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摘要:首先,本文叙述了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商行不良贷款现状,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不良贷款产生理论,不良贷款危害等。接着,主要探讨商行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再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被解释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货币供应量为解释变量,建立logistics模型,通过Eviews7软件回归。最终发现:国内生产总值总值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余额平均降低0.4952%,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余额平均降低0.49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余额平均升高3.1765%,货物净出口总额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平均升高0.1974%,财政收入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余额平均升高0.1085%。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因素对商行不良贷款有潜移默化影响,商业银行在决策相关经济行为时应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形势,改变贷款结构,减少不良贷款产生。
目录
摘要 ..............................................................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4
(一)文献综述 4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时情况与相应成因分析 5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基础 5
(二)我国商业贷款现时情况 5
(三)商业不良贷款的原因 6
(四)不良贷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8
三、关于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指标因素的实证分析 9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9
(二)数据的来源以及说明 9
(三)实证分析 10
(四)结论分析 10
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结论与启示 11
结论 11
(二)有关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启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在我国,不良贷款指的是商业银行发放之后无法收回的贷款。在商业银行运营中,不良贷款率最为能够具体体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来讲,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至于上世纪末90年代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因此,我国政府于1999年先后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接收与管理,以此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这一问题。可以看出,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因素有千丝万缕关系以及处理不良贷款重要性。
《巴塞尔协议》指出,各国商业银行必须保持最低的资本充足率,我国也不可避免。特别的,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机构必须在海外保持一定的信用,而信用的保障便是银行较低的不良资产率。可以说,如果我国金融机构想在国外有效开拓市场,必须保持较低不良资产率。但是,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威胁,如何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已成我国商行首要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Minsky Hylnap (1995)提出了以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为基础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中有不同的现实的体现。从企业方面看,当企业发展良好具有盈利能力时,企业就不会有太多借款;但是当经济不景气时,一个个运营问题就会浮现在企业面前,而为了能让企业不在危机中倒闭,企业就会增加外界的借款,这种时候如果宏观经济因素发生剧烈波动,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企业和银行的倒闭。Leigh Darke(2006)对日本银行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良贷款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相互影响。
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有一部分的中国学者认为我国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我国不完善的经济制度造成的。谢平(1992)认为政府过度干预是使得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首要原因,一方面政府干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业银行信用贷款配置效率,然而在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风险产生可能性。潘英丽(2008)对银行脆弱性这一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认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会对金融体系脆弱性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另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我国商行不良贷款问题源于商行以及企业各自的不正规行为造成,张玉明(2001)认为正是商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逆向进行选择并引发相应的道德风险行为。刘青等(2007)从统计学的角度证明了商行各个高层之间的不断更替和不同领导层对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的差异与商行不良贷款率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相关关系。李松国和张月飞(2003)的研究则认为商行在处理有关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博弈行为是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首要原因。
姚长辉(2001)从风险回避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对MBS的创新问题。他认为MBS这一资产证券化品种作为固定收益证券的一种,其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规避风险的过程。因此,在未来中国创立MBS市场时理应先从规避风险开始做起,并率先提出创立我国MBS市场的三个基础条件:(1)一定量的住房抵押贷款;(2)商业银行同意转让其住房抵押贷款给特设商业中介机构;(3)投资者愿意接受MBS。在这一基础之上,从基于规避信用、流动性、利率、税收风险的创新等几个角度,详尽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如何走出MBS市场创新新道路进行了阐释。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时情况与相应成因分析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基础
1.金融脆弱理论
金融脆弱性理论主要分析商行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商行产生不良贷款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宏观经济周期,银行与企业。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波动期中,且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相机抉择”特点。
在经济低谷时期,央行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往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商业银行以较低利率放出贷款,此时商业银行贷款要求降低,总贷款金额升高。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进入衰退期,市场中投资机会减少,企业收益逐渐降低,导致企业还款能力逐步降低,特别是长期贷款还款能力的降低,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升高。可以说,金融脆弱理论是与经济周期相关的“系统性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