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化背景下西部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研究以青海为例

摘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对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工作的高效全面开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概念入手,着眼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问题,建立了包括粮食安全、城市体系合理性、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5大方面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对其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为解决青海省因城市化而引起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建议。关键字: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青海省Study on Social?Impact?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Use Based on Urbanization in?Western China——Taking?Qinghai?province?as?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Land?resources?management Qiu Yujie Tutor Lan JingAbstract:Study on social impacts of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du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Midwest is meaningful bot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utility.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impacts of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use and focuses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en it builds a system which includes food security, rationality of urban system, rationality of urban land utility scale, rat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ionality of internal urban land utility and the land ecosystem.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land resource utility in Qinghai Province,this paper ha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social impacts of the sustainable land resources utility, then put forward pieces of constructive advice to solve the land utility problems which generate from the urbaniz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一、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概念界定当前,世界范围内还未对社会影响评价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称谓。如:在美国,一般称为“社会影响评价”,其独立于环境影响评价;而英、法两国则采用“社会分析”概念;社会影响评价以“社会评价”这一形式则多出现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会议中;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对社会影响评价主要有“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两种称谓,部分学者也进而提出了“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虽然各国、各组织对社会影响评价的称谓各有不同,具体到社会影响评价涵盖内容也存在出入,但还是存在着共性:进行社会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不但要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本文从广义上规定了社会影响评价的概念,将其等同于社会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影响评价的定义、内容也并未成共识。Frank Vanclay(2006)列出了17项社会影响评价所需评定的内容,在细化了评价内容的同时又指出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的建设进行决策、监督和管理所产生的社会后果[1,2]。Taylor(1990)等认为人口变动、生活方式,甚至是态度、信仰和价值取向、组织机构等都应当包括在社会影响评价中[3]。王朝刚等人在比较分析了各项评价内容后得出了社会评价的3个重点内容:即项目利益相关者评价、项目地区人口生产活动与社会组织评价以及项目文化可接受性和预期收益者需求的一致性评价[4]。社会影响评价应关注人类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具体为:在强有力的机制下整合地方的知识、文化和价值观;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影响,或通过补偿损失,增加社会福利,避免居民和社会产生冲突;决策者在参考社会影响评价的前提下选择实施规划或项目的程序,以确保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利益最大化[5]。根据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是指以人类学、社会学、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分析、预测和评价开展土地持续利用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同时,根据具体结果提出消除负面社会影响的积极措施,进而达到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科学评价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根据介入时机的不同,社会影响评价可以大致分为预测性、监控性、回顾性社会影响评价。以上三种社会影响评价方式应分别运用于在土地持续利用实施前期、实施中期以及实施后期。二、目前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一)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①一些城市之间结构趋同、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程晓宏(2005)文章中提到:据有关资料,全国曾有75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仅珠江三角洲就有5个。这5个城市相距200km以内,都靠近香港,都拥有各自的大型机场。由于国际航班将只在它们中间的一个机场降落,大部分国内航班也只希望在这一个机场与国际航班相接,其结果必有4个机场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和财力的巨大浪费。②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目前的城市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城市蚕食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良田。这使得我国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加激化。中小型城市中现存土地利用问题:(1)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的失控。张静等(2011)在相关文章中写到城乡交接带是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接壤的区域。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不清,乡村土地登记覆盖而小,地籍动态性弱,导致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失控。另外,中小城市土地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住宅建房随意占地的现象严重。(2)管理不善影响发展速度。中小城市土地市场不够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土地征用和出让的一级市场管理不善。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多、周期长,影响建设速度。(3)土地政策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土地规划政策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工作不到位;新的土地供应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城镇供地数量有限与城镇居民建房用地需求猛增的矛盾,用地主体多元化与供地方式单一化的矛盾等逐渐表现出来。(二)西部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西部地区的利用问题主要有:①农业粗放经营。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持续生产效率低下,开发利用时缺乏科学依据,盲目扩大垦殖面积,沙化严重。②多度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生态平衡。阿拉善地区内从东至西长达800千米的梭梭林从113.3万公顷逐渐减到现如今的38.6万公顷,并以每年0.1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贺兰山天然次生林得不到资源补充,现如今只有3.58万公顷。塔里木河下游沿岸胡杨林从5.4万公顷降至如今的1.64万公顷,草场退化达334万公顷以上,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80%。③大量采矿对地表土地的破坏。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因此其开发强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在这种高强度的开发下地表土地被破坏后是很难恢复的。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农地保护、结构优化和生态保护三个角度对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持续利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索,遵循以人为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粮食安全、城市体系、用地规模、城市内部用地和土地生态系统等5个方面共20项指标。(一)指标体系的构成人地协调发展一直以来就是高速发展中的国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城市化的发展更是高速发展国家的典型代表。“民以食为天”,根据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首要保证的应该是人的物质需求,即基本的粮食供给,而确保粮食来源的耕地保护则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因此关于如何处理耕地和城市化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问题的关键一环。中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最典型的国家,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保证其城市化的社会效应的好坏。所以,粮食安全成为了城市化背景下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的重中之重。本文设定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是由粮食自给比例指数、粮食单产增长指数和耕地面积减少比例指数三个方面构成的。城市体系构建作为区分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它的指标主要有:城市间职能配置合理系数、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性系数和城市规模分布合理性系数等。用地规模的扩张是各个区域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经历的必要阶段。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与资本、技术的不完全替代使得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对城市用地规模的研究是当前城市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该方面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有:单位生产用地GDP占地率、居住用地人均占地标准、道路广场用地人均占地标准和绿地人均占地标准。在城市化背景下评价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有必要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用地结构是否合理进行相应的的阐述,包括有其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性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两大方面,本文则从产业间单位地价经济产出方差、工业用地占地比例、居住用地占地比例、道路广场用地占地比例和城市绿地覆盖比例等指标反应这两大方面,进而反应城市内部用地合理性。土地资源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比较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纵向观察历史中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评价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评价必不可少。本文是从非污染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废气处理率和未污染农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等几个指标对其进行反映的。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A)粮食安全水平评价(B1)粮食自给比例(C1)粮食单产增长指数(C2)耕地面积减少比例(C3)城市体系合理性评价(B2)城市间职能分配合理系数(C4)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合理系数(C5)城市规模分布合理系数(C6)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评价(B3)生产用地单位产值占地率(C7)居住用地人均占地标准(C8)道路广场用地人均占地标准(C9)绿地人均占地标准(C10)城市用地内部合理性评价(B4)产业间单位地价土地收益方差(C11)工业用地占地比例(C12)居住用地占地比例(C13)道路广场用地占地比例(C14)城市绿地覆盖比例(C15)土地生态系统评价(B5)非污染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C16)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C17)污水处理率(C18)废气处理率(C19)未污染农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C20)(二)各评价指标简介粮食自给比例指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己的耕地资源所生产出的粮食占本国或本地区粮食消费总量的多少。在研究某区域内部时,有如下计算公式:(1)表示该地区内基本农田所生产粮食的理论值,表示人口所需粮食之比。粮食单产增长预期指数。定义为农业生产条件或农业技术改进后,粮食单产可能的增加量,计算公式如下:(2)表示后一年的粮食单产量,表示前一年的粮食单产量。耕地面积减少比例指数。计算公式如下:(3)表示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表示当年补充的耕地面积。单位生产用地GDP占地率。计算公式如下:(4)GDP表示该区域的总的GDP量,S代表所有生产用地的总和,包括有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行业总的用地面积。居住用地人均占地标准。计算公式如下:(5)表示城市总的居住用地面积,表示城镇总人口。道路广场用地人均占地标准。计算公式如下:(6)表示总的道路广场用地面积,表示城镇总人口。绿地人均占地标准。计算公式如下:(7)表示总的绿地面积,表示城镇总人口。产业间单位地价土地收益方差。计算公式如下:(8)其中()分别为第种产业的土地收益,()分别为第种产业的占地面积,()为第种产业用地单位面积地价。计算之间的方差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合理。工业用地占地比例。计算公式如下:(9)表示工业用地面积,S表示总的用地面积。居住用地占地比例。计算公式如下:(10)表示居住用地面积,S表示总的用地面积。道路广场用地占地比例。计算公式如下:(11)表示道路广场用地面积,S表示总的用地面积。城市绿地覆盖比例指数。计算公式如下:(12)表示绿地面积,S表示总的用地面积。非污染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计算公式如下:(13)表示非污染型产业所产生的年产值,GDP表示该区域的总的产值。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计算公式如下:(14)表示工业固体的综合治理量,工业固体的生产量。污水处理率。计算公式如下:(15)表示污水的处理量,表示污水的生产量。废气处理率(16)表示废气处理的量,表示废气的生产量。未污染农地面积比例指数。计算公式如下:(17)表示城市周边区域中未受污染的农地面积,表示农地总面积。其中关于中的三个指标则可以直接由文献中专家的打分获得,不需要进一步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四、青海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实证研究(一)青海省概况1.自然概况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跨越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地理单元,东西总长大约1200公里,南部长800公里左右,总面积72万平方千里。青海省省东低西高,中间较低,南北较高。地势起伏度大,地貌类型各异,山地、高原、丘陵、谷地和戈壁荒漠等地貌类型都有分布。降雨量全省整体较少,且由东南部向西部递减;降水时间6月至9月较集中。水资源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由于不同的水热条件,形成丰富的的土地利用模式。省内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土壤质地好,且水资源丰富,故以农业为主;三江源地区,全年温度较低、土地发育迟缓,以草地为主;青海湖周边,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过度地带,河流密布,以农田和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柴达木盆地,气候干燥降水少,较干旱,土地类型以沙漠、盐碱地为主。根据综合的地理地貌特征,主要分为以下4个区域:西部柴达木盆地,南部三江源地区东,部黄土高原区以及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生态位置十分重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经济概况全省共设有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和46个县级行政单元。截至2011年,全省约568.17万常住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约381.92万,另有非农业人口186.25万。海东地区和东部的西宁市集中了全省总人口的65%,占非农业人口的68%。经济发展迅速,自然环境也决定了综合的经济格局。西部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如煤、盐和石油等储量大,资源经济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畜牧业在三江源地区比重较大,自然资源、旅游资源资源丰富;青海湖周边地区以农牧结合为主,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西宁市为龙头的东部地区,是省全的经济、农业、文化中心,占据重要地位。且人口和城镇相对密集,是承担着青海省城镇一体化和工业化发展重要任务的核心地区,已形成了初步的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二)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1.耕地面积小、质量差,人地矛盾突出全省总人口从1996年到2005年9年时间中,由原来的488.3万人,连续上涨至543.2万人。与此同时,由于生态退耕的客观要求,全省耕地面积在1996到2005年期间内下降了14.58万公顷。截止到2005年,全省耕地总面积54.22万公顷,仅占全国耕地数量的0.44%。加上人口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亩。然而,低质量耕地更加剧了耕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数据显示,青海省耕地中水浇地占33%,耕地复种指数较小。并且全国单位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仅为我国东中部地区的30%。在人口飞速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可利用土地空间有限,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难度加大青海省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在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作用下,土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不稳定。因此青海省具有土地、生态价值空间大的优势。同时青海省也存在着适宜开发面积小、生活及生产空间小的劣势。青海省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仅占39.3%。其中适宜生产生活的区域为15.4%,再除去无法利用的山地、峡谷,适宜生存、建设的空间小之又小。虽然,青海省东面的黄土高原区占有近70%的耕地,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GDP总量。但黄土高原区的耕地主要集中于城镇周围的河谷、低位山旱地区。由于这一河谷、低位山旱地区空间狭隘,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空间有限,故而保护资源环境与保障经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3.经济发展滞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较低受区域资源、经济等各项因素的牵制,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土地开发投入较少,限制了土地开发深度和广度,导致青海省土地开发效率和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全省普遍存在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等状况。综合来看,全省还存在着城镇内部结构、布局散乱,农村居民点建设不规范,未有效利用存量土地,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4.土地利用结构亟待优化,土地宏观调控需要加强全省土地利用结构并不适应于现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城镇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的数量不能满足目前青海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各区域间土地开发强度相差较大,区域间的产业布局亟待优化;区域发展未注重可持续,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较弱。(三)模型设定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前文设定的指标体系,用定量的数据直观表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层次分析法(AHP)是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具体步骤为:I建立层次结体系;II构造判断矩阵;III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前文中已经进行了层次体系的构建,在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之后,针对上一层次指标因素,下一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分指标因素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并用具体的标度值加以表示,即为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表2 判断矩阵示意AB1B2...BnB1b11b12...b1nB2b21b22...b2nB3b31b32...b3n...............Bnbn1bn2...bnn其中bij一般取1,3,5,7,9等5个等级标度。标度的意义为:1表示Bi与Bj同等重要,3表示Bi比Bj重要一点,5表示Bi比Bj重要得多,7表示Bi比Bj很重要,9表示Bi比Bj极端重要,而2,4,6,8表示两相邻判断的中值。对于任何判断矩阵均应满足:(18)1.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本文利用YAAHP软件,其判断矩阵依据专家的建议和文献来构建(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求解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符合一致性检验,说明所有的指标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具体权重见表9。表3 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AB1B2B3B4B5权重B1157890.5952B21/513450.2003B31/71/31350.1160B41/81/41/3110.0474B51/91/51/5110.0411=5.3052,CR=0.0681<0.1表4 指标层对B1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B1C1C2C3权重C11250.5591C21/2150.3522C31/51/510.0887=3.0536,CR=0.0516<0.1表5 指标层对B2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B2C4C5C6权重C41560.7172C51/5130.1947C61/61/310.0881=3.0940,CR=0.0904<0.1表6 指标层对B3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B3C7C8C8C10权重C713450.5191C81/31450.2977C91/41/4130.1205C101/51/51/310.0626=4.2520,CR=0.0944<0.1表7 指标层对B4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B4C11C12C13C14C15权重C11153470.4983C121/511530.1824C131/311360.2006C141/41/51/3110.0652C151/71/31/6110.0535=5.3132,CR=0.0699<0.1表8 指标层对B5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B4C16C17C18C19C20权重C16133550.4412C171/312530.2395C181/31/21460.1978C191/51/51/4120.0675C201/51/31/61/210.0540=5.3502,CR=0.0782<0.1表9 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及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指标层权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A)粮食安全水平评价(B1)0.5952粮食自给比例(C1)0.5591粮食单产增长指数(C2)0.3522耕地面积减少比例(C3)0.0887城市体系合理性评价(B2)0.2003城市间职能分配合理系数(C4)0.7172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合理系数(C5)0.1947城市规模分布合理系数(C6)0.0881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评价(B3)0.1160生产用地单位产值占地率(C7)0.5191居住用地人均占地标准(C8)0.2977道路广场用地人均占地标准(C9)0.1205绿地人均占地标准(C10)0.0626城市用地内部合理性评价(B4)0.0474产业间单位地价土地收益方差(C11)0.4983工业用地占地比例(C12)0.1824居住用地占地比例(C13)0.2006道路广场用地占地比例(C14)0.0652城市绿地覆盖比例(C15)0.0535土地生态系统评价(B5)0.0411非污染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C16)0.441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C17)0.2395污水处理率(C18)0.1978废气处理率(C19)0.0675未污染农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C20)0.05402.指标评价数据来源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指标,查阅国土部门相关土地统计资料、青海省统计年鉴和相关环境状况公报,收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得到青海省2006一2014年间可持续土地利用社会效应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3.指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和评价标准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合成是指通过一定的计算处理,将多指标对事物不同方面的评价值加以综合的方法。一般来讲,应当根据被评判事物的特征来选择较为合适的合成方法。本文实证加权线性和法又称加法合成法加以合成,其基本公式为:(19)式中代表土地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评价值;代表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代表项指标的评价值;代表评价指标的个数。 加权线性和法计算相对简单方便,利于普及和有效应用。适用于各评价指标之间互相独立的情况,各项指标对综合水平的贡献是彼此不存在影响的。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可以线性地进行补偿,部分指标评价的分数下降,可由其他部分指标评价的分数上升进行补偿。在加权线性和法中,权数的作用比其余的合成方法更大。 可持续土地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学者应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综合评价值是不同的,据此各自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具备可比性。不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一定的发展阶段内,这种评价标准的相对性是存在的。基于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研究的需要,将评判标准分为5个等级,即:V={V1,V2,V3,V4,V5}={很好,好,一般,无变化,有所恶化},如表10所示。表10 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标准评价值0.8-10.6-0.80.4-0.60.2-0.40.0-0.2评价标准V1V2V3V4V5很好好一般无变化有所恶化(四)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值及其综合权重,计算不同年份青海省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价值,其结果如表11所示。表11 2006-2014年青海省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评价值年份综合评价值状况20060.4643一般20070.4036一般20080.5995一般20090.6041好20100.5904一般20110.6765好20120.6843好20130.6975好20140.6802好为了反映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价值在时间系列上的变化状况,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年变化率公式为:(4)其中代表第年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评价值变化率,代表第年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评价值,代表第年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评价值。2006-2014年青海省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价值变化率计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 2006-2014年青海省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综合价值变化率年份变化率2006-2007-0.1320080.4920090.012010-0.0220110.1520120.0120130.022014-0.02由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结果及综合价值变化率计算可以看出,青海省土地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年际间出现波动,说明青海省可持续土地利用水平处于更高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其波动性反映青海省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土地利用均处于不稳定性时期,通过评价,从中应当得到启示,在今后实践中应当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不断增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五、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本文首先根据已有研究在理论上定义了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的概念,通过文献的梳理,提出了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存在的大问题。其次本文遵循以人为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粮食安全、城市体系合理性、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5大方面。实证研究中立足于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角度,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土地持续利用的社会影响的时间序列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其社会影响总体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是仍然存在波动。针对其呈现出来的定性问题和其社会影响的定量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一)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明确青海省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土地持续利用的诉求,改革城乡分置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模式。落实土地资源增减挂钩政策,做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同时明确土地产权制度,科学合理的建立符合青海实际情况的土地市场,力求统筹城乡土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二)粮食安全型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着眼于青海省的的粮食安全问题,青海省属于粮食进口大省,而且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来看,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要求,民以食为天,保证粮食问题主要是从耕地角度入手,参考江苏省万顷良田项目和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计算最低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而得出所需耕地量,以此为依据进行粮食安全型的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三)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落实“生态建设用地”的“扩增”战略。严格控制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环青海湖等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的土地开发管理;加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牧交错带及河湟谷等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估,优先进行对于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严密把控城乡建设与各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挤占生态用地的行为,重视在工矿产业密集区、城市密集区等土地利用强度相对高的地带,强化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保护意识,扩大生态环境用地面积;在现有土地环保方针基础上,严格限制土地开发及利用的强度及频率,维护并不断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自身更新能力,保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降低遭受新的破坏的可能性。致谢参考文献:[1] Frank V. Principles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A crit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ndUS document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6(26):3-14.[2]Taylor C N, Bryan C H, Goodrich C C. Social Assessment: Theory, Process and Techniques[M], New Zealand: Center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incoln University, 1990.[3]王朝刚,李开孟.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五) [M].中国工程咨询,2004,(5):51-52.[4]Becker H.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and Experience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M]. London: UCL Press,1997.[5]程晓宏.我国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5.[6]张静,秦公伟,杨志林.关于我国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6:26-29.[7] 彭建,王仰麟,吴健生,李卫锋. 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 中国土地科学,2002,05:37-45.[8]谢俊奇.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影响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3).[9]曲福田,陈海秋.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B].中国软科学,2000,9.[10] 张木生.我国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6:80—82.[11]邹伟,何孟飞,吴群.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01:189-192.[12]徐光.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土地合理利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8.[13]吴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14]郑伟元.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2):9—10.[15]谢俊奇、吴次芳.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16]王成.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17]苗奇.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3,06:138.[18]邹连敏.辽宁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19]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大学,2002,2(2):137—139.[20]王群.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3,02:47—5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概念界定2
二、目前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2
(一)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2
(二)西部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3
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3
(二)各评价指标简介4
四、青海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7
(一)青海省概况 7
1.自然概况7
2.经济概况7
(二)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7
1.耕地面积小、质量差,人地矛盾突出7
2.可利用土地空间有限,协调经济发展与与资源保护难度加大8
3.经济发展滞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较低8
4.土地利用结构亟待优化,土地宏观调控需要加强8
(三)模型设定8
1.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9
2.指标评价数据来源 11
3.指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和评价标准 12
(四)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12
五、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13
(一)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13
(二)粮食安全型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 13
(三)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基于城市化背景下西部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社会影响评价研究——以青海省为例
引言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