菌、相关发酵剂品种的研究开始晚,研究时间短,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大多数还是高温发酵酸乳,且菌种相同,使得发酵产品同质化[4]。因此,具有更高品质的嗜温型发酵酸乳会更加受到人们重视。可以进行中温发酵的真菌显现出了它们的优点,新品种的保健酸乳的开发也将不再受到传统的乳酸菌的限制。而在我国,中温发酵乳制品的种类非常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设计总论
2.1 设计目标及内容
目录
1 前言 3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1.2 研究背景 4
2 设计总论 4
2.1 设计目标及内容 4
2.2 法规规范 4
2.3 设计原则及依据 4
2.4 生产菌种 5
2.4.1 瑞士乳杆菌 5
2.4.2 鼠李糖乳杆菌 5
2.4.3 乳酸乳球菌 5
2.4.4 嗜热链球菌 5
3 工艺设计 5
3.1 生产工艺流程 5
3.2 生产技术要点 6
3.2.1 原料奶的接收 6
3.2.2 净乳 6
3.2.3 原料乳的标准化 6
3.2.4 混料 6
3.2.5 预热 6
3.2.6 均质 6
3.2.7 杀菌 7
3.2.8 冷却 7
3.2.9 接种 7
3.2.10 发酵 7
3.2.11 冷却 7
3.2.12 果料添加 7
3.2.13 无菌灌装 7
3.2.14 后发酵、冷藏 7
3.3 工艺流程图 8
3.3 关键控制点及限值 8
4 物料衡算 9
4.1 产品方案 9
4.1.1 产品方案设计原则 9
4.1.2 产品方案的确定 9
4.2 酸乳的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 10
4.3原辅料的物料衡算 10
4.3.1 原料乳的消耗量计算 10
4.3.2白砂糖的消耗量 10
4.3.4 稳定剂的消耗量 11
4.3.5 发酵剂的消耗量 11
4.3.6 果浆的消耗量 12
4.5 物料衡算统计表 12
4.4 包装材料的衡算 12
4.41 所需塑料杯衡算 12
4.4.2 所需包装箱用量衡算 13
5 设备选型 13
5.1 设备选型的原则 13
5.2. 设备生产能力计算 13
5.2.1 热交换设备的确定 13
5.2.2 发酵罐的确定 14
5.2.3 溶糖罐的确定 14
5.2.4 灌装机的确定 14
5.3 设备选型 14
6 车间设计 15
6.1 主车间设计的原则 15
6.2 生产车间对非工艺设计的要求 15
6.2.1 建筑 15
6.2.2 采光 16
6.2.3 通风 16
6.2.4 地坪 16
6.3 车间设计 16
6.3.1 原料乳储存仓 16
6.3.2 生产车间 16
6.3.3包装车间 16
6.3.4 冷库 16
6.3.5 仓库 17
6.3.6 中心实验室 17
6.3.7 更衣室、卫生间 17
6.3.8 机修车间、配电室 17
6.4 主车间平面图 18
7 总平面设计 18
7.1 厂址选择 18
7.2 总平面设计的内容 19
7.3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19
7.4 总平面设计说明 19
7.5 总平面设计图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2
年产15000吨中温混菌发酵酸乳的生产设计
引言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的酸乳大多为高温发酵乳,生产工艺通常是嗜热链球菌(Str.thermophil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bulgaricus)在42℃左右[1]发酵形成,在储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乳清吸出、后酸化、风味改变等质量问题。而在风味上,中温发酵酸乳的风味比高温发酵酸乳的风味更加浓郁柔和,因为中温发酵乳的奶油味大于高温发酵乳,并且中温发酵乳的异味小;在气味上,高温发酵乳具有尖锐的酸味,而中温发酵乳则是具有奶香香味和典型酸乳香味;在口感上,高温发酵乳的组织会出现水状、凝块,而中温发酵乳的粘稠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高温发酵乳,因此,中温发酵乳风味更浓郁,组织更粘稠、细腻[2],且相对低温发酵酸乳来说,中温发酵酸乳的凝乳时间明显缩短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改变我国发酵酸乳菌种同质化的不足和缺陷,而且改善发酵乳的风味,提高它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优化人们的生活。
1.2 研究背景
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酵酸乳品种已经由最初的单纯凝固型酸乳,发展出搅拌型和酸乳酪饮品等,种类实现了多样化;从原始的原味酸乳,到如今含有果粒的酸乳、调味酸乳,口味方面实现了多样化;从最初的传统酸乳,到如今的低乳糖、益生菌酸乳等,功能上也实现了多样化。虽然发酵酸乳的发展非常地迅速,但是,由于我国的乳品行业出现比较晚[3],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销售、规模、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对酸乳制品、乳酸菌、相关发酵剂品种的研究开始晚,研究时间短,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大多数还是高温发酵酸乳,且菌种相同,使得发酵产品同质化[4]。因此,具有更高品质的嗜温型发酵酸乳会更加受到人们重视。可以进行中温发酵的真菌显现出了它们的优点,新品种的保健酸乳的开发也将不再受到传统的乳酸菌的限制。而在我国,中温发酵乳制品的种类非常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设计总论
2.1 设计目标及内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kxygc/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