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设中民国建筑的保护性开发

南京民国建筑是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城市建设规划的优秀文化的沉淀,但发展至今存在着诸多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有待完善。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并没有十分贴合现今城市建设的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突和对立。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应该保护历史建筑的整体协调性,使新老建筑协调统一。当民国建筑的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要求时,应该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阻止建筑老化,但必须尊重历史的“印记”以保护为基础适当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可以通过制订专门法规和专项保护基金、加强研究人才的培养、增加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宣传等方式,促进民国建筑的保护性利用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与城市建设步调统一。
目录
摘要 1
引言
南京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及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同时,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留存了大量的民国建筑,并已形成“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的特殊地位。
随着南京老城区内,对民国建筑的改造不断深化,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是改造。事实上在城市中,这些价值对于城市文化环境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而现在对待这些建筑所采取的方式,势必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民国建筑与保护性开发的定义
(一)民国建筑的界定
1.民国建筑的定义
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在南京兴建的各类建筑的总称。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类型齐全,建筑风格、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记载着民国的历史。
2.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中国建筑融入了西方特色,更加包容扩大,形式简约,造型典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整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新民族主义建筑,而这三种建筑形式也同时出现在租界建筑中。?
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中,“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三段式)等被广泛运用。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存在于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例如汉口租界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其形式为古希腊建筑风格,正面立一列巨型石柱形成柱廊,柱头为爱奥尼式。墙面和檐部有花篮吊穗、火焰球等装饰浮雕。建筑古朴典雅,雄浑高大,通体采用石材装饰,凸显其浑厚庄严的建筑体量感。
新古典主义建筑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鉴古典主义的整体形制或具象形态,以抽象或更简洁的形式表现,保留建筑的传统形式美感。例如位于汉口中山大道708号的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原汉口南洋大楼。南洋大楼坚固宏伟,富丽典雅,屋顶有回廊、凉亭、拱门、钟楼的造型,富有欧式建筑风貌。但在建筑立面上,简化了繁复的装饰线条,将建筑简化为纵向与横向的简洁立面分割与开窗形式,但仍保留古典三段式的形制。建筑轮廓线简洁有力,腰部及檐口部位保留有几何图案装饰,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1]?
新民族主义建筑在整体风格上继承了西方建筑的部分形制:如拱门,回廊,舷窗等,加入了部分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元素,如坡屋顶、抬梁、飞檐等。建筑形式上更加简化,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已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细部,立面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理性思想。例如在武汉一元路新民族主义居住建筑中,虽然立面设有向外突出的阳台,并有竖线条装饰,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但建筑型体已明显简洁,装饰已明显减少,表现出向纯净的现代建筑过渡的设计特征。?
3.民国时期建筑装饰特点
民国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在建材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晚清开始,西方工业国家用于建筑的材料(如砖块,水泥,石材和玻璃等)随着殖民者传入我国,打破了木材在建筑中建造和构造的主导作用,红砖、石材、水泥和钢筋混凝土被大规模的运用,现在保存于世的民国建筑中,砖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石材立面是主要的建筑形式。在租界中,石材被大面积运用。石材的质感与厚重,突显了银行,会馆等商业建筑建筑的庄重与肃穆。而灵巧的红砖则大量运用于政府建筑和民用建筑中。坐落于汉口车站路的法属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现武汉越剧团),就是其典型代表。该建筑使用了欧洲传统清水红砖作为主要建造材料,工艺精良,建材品质一流,使其历经沧桑,仍不减昔日风采。[2]
在建材改变的基础上,装饰设计也形成了新方向。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装饰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和跳跃式的,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多数风格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在建筑形式上,民国建筑在汲取西方古典主义的风格上,保留西方古典形式的装饰,结合近代工业设计思潮,具有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在造型上多运用了概括的手法加以处理,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线形式,注重对称的构图、重复的序列、几何图案装饰效果,建筑中常用阶梯形的体量组合、横竖线条的构成立面。在追求形式相同的基础上,结合现在工业的发展需求,表现为易建造,少现雕琢,装饰点睛,多重线条与形式感。[3]?
(二)保护性开发的概念
保护性开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为达到更好保护的目的,针对某一地区所具有的特殊自然、社会文化等景观,通过政府、专家及社区等多方参与,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做出的合理开发。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累进。随着时间推进,保护性开发不断升级,被开发对象的状态趋于优化。沿时间轴,保护性开发可分为两个时段,即运行、优势储备期和保护性开发期。随着保护性开发次数不断增加,被开发对象的自身系统逐渐优化,运行、优势储备期加长,而保护性开发的时间却逐次缩短。?
保护性开发是为达到保护性开发的目标而采取的开发形式。基于不同的阶段,采取的形式也有所差异,且不同模式沿时间轴表现出从共性向个性的过渡。随着对被开发对象认识和理解的加深,保护性开发模式从大众化走向特殊化,更能体现保护性开发对象的特色。同时被开发对象的状态也从未开发状态逐级优化,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理想状态。[4]
二、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
1.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性开发的意义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集地。在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那些经过历朝历代沉淀而幸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该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不仅是城市所在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都城内各类建筑星罗棋布。这些保存至今的民国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更是是城市的文化精髓,是历史遗留的重大财富。据房产部门最新统计,目前全市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占地面积有900多万平方米。另据笔者近年来的实地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记载,南京现存民国建筑有100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有200多处,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5]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对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及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所以,保护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0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