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质育辣椒幼苗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目 录
1 引言(或绪论)1
2 材料与方法2
2.1 试验材料2
2.2 试验设计2
2.3试验指标及方法2
2.4统计分析2
3 结果与分析2
3.1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
3.2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13
3.3不同处理对土壤PH和EC值的影响15
4讨论15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1 引言
辣椒属于一年生的草本茄科植物,原产于南美以及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地区和西印度群岛,后来被引入欧洲,再传入亚洲和非洲等地区。我国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种植辣椒历史,在明代时就有种植,同时辣椒也是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人们的不可取代的辛香食料,因而栽培范围更加广泛。培育辣椒幼苗是使辣椒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优质的育苗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节省辣椒的用种量,处理季节衔接和茬口安排的问题,易于管理,从而节约了劳动力。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辣椒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为了满足辣椒大面积种植的需要,穴盘育苗方式在辣椒生产中被广泛的运用,穴盘育苗具有秧苗质量好、移栽缓苗快速和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然而培育壮苗的关键是基质,开发优质的育苗基质成为辣椒等蔬菜育苗发展技术的关键[1] 。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理生化反应,其活性高低是评估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2]。脲酶能分解有机物,促其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3]。蔗糖酶活性能够表现土壤呼吸强度,酶促作用产物--葡萄糖是植物、微生物的营养源;蛋白酶能够反映土壤有机氮的转化状况,酶促作用产物--氨是植物氮素营养源之一;脱氢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活性与过氧化氢酶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速度有紧密的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关系及总体活性大小对评价土壤肥力等级具有重要作用[4,5]。土壤养分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同时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而土壤有机质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PH和EC值也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有效性。土壤pH和电导率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土壤环境以及作物的生长[6- 8]。研究表明,土壤EC 是影响土壤pH变化的重要因素[9]。EC与土壤全盐含量相关性显著,经常用来作为设施栽培中基质养分含量的主要控制指标[10]。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凹土、菌剂及凹土复配剂和育苗基质进行不同比例配比,进行辣椒的穴盘育苗,探讨不同处理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有机质、养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添加物对基质育苗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从而筛选出辣椒最佳育苗基质配方,为缓解辣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为辣椒种植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金泰红超十一号辣椒种子为材料,凹土、凹土复配剂由实验室提供(由58%凹土、35%煤渣、5%活性炭、1%熟石灰、1%腐殖质复配而成)、育苗基质购自淮安市农科院、启明微生物菌剂(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复配而成)。
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凹土、凹土复配剂和微生物菌剂三种处理方式,每个处理设置三次重复,包括以下处理:凹土与基质的比例:1:15,凹土与基质的比例:1:20,凹土与基质的比例:1:25;凹土复配剂与基质的比例:1:10,凹土复配剂与基质的比例:1:15,凹土复配剂与基质的比例:1:20;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的比例:1g/kg、5g/kg和10g/kg;分别以纯基质为CK,用CK表示。
本试验在学校实验楼的玻璃温室中进行,采用穴盘进行播种育苗,测定辣椒6-7叶期幼苗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
2.3试验方法
土壤过氧化氢酶用高锰酸钾滴定法[11];过氧化物酶使用比色法[11];脲酶活性用 ph6.7 柠檬酸缓冲液比色法测定[11];土壤脱氢酶活性则用TTC还原法[12];土壤蔗糖酶应用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13];土壤蛋白酶活性茚三酮比色法测定[13]。
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14];土壤全氮采用开氏法[14];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14];土壤全磷用钼蓝比色法[14];速效磷用Olsen法[14];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用火焰光度计测定[14];pH值用酸度计量法测定 [15] ;EC值用电导法测定[16]。
2.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1 基质中添加凹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不同处理间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明显,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与CK相比,基质中添加凹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脱氢酶的活性,其中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时土壤脱氢酶活性最高,是CK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36倍,且分别是其他两个处理的1.09和1.15倍,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20和1:25的处理能够提高土壤脱氢酶的活性,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
图1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图2可以看出,处理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基质中适量添加凹土能够显著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1:15处理的活性最高,是CK的1.4倍,1:20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也较CK有显著增强,但1:25处理与CK无差异。
图2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图3显示,凹土也能增强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促进方面,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的处理效果相比其余两组的促进作用略胜一筹,1:20处理的脱氢酶活性也较CK有显著增强,但1:25处理与CK无明显差异。
图3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添加凹土后的辣椒幼苗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蛋白酶的活性都高于CK,仍然是添加的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时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影响最为明显,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20的处理和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25的处理对这种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不如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的处理效果好,1:25的处理相比CK无明显差异。
图4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影响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添加凹土的处理的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时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是CK的1.32倍,1:20和1:25的处理的分别是CK的1.11倍和1.08倍。
3.1.2 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图7 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7可以发现,添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当微生物菌剂与基质比例为1g/kg和5g/kg,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这两种土壤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其中比例为5g/kg的处理组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相比CK提高了31.82%,而当微生物菌剂与基质比例为10g/kg时相比纯基质CK表现出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略微的抑制作用,相比CK降低了4.55%。
1 引言(或绪论)1
2 材料与方法2
2.1 试验材料2
2.2 试验设计2
2.3试验指标及方法2
2.4统计分析2
3 结果与分析2
3.1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
3.2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13
3.3不同处理对土壤PH和EC值的影响15
4讨论15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1 引言
辣椒属于一年生的草本茄科植物,原产于南美以及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地区和西印度群岛,后来被引入欧洲,再传入亚洲和非洲等地区。我国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种植辣椒历史,在明代时就有种植,同时辣椒也是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人们的不可取代的辛香食料,因而栽培范围更加广泛。培育辣椒幼苗是使辣椒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优质的育苗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节省辣椒的用种量,处理季节衔接和茬口安排的问题,易于管理,从而节约了劳动力。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辣椒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长,为了满足辣椒大面积种植的需要,穴盘育苗方式在辣椒生产中被广泛的运用,穴盘育苗具有秧苗质量好、移栽缓苗快速和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然而培育壮苗的关键是基质,开发优质的育苗基质成为辣椒等蔬菜育苗发展技术的关键[1] 。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催化土壤中的一切生理生化反应,其活性高低是评估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2]。脲酶能分解有机物,促其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3]。蔗糖酶活性能够表现土壤呼吸强度,酶促作用产物--葡萄糖是植物、微生物的营养源;蛋白酶能够反映土壤有机氮的转化状况,酶促作用产物--氨是植物氮素营养源之一;脱氢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活性与过氧化氢酶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速度有紧密的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关系及总体活性大小对评价土壤肥力等级具有重要作用[4,5]。土壤养分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同时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而土壤有机质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PH和EC值也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有效性。土壤pH和电导率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土壤环境以及作物的生长[6- 8]。研究表明,土壤EC 是影响土壤pH变化的重要因素[9]。EC与土壤全盐含量相关性显著,经常用来作为设施栽培中基质养分含量的主要控制指标[10]。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凹土、菌剂及凹土复配剂和育苗基质进行不同比例配比,进行辣椒的穴盘育苗,探讨不同处理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有机质、养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添加物对基质育苗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从而筛选出辣椒最佳育苗基质配方,为缓解辣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为辣椒种植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金泰红超十一号辣椒种子为材料,凹土、凹土复配剂由实验室提供(由58%凹土、35%煤渣、5%活性炭、1%熟石灰、1%腐殖质复配而成)、育苗基质购自淮安市农科院、启明微生物菌剂(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侧孢短芽孢杆菌复配而成)。
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凹土、凹土复配剂和微生物菌剂三种处理方式,每个处理设置三次重复,包括以下处理:凹土与基质的比例:1:15,凹土与基质的比例:1:20,凹土与基质的比例:1:25;凹土复配剂与基质的比例:1:10,凹土复配剂与基质的比例:1:15,凹土复配剂与基质的比例:1:20;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的比例:1g/kg、5g/kg和10g/kg;分别以纯基质为CK,用CK表示。
本试验在学校实验楼的玻璃温室中进行,采用穴盘进行播种育苗,测定辣椒6-7叶期幼苗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
2.3试验方法
土壤过氧化氢酶用高锰酸钾滴定法[11];过氧化物酶使用比色法[11];脲酶活性用 ph6.7 柠檬酸缓冲液比色法测定[11];土壤脱氢酶活性则用TTC还原法[12];土壤蔗糖酶应用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13];土壤蛋白酶活性茚三酮比色法测定[13]。
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14];土壤全氮采用开氏法[14];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14];土壤全磷用钼蓝比色法[14];速效磷用Olsen法[14];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用火焰光度计测定[14];pH值用酸度计量法测定 [15] ;EC值用电导法测定[16]。
2.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1.1 基质中添加凹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不同处理间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明显,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与CK相比,基质中添加凹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脱氢酶的活性,其中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时土壤脱氢酶活性最高,是CK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36倍,且分别是其他两个处理的1.09和1.15倍,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20和1:25的处理能够提高土壤脱氢酶的活性,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
图1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图2可以看出,处理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基质中适量添加凹土能够显著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1:15处理的活性最高,是CK的1.4倍,1:20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也较CK有显著增强,但1:25处理与CK无差异。
图2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图3显示,凹土也能增强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促进方面,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的处理效果相比其余两组的促进作用略胜一筹,1:20处理的脱氢酶活性也较CK有显著增强,但1:25处理与CK无明显差异。
图3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添加凹土后的辣椒幼苗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蛋白酶的活性都高于CK,仍然是添加的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时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影响最为明显,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20的处理和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25的处理对这种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不如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的处理效果好,1:25的处理相比CK无明显差异。
图4 添加凹土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影响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添加凹土的处理的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凹土与基质比例为1:15时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是CK的1.32倍,1:20和1:25的处理的分别是CK的1.11倍和1.08倍。
3.1.2 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图7 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7可以发现,添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幼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当微生物菌剂与基质比例为1g/kg和5g/kg,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这两种土壤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其中比例为5g/kg的处理组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相比CK提高了31.82%,而当微生物菌剂与基质比例为10g/kg时相比纯基质CK表现出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略微的抑制作用,相比CK降低了4.5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