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成本管理与控制

目 录
1 引言1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课题研究现状 2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4
2. 信息化与信息化成本管理与控制5
2.1信息化 5
2.2信息化成本管理与控制6
3. 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7
3.1 信息化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7
3.2 信息化产生的问题 8
4. 成本管理与控制信息化问题的对策10
5. 案例分析—以某企业为例 11
5.1 某企业现状11
5.2 信息化环境下某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12
5.3 某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信息化问题的对策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在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公司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必须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到2009年要达到4200万家左右,到2014年要达到5000万家左右,占我国全部企业的99%,每年都有8%-10%的企业在倒闭,大多生存期不超过5年。如图1.1(每年我国中小企业倒闭数量)
图 1.1我国中小企业倒闭数量趋势图
由图1.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倒闭数量呈上升趋势。所以成本管理与控制在整个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来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是不可能会长久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还要依靠信息化的技术,才能获得一定的优势。只有分析企业自身的问题,灵活巧妙的把信息化融入企业中,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更好的使企业成长。
从过去到现在,我国中小企业与西方国家的相比已经远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做的好,一部分中小企业对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方法都停留在传统的成本计量水平上,甚至这些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一些中小企业无法立足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所以研究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促进其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小
企业想要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降低成本,改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运用信息化,才能更好的立足和发展。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累积资本和增加盈利至关重要的途径,只有成本降低了,中小企业才能获得利润。
2.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对抗外界压力的主要保障。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不负面因素,比如:同行的竞争、经济环境的影响、股东的分红以及员工的工资发放。中小企业能成功抵御着一道道关卡,最重要的还是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推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中小企业的成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于产品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小企业只有加强各项的管,才能使得成本控制有效的进行。
4.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将成本控制的水平发展在同行之上就有比同行快速发展的可能。中小企业只有将经营基础稳固,才有机会去开拓新的市场。
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意义如下:
(1)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各方面的节约,具体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贵重或珍惜的材料,其节约使用不仅会降低成本,而且节约资源约,更有利于防止材料的短缺而影响生产的情况。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经济效益通常用投入/产出来表达,它决定着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成本是盈利或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各方面的节约,如:为人力、物力、财力的,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3)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是决定产品的价格的重要的依据。要想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使产品销量增加,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就得不断降低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获得更好的优势。这样,就可以提供较廉价的生产资料以及为市场提供便宜的消费品,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欲望,也有利于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1.2课题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成本控制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后来,美国哈佛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信息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本控制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库泊和卡普兰在1984年创立作业成本计算为界线,之前的成本管理模式统称为传统成本管理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式,包括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模式和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等。
之后在1987年在一篇题为《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的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驱动的结果。
1995年,欧洲的克兰菲尔德工商学院提出了一种控制模式,该模式认为成本控制包括如下内容:行业台式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
2002年美国《成本管理》杂志的主编凯瑟琳娜和斯腾詹夫妇在编著的《成本管理精要》的一书中认为,会计有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后者和成本会计含义相同。
2010年,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会计教授汉森和玛丽安娜教授在《成本管理----预算与控制》一书中认为,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是一个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主要子系统,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对象是外部使用者,成本管理为内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成本管理又包含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
美国学者查尔斯认为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成本控制活动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成本控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再加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本身成本控制的水平也不高,所以国内学者和研究部门主要借助于从国外引进的管理思想。
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政策为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专家和学者探索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专家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并且提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
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于1994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ABC/ABCM基本理论的论文,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之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缺乏普遍的时间应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6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