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_基于大众汽车公司案例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_基于大众汽车公司案例[20191212140357]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严重依赖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在我国加入WTO以后,FDI的大量涌入给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甚至直接威胁到我国本土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和健康发展,由于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利用和借助FDI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我国本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便成为一个热点议题。
本文在综合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FDI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理论入手,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探讨了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对FDI技术溢出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制造业中的典型——汽车业进行分析,同时,文章对我国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考察了提升创新能力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阐述了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两个角度详细地对此进行描述,强调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对所阐述的观点选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理论观点。最后,本文文章基于大众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结合本文的一些理论分析进行总结与经验归纳,提出了增强FDI溢出效应的具体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FDI;技术溢出;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第1章 FDI技术溢出及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概述 2
1.1 FDI技术溢出理论概述 2
1.1.1 FDI和FDI技术溢出的概念 2
1.1.2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 2
1.1.3 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2
1.1.4 技术溢出的分类 3
1.2 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 4
第2章 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的现状分析 4
2.1 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4
2.2 技术创新集成能力的现状 5
2.3 技术引进的吸收与二次创新能力的现状 5
第3章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5
3.1 推动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6
3.2 促进技术创新集成能力的产生 6
3.3 加快技术引进吸收与二次创新 7
第4章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案例分析 8
4.1 基于大众汽车公司案例分析 8
4.1.1 案例的总体概述 8
4.1.2 中方与外方的技术合作 9
4.1.3 产业间溢出 9
4.2 经验与总结 9
4.2.1 经验的归纳 9
4.2.2 案例的总结 10
第5章 提升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0
5.1 国家政策支持 11
5.1.1 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 11
5.1.2 建立和完善创新支持体系 11
5.1.3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11
5.2 企业政策支持 11
5.2.1 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11
5.2.2 改善企业创新环境 11
5.2.3 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12
5.2.4 加深FDI投资方的战略合作 12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4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FDI不断涌入我国市场。众多本土企业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发展壮大。在崛起的产业中,汽车产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是我国新兴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然而,虽然我们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久,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中方和外方都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由于从发展初期,FDI在该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就较高,在发展中也一直没有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致使现如今大多数的汽车制造企业都是外资企业,仅有的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也大多由外方主导并占有多数的利润产出。因此,在FDI的作用下,要想在有高附加值的汽车产业中分得一杯羹是十分困难的。
要想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综合竞争优势,首先需要提升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而现如今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大量来源于FDI技术溢出,因此,我们需要从技术溢出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FDI技术溢出来提升本土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而FDI技术溢出也有许多影响因素,文章将通过对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提出诸多提升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更快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给国际化竞争影响下的本土汽车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FDI技术溢出效应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将此理论导入具体的行业——中国本土汽车产业中进行分析,立足于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本土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利用其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
根据此思路,文章将先对FDI技术溢出的概念进行概述,对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因素进行归纳,然后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这一现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分三个方面分析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然后通过对大众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提出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促进本土汽车产业发展和提升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第1章 FDI技术溢出及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概述
1.1 FDI技术溢出理论概述
1.1.1 FDI和FDI技术溢出的概念
FDI是指国外直接投资,而FDI技术溢出指的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引起当地汽车产业制造技术或生产力产生的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一种经济外部效应。
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而该技术又被竞争企业所学习,竞争企业通过对该跨国公司的技术学习以及在这一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并完成与该跨国企业相类似的技术,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1.1.2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
FDI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进行,这三种渠道又分别体现为三种特殊的效应:
(1)产业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通过对一些利润丰厚且进入门槛高的产业投资,迫使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企业产出水平,产业竞争的效应也由此体现。
(2)技术示范效应
FDI为东道国企业提供了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本土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参观与学习,吸取跨国公司创新的经验和教训,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通向成功的快捷的途径。
(3)人才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重视员工的培养,这为本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会。而这些受过专业培训的高技能员工进入本土汽车企业任职时,其在先进跨国企业中培养出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也随之流入本土汽车产业当中去,这些无形的资源在本土企业的技术与创新工作中得到了物化,人才的溢出效应便由此产生。
1.1.3 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FDI技术溢出的途径很多,因此FDI技术溢出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四种因素:
(1) 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被认为是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间存在较大技术差距,那么本土企业就无法较好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技术溢出效应也就大大减弱。
(2) 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
FDI技术溢出与东道国自身技术发展水平和吸收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若本土企业吸收能力不足,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将会造成机会的浪费,也阻碍了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良好合作,进而抑制国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果。
(3) 本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然而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其他政策都不完善,这大大地限制了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也影响了技术溢出的效应。所以,本土企业急需要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有针对性的政府政策支持来帮助强化FDI技术溢出的实现。
(4) FDI中的技术保密性策略
“技术保密”一般指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跨国公司全面的技术保密会严重地制约FDI的溢出效应,使得本土企业无法从FDI中获得需要的高端技术,也就无法获得可观利润。
1.1.4 技术溢出的分类
根据理论知识,经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FDI技术溢出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产业技术溢出和企业技术溢出。企业技术溢出作为一个整体,是技术溢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产业技术溢出则可以继续细分为产业内技术溢出和产业间技术溢出。在后文的案例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1.2 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
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汽车制造业通过自身技术的开发以及产品相关知识和专利的获取,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根据创新方式的不同,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而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针对这三种类型的自主创新所拥有的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种高科技时代的能力,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行业是被动接受外部技术还是主动引领整个行业的潮流。 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国外的一系列专业技术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产业当中去,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理论中存在了很大程度上的关联,我们将从后几章节中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
第2章 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工业时代起步较晚,相对于欧美等先进工业国家,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于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新型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突出,现状不容乐观。若想真正改变落后的技术水平,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分析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上文中我们将自主创新能力分为三种类型,因而,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我们也可以通过针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这三种类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来实现。
2.1 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原始自主创新,即企业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汽车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仍然没有摆脱长期的弱势状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汽车工业2005年的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汽车总产量达到615万辆,汽车产量在世界上虽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第三,然而中国汽车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缺少原始创新能力的中国,很难研究出自己的汽车制造专利技术,因此,距离世界汽车制造大国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
2.2 技术创新集成能力的现状
技术创新集成,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现如今,我国汽车产业的集成创新水平较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汽车业投资、产销量骤增的同时,我国对于技术成果集成创新的关注不足,即使拥有了国外输送的先进性技术,我国的经验匮乏也很难使得产业自身利用到这些有利的成果,从而在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的路途上行走缓慢。这是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方面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3 技术引进的吸收与二次创新能力的现状
技术引进的吸收与二次创新,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并基于这些资源进行吸收与二次创新。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中虽然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但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时候,往往只是依葫芦画瓢,不能够真正的把技术弄懂弄透,更不要说进行吸收和再创新了,这样严峻的现状提醒我们,在技术引进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产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水平,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与国内外竞争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微笑曲线两端的利润。
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发现FDI技术溢出和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通过一定的途径增加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力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完成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业的革新。
第3章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作为制造业的典型,汽车产业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制造业的多个方面。所以,要想研究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严重依赖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在我国加入WTO以后,FDI的大量涌入给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甚至直接威胁到我国本土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和健康发展,由于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利用和借助FDI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我国本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便成为一个热点议题。
本文在综合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FDI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理论入手,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探讨了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对FDI技术溢出以及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制造业中的典型——汽车业进行分析,同时,文章对我国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特别考察了提升创新能力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阐述了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两个角度详细地对此进行描述,强调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对所阐述的观点选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理论观点。最后,本文文章基于大众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结合本文的一些理论分析进行总结与经验归纳,提出了增强FDI溢出效应的具体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FDI;技术溢出;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第1章 FDI技术溢出及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概述 2
1.1 FDI技术溢出理论概述 2
1.1.1 FDI和FDI技术溢出的概念 2
1.1.2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 2
1.1.3 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2
1.1.4 技术溢出的分类 3
1.2 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 4
第2章 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的现状分析 4
2.1 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4
2.2 技术创新集成能力的现状 5
2.3 技术引进的吸收与二次创新能力的现状 5
第3章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5
3.1 推动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6
3.2 促进技术创新集成能力的产生 6
3.3 加快技术引进吸收与二次创新 7
第4章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案例分析 8
4.1 基于大众汽车公司案例分析 8
4.1.1 案例的总体概述 8
4.1.2 中方与外方的技术合作 9
4.1.3 产业间溢出 9
4.2 经验与总结 9
4.2.1 经验的归纳 9
4.2.2 案例的总结 10
第5章 提升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0
5.1 国家政策支持 11
5.1.1 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 11
5.1.2 建立和完善创新支持体系 11
5.1.3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11
5.2 企业政策支持 11
5.2.1 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11
5.2.2 改善企业创新环境 11
5.2.3 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12
5.2.4 加深FDI投资方的战略合作 12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4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FDI不断涌入我国市场。众多本土企业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发展壮大。在崛起的产业中,汽车产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是我国新兴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然而,虽然我们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久,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中方和外方都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由于从发展初期,FDI在该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就较高,在发展中也一直没有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致使现如今大多数的汽车制造企业都是外资企业,仅有的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也大多由外方主导并占有多数的利润产出。因此,在FDI的作用下,要想在有高附加值的汽车产业中分得一杯羹是十分困难的。
要想在这样被动的情况下提升我国汽车企业综合竞争优势,首先需要提升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而现如今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大量来源于FDI技术溢出,因此,我们需要从技术溢出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FDI技术溢出来提升本土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而FDI技术溢出也有许多影响因素,文章将通过对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提出诸多提升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更快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给国际化竞争影响下的本土汽车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FDI技术溢出效应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将此理论导入具体的行业——中国本土汽车产业中进行分析,立足于FDI技术溢出对中国本土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利用其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
根据此思路,文章将先对FDI技术溢出的概念进行概述,对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因素进行归纳,然后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这一现状,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分三个方面分析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然后通过对大众汽车公司的案例分析,提出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促进本土汽车产业发展和提升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第1章 FDI技术溢出及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概述
1.1 FDI技术溢出理论概述
1.1.1 FDI和FDI技术溢出的概念
FDI是指国外直接投资,而FDI技术溢出指的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引起当地汽车产业制造技术或生产力产生的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一种经济外部效应。
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而该技术又被竞争企业所学习,竞争企业通过对该跨国公司的技术学习以及在这一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并完成与该跨国企业相类似的技术,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1.1.2 FDI技术溢出的渠道
FDI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三种渠道进行,这三种渠道又分别体现为三种特殊的效应:
(1)产业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通过对一些利润丰厚且进入门槛高的产业投资,迫使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企业产出水平,产业竞争的效应也由此体现。
(2)技术示范效应
FDI为东道国企业提供了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本土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参观与学习,吸取跨国公司创新的经验和教训,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通向成功的快捷的途径。
(3)人才流动效应
跨国公司重视员工的培养,这为本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会。而这些受过专业培训的高技能员工进入本土汽车企业任职时,其在先进跨国企业中培养出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也随之流入本土汽车产业当中去,这些无形的资源在本土企业的技术与创新工作中得到了物化,人才的溢出效应便由此产生。
1.1.3 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FDI技术溢出的途径很多,因此FDI技术溢出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四种因素:
(1) 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被认为是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间存在较大技术差距,那么本土企业就无法较好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技术溢出效应也就大大减弱。
(2) 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
FDI技术溢出与东道国自身技术发展水平和吸收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若本土企业吸收能力不足,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将会造成机会的浪费,也阻碍了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良好合作,进而抑制国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果。
(3) 本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然而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其他政策都不完善,这大大地限制了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也影响了技术溢出的效应。所以,本土企业急需要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有针对性的政府政策支持来帮助强化FDI技术溢出的实现。
(4) FDI中的技术保密性策略
“技术保密”一般指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跨国公司全面的技术保密会严重地制约FDI的溢出效应,使得本土企业无法从FDI中获得需要的高端技术,也就无法获得可观利润。
1.1.4 技术溢出的分类
根据理论知识,经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FDI技术溢出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产业技术溢出和企业技术溢出。企业技术溢出作为一个整体,是技术溢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产业技术溢出则可以继续细分为产业内技术溢出和产业间技术溢出。在后文的案例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1.2 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
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汽车制造业通过自身技术的开发以及产品相关知识和专利的获取,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根据创新方式的不同,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而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针对这三种类型的自主创新所拥有的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种高科技时代的能力,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行业是被动接受外部技术还是主动引领整个行业的潮流。 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国外的一系列专业技术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产业当中去,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理论中存在了很大程度上的关联,我们将从后几章节中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
第2章 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工业时代起步较晚,相对于欧美等先进工业国家,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于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新型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突出,现状不容乐观。若想真正改变落后的技术水平,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分析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上文中我们将自主创新能力分为三种类型,因而,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我们也可以通过针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这三种类型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来实现。
2.1 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原始自主创新,即企业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汽车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仍然没有摆脱长期的弱势状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汽车工业2005年的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汽车总产量达到615万辆,汽车产量在世界上虽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第三,然而中国汽车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缺少原始创新能力的中国,很难研究出自己的汽车制造专利技术,因此,距离世界汽车制造大国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
2.2 技术创新集成能力的现状
技术创新集成,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现如今,我国汽车产业的集成创新水平较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汽车业投资、产销量骤增的同时,我国对于技术成果集成创新的关注不足,即使拥有了国外输送的先进性技术,我国的经验匮乏也很难使得产业自身利用到这些有利的成果,从而在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的路途上行走缓慢。这是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方面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3 技术引进的吸收与二次创新能力的现状
技术引进的吸收与二次创新,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并基于这些资源进行吸收与二次创新。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中虽然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但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时候,往往只是依葫芦画瓢,不能够真正的把技术弄懂弄透,更不要说进行吸收和再创新了,这样严峻的现状提醒我们,在技术引进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产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水平,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与国内外竞争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微笑曲线两端的利润。
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发现FDI技术溢出和汽车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通过一定的途径增加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力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完成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业的革新。
第3章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作为制造业的典型,汽车产业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制造业的多个方面。所以,要想研究FDI技术溢出对我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FDI技术溢出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