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艺表演的文化表达以潮汕工夫茶为例(附件)【字数:13738】

摘 要在我国,除了基本的农作物生产,还有一项种植极广的便是茶叶,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有着纯熟的种植技术、精湛的加工工艺,与此同时还伴随着泡茶、饮茶的文化形成。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茶的同时,有音乐、有书画、有插花、有香道等等,可以说茶是文化传播表达的一种载体。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国有饮茶文化开始,茶艺的雏形便形成,之后结合各种形式,发展成为今天所见的茶艺表演。本文以极具历史文化背景的潮汕工夫茶为例,分析它的形成、发展,总结归纳潮汕工夫茶的独特性,结合自身感受及一些具体的茶艺表演案例,进行分析,以此验证、归纳茶艺表演创新的方案。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思路 1
1.4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传统茶艺表演的一般程式 3
2.1茶艺与茶艺表演 3
2.2茶艺表演一般流程 4
2.3茶艺表演的美感追求 5
第三章 潮汕工夫茶艺及其文化挖掘 7
3.1潮汕工夫茶的相关概念 7
3.2潮汕工夫茶的形成和发展 7
3.3 潮汕工夫茶艺的习俗 8
3.4 潮汕工夫茶的独特性 8
3.5 潮汕工夫茶的文化精神和形成背景 9
第四章 潮汕工夫茶艺文化表达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11
4.1潮汕工夫茶文化现代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1
4.2创新思路与对策 12
第五章 总结 13
5.1传统茶艺表演的文化主题缺失 13
5.3传统茶艺表演的文化表达创新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A 18
附录B 19
附录C 20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大国,因极为符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种植条件以及流传千年的饮茶习惯而形成独特的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其经济的繁荣,茶不仅仅是皇家贡品之一,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饮茶的风尚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影响传至日本,现今日本仍有极为讲究礼仪与审美的茶道,其实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强调品茗艺术。“茶艺”一词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的艺术内涵,在后期的推广与普及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延伸出茶艺表演的形式,通过主观表演传递茶文化和人文精神。
文化是人们行为方式的表达,而表达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1]。茶艺表演作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表演性技艺,这样一种不断变化的文化符号,既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通过茶艺师的表演,展现富有与时代相关的主题文化。
茶艺表演若单纯的讲究泡茶时的动作规范,茶汤滋味的得当,或是茶席布置,环境的配合,则过于将表演浮于表面。若能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特定的文化背景,赋予茶席以故事、情节,更能给予一场茶艺表演以生命。纵览国内的茶艺表演,总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有关茶艺表演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茶艺表演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以茶的泡饮过程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形式[2];是一种通过主观表演传递茶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独具特色的表演性技艺[3]。
本文以潮汕工夫茶为例,在剖析潮汕工夫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文化创意的基本理念,从主题文化创新的视角,将适应时代发展的不同文化主题融入传统的茶艺表演基本程式。并进一步归纳出传统茶艺表演的一般路径,以期对茶艺表演和展示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2研究意义
目前大众消费者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并非全面,普及的情况并非广泛,甚至存在对茶文化、茶艺表演等有着高层消费、过于仪式化的误解,不过文化的特权意识在近年来茶企的文化宣传推广等方式的努力下,正在逐渐被打破,大众对于文化的追求与消费,逐渐形成规模,广泛的文化分享需求产生,这种需求决定了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选择和文化体验的互动。一方面是大众对这类茶文化产品有了较大需求,但市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目前的茶文化产品备受冷落,直接导致茶文化产品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1.3研究思路
面对这种失衡,本文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潮汕工夫茶为例,挖掘传统茶艺表演的文化精神,结合目前茶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依据当代文化创意理论,研究传统茶艺表演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同时结合自身感受及具体的茶艺表演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对传统茶艺表演在现代市场背景下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茶文化产品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1.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对研究的对象形成一般印象,有助于了解实物的全貌,全面、正确的了解掌握的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茶艺表演的历史和现状,以潮汕工夫茶为例探究其文化表达。
(2)描述性研究法:
对于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基于叙述并解释出来。定向的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对实际问题加以说明,也是对某些现状提出看法。
(3)案例研究法:
结合本人茶艺表演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对一定程式的主题文化茶艺表演进行具体分析,以此验证或归纳茶艺创新的方案。
第二章 传统茶艺表演的一般程式
2.1茶艺与茶艺表演
2.1.1 茶艺的来源与定义
为了区别日本的茶道,出现了茶艺一词,茶艺的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被台湾的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
溯源而论,早在《封氏闻见记》就有记载,自楚人陆鸿渐之始而论茶,并造茶具二十四事,而在后来的唐朝时期又有常伯雄者,陆鸿渐的论茶加以润色修订,创建了原始的茶艺表演形式。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时,其中五、六章节——茶之煮与茶之饮,就基本展现了一套完整的茶道艺术。虽然没有给以确切的定义,只是谈及了泡茶的技艺,但他的撰写为后来茶文化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饮茶的冲泡技艺上升到一个美学的高度,形成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技艺。这套技艺中包括了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等系列技艺和程式。
尽管茶艺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是可以看到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达。从古籍中的“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是一步之遥,但间接反映了从茶文化研究学者到大众对茶艺的认识与接受。
“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认为茶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的原理、原则,已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悦,在为《中国茶叶大辞典》撰写词条时,这样表达:“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随着时代的迁移,不同学者对于茶艺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艺也以“茶”为中心,向外延展成为“茶艺文化”系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4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