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下的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社区参与下的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20200505124211]
摘要: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民族社区旅游中存在的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矛盾,研究形成这些矛盾冲突即阻碍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探索当地开发与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延续西双版纳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提升西双版纳形象,改变其旅游衰退的局面,促进西双版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旅游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民族旅游;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2
引言2
一、社区参与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2
(一)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2
(二)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
(三)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3
二、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
(一)社区参与中各主体间存在的关系及矛盾4
(二)傣族园各社区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5
三、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5
(一)政府明确自我定位6
(二)凸显公平性原则,改变分配模式6
(三)社区深度参与,探索特色参与模式6
四、结论6
致谢7
参考文献7
社区参与下的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引言
人类社会永远在不断发展,思想随之日益进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提出,随即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积极响应。旅游可持续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范畴,已逐渐成为旅游界关注的焦点,是当今世界所认同和关心的旅游业的理想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业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资源满足了人们对异文化的渴望与追求,民族文化价值也在旅游活动中得到重新认识。旅游开发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当地社区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若不注意解决这些负面影响,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当地民族社区发展和旅游业本身都是不持续的,这种不持续将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影响到民族文化本身的传承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以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及独特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纷至沓来,是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最为典型的代表。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众多矛盾与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自然生态的保护及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从社区参与角度探寻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一、社区参与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颁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 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提出了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进一步确立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意义和影响。[1] 可持续旅游的目的
在于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 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质量, 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其中也强调了社区利益。[2]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都会经历一个由上升增长,到成熟再到下降的生命周期。当旅游给当地社区的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旅游所依赖的资源变得枯竭,并失去其再生性时,该目的地就会失去吸引力,此时,来访的旅游者会越来越少,最后甚至不再有旅游者到来。[3]大部分的旅游活动是以社区为依托而展开的。但社区不仅是旅游参与主体,旅游企业、政府等的介入是必要和必然的。参与主体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阻碍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必然性。
(二)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就是指在旅游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4]其核心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以旅游与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发展和空间布局,尤其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证,基本特征是“旅游与社区的结合”。[5]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社会利益关系等问题,这几个方面相互交叉渗透、密不可分。因此某种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一方面原因所致,大多数情况下是综合各方面因素的结果,这就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所以影响民族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利益分配不均;居民参与层次低、参与面窄;社区传统文化破坏等。
在旅游业中,开发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旅游者追求的是以合适的价格获得理想的旅游体验;社区考虑的是合理的利益分配、大量的参与机会;政府则以提供就业、经济增长为出发点。由于不同的利益追求,旅游目的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开发商与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和政府间存在各种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当这些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必会导致各种冲突的发生,成为阻碍该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景区内的旅游开发使得社区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区结构已成为必然,旅游已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居民作为目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因而,只有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放入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使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实现解决矛盾、消除贫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
(三)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
傣族园,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距州府景洪市28公里。北依龙得湖,南抵澜沧江,西连勐罕镇,占地面积336 公顷。主景区由隶属于勐罕镇曼听行政村的5个不同傣族自然村落组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主体,是西双版纳最为典型的特色傣族旅游景区。集中展示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习俗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国家4A级景区。历史上,这里就是傣族统治者宣慰使召片领的宫廷花园寨,是接待土司、头人及外来使者、贵宾的重要政治服务场所。改革开放后,曼听五寨凭借其旖旎的亚热带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千年古村落群、典型的干栏式竹楼、浓郁的傣家饮食习俗、神奇的佛教文化而被外界誉为“孔雀羽翎”。[6]
1998年,云南省政府引进广东东莞信益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傣族园。通过一年多的建设,于1999年10月正式建落成开业,景区的日常运营及管理维护工作由西双版纳傣族园管理有限公司进行。2002年9月,傣族园景区根据实际,首创“公司+农户”的开发经营模式,村民提供村寨资源,公司以资金形式投入对景区进行开发,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接待环境。这一经营模式于2008年2月走上世界旅游组织国际论坛大会。[7]
目前社区村民主要通过经营傣家竹楼、餐饮、烧烤、水果摊以及在旅游公司从事保安、清洁工、舞蹈演员等较低层次方式来参与到社区旅游中。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旅游开发给该社区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村民从中获利,但大多数村寨居民由于相对地位较为薄弱、文化程度不高、参与能力较弱,未能够参与到景区实际的管理和决策当中,参与旅游只限于低层次的非技术性体力劳动,所获收益甚少。由于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点,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已非罕事。从2002到2011年间,村民因对门票分红不满问题围堵入园路口阻止游客入园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给傣族园公司带来不小的打击。为进一步探索公司与村民长期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和谐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民族文化和景区生态环境,傣族园公司于2011年6月与园内村民协商一致达成新的利益分配模式,社区村民由此争取到每年分门票15%的利益,村民同时配合公司维护村寨范围内的道路、花木、绿化设施,公司优先保障被征地村民的就业要求,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村民就业率增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尚有四分之一农户几乎没有获得直接旅游经济收益,他们同样要承受景区管理的某些约束、责任与代价,这便使其离心倾向有所加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5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