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_以盐城大丰市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_以盐城大丰市农村商业银行为例[20191229204906]
摘要
由于新农村的迅速发展,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来已成为支撑农村金融的主干力量。可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改制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延续着农信社的不良传统,所以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盐城大丰市农村商业银行为例,由点及面地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些相对应的原因,另外还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农村商业银行是如何面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而总结出一些能够更加完善农村商业的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农村商业银行新农村问题及困境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动因 1
1.2研究的意义 1
1.3研究方法 1
1.3.1文献研究法 1
1.3.2访谈法 1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4.1国内研究现状 2
1.4.2国外研究现状 2
2. 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历程及现状 4
2.1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历程 4
2.2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 4
2.2.1中国农商行的基本现状 4
2.2.2农商行稳步发展 4
3.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和发展中的问题 5
3.1 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 5
3.1.1经济发展与转型带来的行业性机会 5
3.1.2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创新机遇 5
3.1.3产业结构调整,开创新局面 5
3.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6
3.2.1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存在差异 6
3.2.2产权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6
3.2.3防范贷款风险的难度大,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7
3.2.4业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7
3.2.5人才储备还需提高,企业文化尚未成熟 7
3.2.6创新能力尚显不足 8
4.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9
4.1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9
4.2定位不清晰 9
4.3业务平台欠缺,产品单一,服务要素不全面 9
4.4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9
4.5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9
4.6企业文化归纳不完整,没有形成系统的企业发展理念 10
5.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和建议 11
5.1坚持其市场定位,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1
5.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1
5.3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11
5.4以科技为基础,积极开发多样的业务品种 12
5.5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基础文化建设 12
5.6强化金融特色服务,提高创新能力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引言
1.1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动因
首先,江苏省在2000 年对农村信用社展开了产权制度管理和体制的改革,以之前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了张家港、常熟、江阴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然后在2003年扩展到浙江、山东、吉林等地区,并且根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 [1]的总体要求进行改革;在2004 年底又扩大到了21 个省市及自治区;管理体制在2007年进一步健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以 “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2]的管理体制;直到 2012 年低,我国共计337 家农村商业银行。在近 10 年的发展与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在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并且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同样也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商业银行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农商行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本文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从而展现自身的运行效率,而这其中不仅包括各项财务报表反映出的经营业绩,而且包括无法进行财务分析的经营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盐城大丰市农村商业银行为基础,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研究的意义
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动帮助之下,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方也都加快了改革农村商业银行的脚步。而国家也一直在鼓舞社会各方面成员参股到农村商业银行中去,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使其尽最大努力地满足新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将对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而一些相应的对策研究也将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参考借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方面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取合适的理论以及思维方法,紧密结合本课题进行研究。
1.3.2访谈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关合理有效的对策,通过与大丰市及周边乡镇的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员工、客户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重点了解各方面成员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看法和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等。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内研究现状
想要比较客观地了解、衡量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绩效,就需要通过对银行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但已有文献关注的角度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银行治理结构以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例如,邱玥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应瑞瑶等通过将苏南三家农村商业银行与公司治理国际规则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治理方面的差距,缺乏高效、规范的权利约束制衡机制,缺乏完备的人员管理与激励机制等[4];李欣、蔡桂华认为,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参照 《巴塞尔协议Ⅱ》,实施内部评级法,以加强公司治理[5];周孟亮认为,2006 年以来的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加剧了竞争性,但监管相对比较落后[6]。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深化体制改革并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立足于三大优势:新体制新机制的后发优势、地方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人缘地缘网点的传统优势,所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农村商业银行以“三农”为发展基础,服务城乡,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使得支农服务显著提高。而具体的做法则包括:首先要大力推广“阳光信贷”工程,将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其次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4.2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李世美[7]总结了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T.Patrick提出的两种模式:一个是demand-following,即需求追随模式,另一个是supply-leading,即供给优先模式。需求追随模式主要是通过农村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就必须以此为根据不断的改革发展。也就是说,需求是推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因素。而优先供给模式则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供给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供给与需求之间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与此同时Hugh.T.Patrick还指出了两种不同模式各自的特点,以及各自所适应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居于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供给优先”型模式;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发挥主导作用的应该是“需求追随”型模式。所以根据Hugh.T.Patrick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选取应该根据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而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应该实事求是的因地制宜。
摘要
由于新农村的迅速发展,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来已成为支撑农村金融的主干力量。可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改制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延续着农信社的不良传统,所以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盐城大丰市农村商业银行为例,由点及面地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些相对应的原因,另外还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农村商业银行是如何面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而总结出一些能够更加完善农村商业的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字农村商业银行新农村问题及困境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动因 1
1.2研究的意义 1
1.3研究方法 1
1.3.1文献研究法 1
1.3.2访谈法 1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4.1国内研究现状 2
1.4.2国外研究现状 2
2. 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历程及现状 4
2.1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历程 4
2.2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 4
2.2.1中国农商行的基本现状 4
2.2.2农商行稳步发展 4
3.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和发展中的问题 5
3.1 农村商业银行的机遇 5
3.1.1经济发展与转型带来的行业性机会 5
3.1.2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创新机遇 5
3.1.3产业结构调整,开创新局面 5
3.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6
3.2.1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存在差异 6
3.2.2产权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6
3.2.3防范贷款风险的难度大,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7
3.2.4业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7
3.2.5人才储备还需提高,企业文化尚未成熟 7
3.2.6创新能力尚显不足 8
4.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9
4.1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9
4.2定位不清晰 9
4.3业务平台欠缺,产品单一,服务要素不全面 9
4.4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9
4.5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9
4.6企业文化归纳不完整,没有形成系统的企业发展理念 10
5.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和建议 11
5.1坚持其市场定位,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1
5.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1
5.3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11
5.4以科技为基础,积极开发多样的业务品种 12
5.5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基础文化建设 12
5.6强化金融特色服务,提高创新能力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引言
1.1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动因
首先,江苏省在2000 年对农村信用社展开了产权制度管理和体制的改革,以之前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了张家港、常熟、江阴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然后在2003年扩展到浙江、山东、吉林等地区,并且根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 [1]的总体要求进行改革;在2004 年底又扩大到了21 个省市及自治区;管理体制在2007年进一步健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以 “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2]的管理体制;直到 2012 年低,我国共计337 家农村商业银行。在近 10 年的发展与改革之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在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并且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同样也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商业银行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农商行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本文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从而展现自身的运行效率,而这其中不仅包括各项财务报表反映出的经营业绩,而且包括无法进行财务分析的经营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盐城大丰市农村商业银行为基础,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研究的意义
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动帮助之下,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方也都加快了改革农村商业银行的脚步。而国家也一直在鼓舞社会各方面成员参股到农村商业银行中去,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使其尽最大努力地满足新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将对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而一些相应的对策研究也将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参考借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方面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取合适的理论以及思维方法,紧密结合本课题进行研究。
1.3.2访谈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关合理有效的对策,通过与大丰市及周边乡镇的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员工、客户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重点了解各方面成员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看法和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等。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内研究现状
想要比较客观地了解、衡量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绩效,就需要通过对银行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但已有文献关注的角度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银行治理结构以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例如,邱玥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3];应瑞瑶等通过将苏南三家农村商业银行与公司治理国际规则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治理方面的差距,缺乏高效、规范的权利约束制衡机制,缺乏完备的人员管理与激励机制等[4];李欣、蔡桂华认为,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参照 《巴塞尔协议Ⅱ》,实施内部评级法,以加强公司治理[5];周孟亮认为,2006 年以来的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加剧了竞争性,但监管相对比较落后[6]。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深化体制改革并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立足于三大优势:新体制新机制的后发优势、地方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人缘地缘网点的传统优势,所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农村商业银行以“三农”为发展基础,服务城乡,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使得支农服务显著提高。而具体的做法则包括:首先要大力推广“阳光信贷”工程,将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作为工作重点;其次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济、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4.2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李世美[7]总结了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T.Patrick提出的两种模式:一个是demand-following,即需求追随模式,另一个是supply-leading,即供给优先模式。需求追随模式主要是通过农村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就必须以此为根据不断的改革发展。也就是说,需求是推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因素。而优先供给模式则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供给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供给与需求之间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与此同时Hugh.T.Patrick还指出了两种不同模式各自的特点,以及各自所适应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居于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供给优先”型模式;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发挥主导作用的应该是“需求追随”型模式。所以根据Hugh.T.Patrick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选取应该根据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而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应该实事求是的因地制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