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个切花菊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菊花是著名观赏花卉,然而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却深受蚜虫危害,影响菊花产量和品质。为了发掘抗蚜虫种质,本研究选取了保存于大学菊花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80个切花菊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用蚜害指数法进行抗蚜虫性鉴定,为选育抗蚜虫种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蚜虫表现出显著不同的抗性。根据蚜害指数可分为5个抗性等级,分别为高抗,小于0.20;抗,0.21~0.35;中抗,0.36~0.50;感,0.51~0.75;高感,大于0.75。80个切花菊品种中,有1个高抗品种,9个抗性品种,39个中抗品种,29个感蚜品种,2个高感品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4
1.1 供试材料4
1.1.1 供试菊花材料4
1.1.2 虫源准备及蚜虫接种4
1.2 蚜虫抗性评价4
2 材料与方法4
3 讨论 8
致谢8
参考文献8
80个切花菊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引言
引言
菊花(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起源于我国,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产量居首。菊花品种繁多,花型丰富,花色多变,还可以入药食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咏菊赞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可见菊文化源远流长。切花菊具有许多优良的观赏性状,许多方面都有异于我国传统的观赏菊。优良的切花菊品种枝长株高,生长健旺,产花量高,花叶匀称,花形规整,保鲜期长,便于包装运输,繁殖栽培容易[1]。切花菊是花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鲜切花消费中是仅次于月季的第二大切花品种,且消费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随着切花菊生产规模的日益壮大和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切花菊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下降。其中,蚜虫危害尤为突出。蚜虫是危害切花菊的主要害虫之一[2],从苗期到花期经常发生,多危害嫩茎、叶片和顶芽等部位,并且以刺吸汁液的方式传播病害,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蜷缩畸形,甚至死亡,使切花菊产量及品质下降[3]。危害菊花的蚜虫主要包括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桃赤蚜( Myzus persicae Sulzer) 和菊姬长管蚜( Macrosiphoniella sanbourni Gillette) 3 种,菊姬长管蚜是最为常见以及危害最严重的[4]。顾金炎和张伟萍对菊姬长管蚜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提出可以将菊姬长管蚜分为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和若蚜三类。其中无翅胎生雌蚜身体长2.02.5毫米,除触角、腹管和尾片为暗褐色外,其它部位呈深红色。腹管表面呈网眼状,到末端逐渐变细,整体为圆筒形,尾片表面有齿状颗粒,并且长有11~15根毛,整体呈圆锥形;有翅胎生雌蚜身体呈暗红褐色,有一对翅,尾片、腹管形状和无翅型一样,尾片有912根毛,腹部斑纹比无翅型明显;而若蚜胎生时呈淡棕色,随着一次次脱皮,体色逐渐变深为深红棕色[5]。菊姬长管蚜通过刺吸寄主植株的叶片和茎秆的汁液为食[6]。春天菊花抽芽长叶时期,菊姬长管蚜以群体聚集在一起为害新芽、嫩叶,阻碍新叶展开,影响茎的伸长生长和发育;秋季植株开花时,菊姬长管蚜群集在花梗和花蕾上作乱,令植株不能正常开花。蚜虫肆虐时会导致菊花植株叶片发黄、萎缩及生长不良;而且其分泌的液体布满叶面,一方面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还容易导致植株患上煤污病;菊姬长管蚜还能通过刺吸汁液传播菊花病毒病,造成菊花开花变小颜色变淡,缺少生机,品质退化。菊姬长管蚜在1年内可以繁殖10多代(温室内可以终年繁殖)。繁殖时无翅胎生雌蚜在菊花芽旁和叶腋留种以保证越冬,第二年春天2月下旬开始活动,胎生小若虫;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6月上旬气温变高,不利于蚜虫的繁殖活动,虫口密度开始下降,直至8月下旬回升;第二次繁殖高峰在9月下旬和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时又趋于下降;1月上旬开始越冬。菊姬长管蚜的最适繁殖条件为平均气温20度,空气相对湿度65%70%,在此条件下,蚜虫大约10天完成一代繁殖[7]。
当遭遇害虫危害时,植物会变现出不同程度的防御能力,并且在长期的协调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能使植物降低虫害危害程度甚至是避免虫害。如果植物的防卫能力比较强,出现害虫拒食、逃亡等情况,从而使得植物避免蚜虫危害或受害程度较轻,植物就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抗虫性。抗虫性是控制虫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控制单一性害虫、持久性控制效果等特点[8]。传统的防治虫害的方法一般是喷洒化学药物,长期下来使害虫群体产生抗药性,并且污染环境。通过培育和选用植物抗虫性品种,使植物能依赖改变自身的营养体系等方法避免虫害,已经成为害虫治理领域的重要内容[9]。通过抗虫性品种进行害虫防治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就在于抗虫性品种对害虫的影响具有明确性,持久性和积累性的三大特点,可以使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到经济损失许可的水平以下,对于植物生产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抗虫性品种防治害虫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喷洒农药等手段,不会对人和动物以及环境造成污染,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抗虫品种防治害虫不用购买其他药剂和设施,成本较低,没有繁琐的处理要求,操作起来方便简单。目前,国内外已经公认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性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虫害的方法之一。将抗虫品种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栽培防治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10]。据研究表明,对于25种存在于10种粮食和纤维作物的害虫,其平均虫口数在连续栽培的抗性品种上比感虫品种上约少一半[11]。Waibel[12]在对菲律宾水稻种植区连续10年的虫害损失调查中发现,栽培抗性品种地区的虫害损失(14%)大约只有栽培感虫品种地区(26%)的一半。
培育优良抗虫性品种在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此之前,对抗性种质进行鉴定和筛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植物抗蚜虫性鉴定方法一般分为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两种。对于田间抗性评价体系,在田间蚜虫自然繁殖情况下,可以集中在蚜虫繁殖高峰期定期定点调查,涉及到的评价方法有三种:1、蚜量比值法。即选择蚜虫数量多的植株茎杆,10条为一个重复,以茎为单位统计全株的蚜量,并且不同蚜虫种类要分别记载,标准为蚜量最高的重复。蚜量比值计算公式为:
蚜量比值=某材料的蚜量/全部观测材料的平均蚜量
按照蚜量比值从低到高,讲抗蚜性分成5级,分别为高抗(00.25);抗虫(0.260.50);中抗(0.510.75);感虫(0.761.25);高感(1.25以上)[13]。2、模糊判断法。在蚜虫发生盛期统计蚜量,并且以当年蚜虫发生数量为依据制定抗性分级标准。通常分为06级,分别为0级:免疫,1级:高抗,2级:中抗,3级:低抗,4级:低感,5级:中感,6级:高感。该方法将各品种蚜虫发生盛期的每份材料鉴定出的频数最多的抗性级别即蚜虫级别众数,与所有供试品种(系)上平均蚜虫级别的比值,作为划定抗性等级的依据。在评价时先计算各材料的蚜虫级别,取众数,再在每个重复中分别选取最高的蚜虫级别作为该品种的抗性级别(I)的代表,然后计算所供试品种中平均蚜虫级别值(i)和蚜级比值(I / i),再划分抗性级别[14]。3、蚜情指数法。田间自然感蚜,分别在蚜虫处发期、始盛期和高峰期采取调查,每个试验小区随机统计20株的蚜量,分成5级,每两级间距相同,统计各级的所对应的频数ni,按下方公式计算出蚜情指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4
1.1 供试材料4
1.1.1 供试菊花材料4
1.1.2 虫源准备及蚜虫接种4
1.2 蚜虫抗性评价4
2 材料与方法4
3 讨论 8
致谢8
参考文献8
80个切花菊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引言
引言
菊花(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起源于我国,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产量居首。菊花品种繁多,花型丰富,花色多变,还可以入药食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咏菊赞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可见菊文化源远流长。切花菊具有许多优良的观赏性状,许多方面都有异于我国传统的观赏菊。优良的切花菊品种枝长株高,生长健旺,产花量高,花叶匀称,花形规整,保鲜期长,便于包装运输,繁殖栽培容易[1]。切花菊是花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鲜切花消费中是仅次于月季的第二大切花品种,且消费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随着切花菊生产规模的日益壮大和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切花菊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下降。其中,蚜虫危害尤为突出。蚜虫是危害切花菊的主要害虫之一[2],从苗期到花期经常发生,多危害嫩茎、叶片和顶芽等部位,并且以刺吸汁液的方式传播病害,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蜷缩畸形,甚至死亡,使切花菊产量及品质下降[3]。危害菊花的蚜虫主要包括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桃赤蚜( Myzus persicae Sulzer) 和菊姬长管蚜( Macrosiphoniella sanbourni Gillette) 3 种,菊姬长管蚜是最为常见以及危害最严重的[4]。顾金炎和张伟萍对菊姬长管蚜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提出可以将菊姬长管蚜分为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和若蚜三类。其中无翅胎生雌蚜身体长2.02.5毫米,除触角、腹管和尾片为暗褐色外,其它部位呈深红色。腹管表面呈网眼状,到末端逐渐变细,整体为圆筒形,尾片表面有齿状颗粒,并且长有11~15根毛,整体呈圆锥形;有翅胎生雌蚜身体呈暗红褐色,有一对翅,尾片、腹管形状和无翅型一样,尾片有912根毛,腹部斑纹比无翅型明显;而若蚜胎生时呈淡棕色,随着一次次脱皮,体色逐渐变深为深红棕色[5]。菊姬长管蚜通过刺吸寄主植株的叶片和茎秆的汁液为食[6]。春天菊花抽芽长叶时期,菊姬长管蚜以群体聚集在一起为害新芽、嫩叶,阻碍新叶展开,影响茎的伸长生长和发育;秋季植株开花时,菊姬长管蚜群集在花梗和花蕾上作乱,令植株不能正常开花。蚜虫肆虐时会导致菊花植株叶片发黄、萎缩及生长不良;而且其分泌的液体布满叶面,一方面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还容易导致植株患上煤污病;菊姬长管蚜还能通过刺吸汁液传播菊花病毒病,造成菊花开花变小颜色变淡,缺少生机,品质退化。菊姬长管蚜在1年内可以繁殖10多代(温室内可以终年繁殖)。繁殖时无翅胎生雌蚜在菊花芽旁和叶腋留种以保证越冬,第二年春天2月下旬开始活动,胎生小若虫;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6月上旬气温变高,不利于蚜虫的繁殖活动,虫口密度开始下降,直至8月下旬回升;第二次繁殖高峰在9月下旬和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时又趋于下降;1月上旬开始越冬。菊姬长管蚜的最适繁殖条件为平均气温20度,空气相对湿度65%70%,在此条件下,蚜虫大约10天完成一代繁殖[7]。
当遭遇害虫危害时,植物会变现出不同程度的防御能力,并且在长期的协调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能使植物降低虫害危害程度甚至是避免虫害。如果植物的防卫能力比较强,出现害虫拒食、逃亡等情况,从而使得植物避免蚜虫危害或受害程度较轻,植物就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抗虫性。抗虫性是控制虫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控制单一性害虫、持久性控制效果等特点[8]。传统的防治虫害的方法一般是喷洒化学药物,长期下来使害虫群体产生抗药性,并且污染环境。通过培育和选用植物抗虫性品种,使植物能依赖改变自身的营养体系等方法避免虫害,已经成为害虫治理领域的重要内容[9]。通过抗虫性品种进行害虫防治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就在于抗虫性品种对害虫的影响具有明确性,持久性和积累性的三大特点,可以使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到经济损失许可的水平以下,对于植物生产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抗虫性品种防治害虫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喷洒农药等手段,不会对人和动物以及环境造成污染,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抗虫品种防治害虫不用购买其他药剂和设施,成本较低,没有繁琐的处理要求,操作起来方便简单。目前,国内外已经公认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性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虫害的方法之一。将抗虫品种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栽培防治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10]。据研究表明,对于25种存在于10种粮食和纤维作物的害虫,其平均虫口数在连续栽培的抗性品种上比感虫品种上约少一半[11]。Waibel[12]在对菲律宾水稻种植区连续10年的虫害损失调查中发现,栽培抗性品种地区的虫害损失(14%)大约只有栽培感虫品种地区(26%)的一半。
培育优良抗虫性品种在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此之前,对抗性种质进行鉴定和筛选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植物抗蚜虫性鉴定方法一般分为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两种。对于田间抗性评价体系,在田间蚜虫自然繁殖情况下,可以集中在蚜虫繁殖高峰期定期定点调查,涉及到的评价方法有三种:1、蚜量比值法。即选择蚜虫数量多的植株茎杆,10条为一个重复,以茎为单位统计全株的蚜量,并且不同蚜虫种类要分别记载,标准为蚜量最高的重复。蚜量比值计算公式为:
蚜量比值=某材料的蚜量/全部观测材料的平均蚜量
按照蚜量比值从低到高,讲抗蚜性分成5级,分别为高抗(00.25);抗虫(0.260.50);中抗(0.510.75);感虫(0.761.25);高感(1.25以上)[13]。2、模糊判断法。在蚜虫发生盛期统计蚜量,并且以当年蚜虫发生数量为依据制定抗性分级标准。通常分为06级,分别为0级:免疫,1级:高抗,2级:中抗,3级:低抗,4级:低感,5级:中感,6级:高感。该方法将各品种蚜虫发生盛期的每份材料鉴定出的频数最多的抗性级别即蚜虫级别众数,与所有供试品种(系)上平均蚜虫级别的比值,作为划定抗性等级的依据。在评价时先计算各材料的蚜虫级别,取众数,再在每个重复中分别选取最高的蚜虫级别作为该品种的抗性级别(I)的代表,然后计算所供试品种中平均蚜虫级别值(i)和蚜级比值(I / i),再划分抗性级别[14]。3、蚜情指数法。田间自然感蚜,分别在蚜虫处发期、始盛期和高峰期采取调查,每个试验小区随机统计20株的蚜量,分成5级,每两级间距相同,统计各级的所对应的频数ni,按下方公式计算出蚜情指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