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治理产能过剩。本文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以我国制造业A股全部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首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上市公司2014-2016年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算,然后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大要素,企业创新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大研发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而化解产能过剩。最后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治理产能过剩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2
(一)供给侧改革研究现状述评2
1.供给侧改革定义的研究2
2.供给侧改革原因的研究2
3.供给侧改革方式的研究2
(二)产能过剩研究现状述评 2
1.产能过剩定义的研究2
2.产能过剩原因的研究3
(三)企业创新研究现状述评 3
(四)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研究现状述评 4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四、研究设计 5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5
(二)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5
(三)被解释变量:产能利用率的测算5
(四)解释变量:企业R&D投入强度6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6
(一)描述性统计6
(二)相关性分析7
(三)回归结果分析7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
致谢9
参考文献9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
——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GDP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的发展更是水涨船高,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最具比较优势的领域,“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但过于快速扩张导致的“底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稳”使得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连光伏、多晶珪等高新技术行业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程度较轻的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且适度的产能过剩也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但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并且较为特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能过剩发生频率较高,存续时间也较长。为了治理产能过剩,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深化供给侧改革,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増长的新要求。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创新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大要素,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众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其可能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从企业内部入手,研究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对其产能过剩情况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符合现阶段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的时代背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一)供给侧改革研究现状述评
由于是新近的提出的概念,目前有关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还鲜有涉及,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三个方面。
1.供给侧改革定义的研究
李凯杰(2016)、周密等(2017)谈到主流的观点倾向于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解释[1]。其中一类如黄奕平(2016)强调供给侧改革与以往刺激需求的政策的差异:传统的需求侧注重宏观层面上的财政、货币政策,而供给侧改革则是通过供给端从微观角度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另外一类观点如胡鞍钢等(2016)、李义平(2017)则从时间长短的角度进行解读,强调相比于传统需求侧的管理,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政策[2]。
2.供给侧改革原因的研究
贾康等(2016、2018)、龚刚(2016)、李义平(2017)、周密等(2017)都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需求侧通过刺激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发放信贷资金调整经济杠杆从而调节经济的日常波动的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的供给决定型经济[3][4]。并且提高的经济杠杆往往需要承受经济危机来去掉。在经济危机之后,国家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出经济危机的低潮(姚余栋,2015)。而供给侧改革通过促进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力,能够十分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由之路。
3.供给侧改革方式的研究
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对于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一问题的讨论也愈加深入细致。吴敬琏(2016)认为应该从提高要素生产率、要素流动重组以及优化配置入手,龚刚(2016)、李兰(2016)则表示大力激励自主研发和创新才是供给侧改革中最重要的部分。林毅夫(2016)则建议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应着重增加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5]。张银平(2016)认为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减少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研究现状述评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以及治理产能过剩的方法。其中学者们对于产生产能过剩原因方面的研究相对最多。
1.产能过剩定义的研究
产能过剩的定义可以从宏观、微观不同层面来解读。美国学者Kamien和Schwartz(1972),Kirkley等(2002)将微观层面上的产能过剩定义为垄断或者过度竞争企业平均成本最小时,最优产出大于实际产出的情形[6]。杨振兵等(2015)认为宏观层面上的产能过剩是指经济活动的正常实际生产能力超过社会总需求[7]。
学者们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对于产能过剩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实际的生产能力超过社会总需求一定比例。对于企业来说即预付要素形成的生产能力超出实际需求,从而导致生产要素利用不足的现象(刘航等,2017)[8]。韩国高等(2011)提出将产能利用率低于79%作为制造业各行业产能过剩的判断标准[9]。
2.产能过剩原因的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2
(一)供给侧改革研究现状述评2
1.供给侧改革定义的研究2
2.供给侧改革原因的研究2
3.供给侧改革方式的研究2
(二)产能过剩研究现状述评 2
1.产能过剩定义的研究2
2.产能过剩原因的研究3
(三)企业创新研究现状述评 3
(四)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研究现状述评 4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四、研究设计 5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5
(二)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5
(三)被解释变量:产能利用率的测算5
(四)解释变量:企业R&D投入强度6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6
(一)描述性统计6
(二)相关性分析7
(三)回归结果分析7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
致谢9
参考文献9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
——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GDP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的发展更是水涨船高,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最具比较优势的领域,“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但过于快速扩张导致的“底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稳”使得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连光伏、多晶珪等高新技术行业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程度较轻的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且适度的产能过剩也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但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并且较为特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能过剩发生频率较高,存续时间也较长。为了治理产能过剩,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深化供给侧改革,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増长的新要求。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创新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大要素,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众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其可能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从企业内部入手,研究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对其产能过剩情况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符合现阶段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的时代背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一)供给侧改革研究现状述评
由于是新近的提出的概念,目前有关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还鲜有涉及,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三个方面。
1.供给侧改革定义的研究
李凯杰(2016)、周密等(2017)谈到主流的观点倾向于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解释[1]。其中一类如黄奕平(2016)强调供给侧改革与以往刺激需求的政策的差异:传统的需求侧注重宏观层面上的财政、货币政策,而供给侧改革则是通过供给端从微观角度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另外一类观点如胡鞍钢等(2016)、李义平(2017)则从时间长短的角度进行解读,强调相比于传统需求侧的管理,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政策[2]。
2.供给侧改革原因的研究
贾康等(2016、2018)、龚刚(2016)、李义平(2017)、周密等(2017)都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需求侧通过刺激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发放信贷资金调整经济杠杆从而调节经济的日常波动的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的供给决定型经济[3][4]。并且提高的经济杠杆往往需要承受经济危机来去掉。在经济危机之后,国家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出经济危机的低潮(姚余栋,2015)。而供给侧改革通过促进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力,能够十分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由之路。
3.供给侧改革方式的研究
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对于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一问题的讨论也愈加深入细致。吴敬琏(2016)认为应该从提高要素生产率、要素流动重组以及优化配置入手,龚刚(2016)、李兰(2016)则表示大力激励自主研发和创新才是供给侧改革中最重要的部分。林毅夫(2016)则建议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应着重增加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5]。张银平(2016)认为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减少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研究现状述评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以及治理产能过剩的方法。其中学者们对于产生产能过剩原因方面的研究相对最多。
1.产能过剩定义的研究
产能过剩的定义可以从宏观、微观不同层面来解读。美国学者Kamien和Schwartz(1972),Kirkley等(2002)将微观层面上的产能过剩定义为垄断或者过度竞争企业平均成本最小时,最优产出大于实际产出的情形[6]。杨振兵等(2015)认为宏观层面上的产能过剩是指经济活动的正常实际生产能力超过社会总需求[7]。
学者们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对于产能过剩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实际的生产能力超过社会总需求一定比例。对于企业来说即预付要素形成的生产能力超出实际需求,从而导致生产要素利用不足的现象(刘航等,2017)[8]。韩国高等(2011)提出将产能利用率低于79%作为制造业各行业产能过剩的判断标准[9]。
2.产能过剩原因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