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202001051057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企业通过混合兼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少数企业则通过内部扩张的方式进行跨行业经营,但还有很多没有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并没得到发展。因此,这些企业进行了适当收缩,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这就是我国最初的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近些年来,收缩型资本运营方式被越来越多企业重视和采用。但相对国外悠久历史,我国对于收缩型资本运营的研究还很滞后,存在许多的误解。本文在简要介绍收缩型资本运营的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收缩型资本运营的各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企业收缩,资本运营,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
目 录
1引 言 1
2 收缩性资本运营概述 1
2.1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定义1
2.2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国内外现状2
3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各种方法与比较3
3.1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共同点 3
3.2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不同点 3
3.3 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适用条件 4
3.4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动因分析5
4我国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8
4.1存在虚假操作行为8
4.2短期行为非常突出9
4.3关联交易现象频发9
4.4政府定位存在偏差10
5针对收缩性资本运营过程中中存在的对策10
5.1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10
5.2强化企业对收缩性资本运营的正确认识11
5.3注重独立性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完善12
5.4规范政府行为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我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也呈现了严重的衰退。面对危机,世界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调整,许多企业也纷纷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通过合理的收缩战略以度过危机。从1993年开始我国企业就出现了最先的收缩性资本运营。那时,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俗称“改制”)。 在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和经营资产剥离重组股,摆脱社会负担,与成功。自那时以来,许多非国有企业的重组,也通过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摆脱困境。除此之外另有少许国有企业,运用分拆的方法,在香港或者其余的国家上市。然而当前的社会中,我国正处于企业并购的热潮之中,大多数企业都在利用一切可行的机会实施扩张政策,大家都对收缩性资本运营存在种种误解,以为只有经营业绩不佳、运营艰难的那些企业才需要进行资产剥离。当前,我国很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因为盲目扩张,进入不熟悉了解的行业导致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薄弱,公司层次结构过多而松散,存在各种资金及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困难企业大量需要的是战略收缩,这是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相关问题的选择。这也是本论文选择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相关问题的原因。不了解也不清楚怎样进行收缩,阻碍了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所以深入了解收缩性资本运营是非常必要的。
2 收缩性资本运营概述
2.1 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定义
所谓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身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进而缩减公司的范围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的重组,保持着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重大目的。[1]
上述这种定义中包含着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其基本含义是收缩性资本过程操作。这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间隔是企业,如一年或几个月的短暂收缩,也可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如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收缩企业。第二,收缩性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量与质的同一。从表面上来看,企业收缩是企业规模和在内部各项资源的分散和重新组合,但在本质上面,收缩是为了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最大行使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第三,企业收缩和企业扩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企业收缩和企业扩张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提高质量所需求的。于此说来,企业与企业共生的膨胀收缩,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辩证方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扩张的起首,企业必定导致企业收缩无关的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一定会扩大导致成本上升,企业已通过效率低,收缩苏醒。其次, 收缩和扩张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缩后,可以资源迅速发展的同时,促成“在”和“退”的辩证法的形成。再次,企业的兼并收购业务本身的重要战略收缩。从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因为合并膨胀而不是收缩。然而,当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每一个企业的并购,可以发现,企业在并购的实施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或产品生产的同时,企业也要放弃原有的一些产品的生产。在并购过程当中进行收缩,在收缩过程当中进行并购,企业的并购行为己经和收缩调整联系到了一块儿。
2.2 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国内外现状
西方学者对企业收缩性资本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种类多样且历史较悠久,很多学者在他们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喜欢对企业的资产剥离等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常我们熟知的事件研究法就是被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
斯科特·林和迈克尔·罗塞弗(1992)对美国1963年到1983年间相关数据的统计展现, 会发生公司资产剥离的几率是平均三起并购案例中有一起即三分之一。林和罗塞弗认为,证券市场的表现和资产剥离案例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边际关系。当股市很红火的时候,资产剥离的交易量也会上升。[2]《重组公司中的公司剥离强度治理、战略和绩效的影响》是由Hokinson、Johnson和Morsel(1994)发表的,关于对公司治理、战略、绩效与公司剥离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3]
中国的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都相对较短,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另外,我国的学者和理论界对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国情,我国的资本市场兼具经济转轨与新兴市场双重属性,西方学者的诸多实证研究和理论成果在我国可能不切实际。所以我国应自己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韩涛(2011)学位论文中阐述:所谓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资本运营的主体经过剥离(直接出售)、分立、股权切离、创造定向股票、股份回购、自愿清算等方式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掌握的经营资本规模绝对或相对减小,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资本增值最大化或资本损失最小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4]罗良忠,朱荣林(2002)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中阐述:收缩性资本运营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是多元化公司实现专业化经营的唯一途径,有利于国有企业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有利于“抓大放小”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5]温红梅,陶乃文,部莉珺(2001)黑龙江财专学报中阐述:联合兼并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在适当的时候,企业分拆也同样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内部与公司业务关联少、管理松散的企业集团来说,对其关注较少的业务进行资产、人员的分割,使公司形成多个专业化生产机构,分头发展,会更有意义。[6]李国秀(2000)广州大学学报中阐述: 从股票上市公司剥离资产,虽然有很大的差别,通过业务剥离给股票上市公司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相同的,但由于运用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而存在大量关联交易、资产价值高估等问题,急需得到合理解决。[7]夏乐书,李琳(2000)财经问题研究中阐述: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因为多种因素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国有资本散布过于疏散,企业规模小,行业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资产积存闲置,技术改造和发展生产所需求的资本严重缺失。于是,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且适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形,很多人重视搞好交易型资本运营,搞好存量资本运营。[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企业通过混合兼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少数企业则通过内部扩张的方式进行跨行业经营,但还有很多没有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并没得到发展。因此,这些企业进行了适当收缩,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这就是我国最初的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近些年来,收缩型资本运营方式被越来越多企业重视和采用。但相对国外悠久历史,我国对于收缩型资本运营的研究还很滞后,存在许多的误解。本文在简要介绍收缩型资本运营的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收缩型资本运营的各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企业收缩,资本运营,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
目 录
1引 言 1
2 收缩性资本运营概述 1
2.1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定义1
2.2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国内外现状2
3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各种方法与比较3
3.1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共同点 3
3.2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不同点 3
3.3 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适用条件 4
3.4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方法的动因分析5
4我国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8
4.1存在虚假操作行为8
4.2短期行为非常突出9
4.3关联交易现象频发9
4.4政府定位存在偏差10
5针对收缩性资本运营过程中中存在的对策10
5.1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10
5.2强化企业对收缩性资本运营的正确认识11
5.3注重独立性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完善12
5.4规范政府行为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我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也呈现了严重的衰退。面对危机,世界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调整,许多企业也纷纷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通过合理的收缩战略以度过危机。从1993年开始我国企业就出现了最先的收缩性资本运营。那时,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俗称“改制”)。 在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生产和经营资产剥离重组股,摆脱社会负担,与成功。自那时以来,许多非国有企业的重组,也通过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摆脱困境。除此之外另有少许国有企业,运用分拆的方法,在香港或者其余的国家上市。然而当前的社会中,我国正处于企业并购的热潮之中,大多数企业都在利用一切可行的机会实施扩张政策,大家都对收缩性资本运营存在种种误解,以为只有经营业绩不佳、运营艰难的那些企业才需要进行资产剥离。当前,我国很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因为盲目扩张,进入不熟悉了解的行业导致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薄弱,公司层次结构过多而松散,存在各种资金及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困难企业大量需要的是战略收缩,这是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相关问题的选择。这也是本论文选择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相关问题的原因。不了解也不清楚怎样进行收缩,阻碍了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所以深入了解收缩性资本运营是非常必要的。
2 收缩性资本运营概述
2.1 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定义
所谓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身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进而缩减公司的范围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的重组,保持着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重大目的。[1]
上述这种定义中包含着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其基本含义是收缩性资本过程操作。这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间隔是企业,如一年或几个月的短暂收缩,也可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如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收缩企业。第二,收缩性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量与质的同一。从表面上来看,企业收缩是企业规模和在内部各项资源的分散和重新组合,但在本质上面,收缩是为了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最大行使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第三,企业收缩和企业扩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企业收缩和企业扩张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提高质量所需求的。于此说来,企业与企业共生的膨胀收缩,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辩证方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扩张的起首,企业必定导致企业收缩无关的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一定会扩大导致成本上升,企业已通过效率低,收缩苏醒。其次, 收缩和扩张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缩后,可以资源迅速发展的同时,促成“在”和“退”的辩证法的形成。再次,企业的兼并收购业务本身的重要战略收缩。从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的,因为合并膨胀而不是收缩。然而,当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每一个企业的并购,可以发现,企业在并购的实施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或产品生产的同时,企业也要放弃原有的一些产品的生产。在并购过程当中进行收缩,在收缩过程当中进行并购,企业的并购行为己经和收缩调整联系到了一块儿。
2.2 收缩性资本运营的国内外现状
西方学者对企业收缩性资本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种类多样且历史较悠久,很多学者在他们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喜欢对企业的资产剥离等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常我们熟知的事件研究法就是被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
斯科特·林和迈克尔·罗塞弗(1992)对美国1963年到1983年间相关数据的统计展现, 会发生公司资产剥离的几率是平均三起并购案例中有一起即三分之一。林和罗塞弗认为,证券市场的表现和资产剥离案例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边际关系。当股市很红火的时候,资产剥离的交易量也会上升。[2]《重组公司中的公司剥离强度治理、战略和绩效的影响》是由Hokinson、Johnson和Morsel(1994)发表的,关于对公司治理、战略、绩效与公司剥离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3]
中国的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都相对较短,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另外,我国的学者和理论界对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国情,我国的资本市场兼具经济转轨与新兴市场双重属性,西方学者的诸多实证研究和理论成果在我国可能不切实际。所以我国应自己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韩涛(2011)学位论文中阐述:所谓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资本运营的主体经过剥离(直接出售)、分立、股权切离、创造定向股票、股份回购、自愿清算等方式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掌握的经营资本规模绝对或相对减小,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资本增值最大化或资本损失最小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4]罗良忠,朱荣林(2002)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中阐述:收缩性资本运营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是多元化公司实现专业化经营的唯一途径,有利于国有企业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有利于“抓大放小”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5]温红梅,陶乃文,部莉珺(2001)黑龙江财专学报中阐述:联合兼并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在适当的时候,企业分拆也同样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内部与公司业务关联少、管理松散的企业集团来说,对其关注较少的业务进行资产、人员的分割,使公司形成多个专业化生产机构,分头发展,会更有意义。[6]李国秀(2000)广州大学学报中阐述: 从股票上市公司剥离资产,虽然有很大的差别,通过业务剥离给股票上市公司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相同的,但由于运用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而存在大量关联交易、资产价值高估等问题,急需得到合理解决。[7]夏乐书,李琳(2000)财经问题研究中阐述:我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因为多种因素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国有资本散布过于疏散,企业规模小,行业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资产积存闲置,技术改造和发展生产所需求的资本严重缺失。于是,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且适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形,很多人重视搞好交易型资本运营,搞好存量资本运营。[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