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毕业论文中文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远未成熟,企业运行的基本环境离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还相距甚远,金融市场的分割和不发达、行政干预和金融压抑现象还比较严重。企业在相当程度上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融资主体,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企业的运行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预算软约束和信贷软约束,缺乏有效的破产机制的约束。所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既有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般特征,又有现实环境所造就的特殊行为特征,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西方融资理论可能存在相悖之处。 本文通过对格力集团的融资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其融资行为的优缺点,对其主要的融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融资偏好 目 录
1 引言1
2 股权融资偏好1
2.1 股权融资1
2.2 股权融资偏好1
2.3 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2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3
3.1 低成本的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 3
3.2 制度和政策——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原因 3
3.3 政府和市场——股权融资偏好的外部原因 5
4 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 6
4.1 发展债券市场 6
4.2 加强公司内部管理 7
5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案例分析——以格力集团为例 7
5.1 格力集团简介 7
5.2 格力集团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现状8
5.3 完善股权融资的措施 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成立,第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也随后成立。由于两家交易所建立,证券市场发生了很大改变。当企业发展到某一阶段,由于技术的提升、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自身的资金已不能够支持其继续发展,此时,如何获取企业所需的外部资金变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资金筹措来源分为两种,即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了内部融资,外部融资较内部融资方式更多多,最为常见的有股票、债券以及银行借款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有一种优序融资理论:内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之前,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在股权融资之前。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成熟,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与这一理论完全一致。
2 股权融资偏好
2.1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股权融资主要通过使投资者自主出让自己拥有的一小部分所有权,利用增资的方法吸纳新的投资人。这种方式取得的资金不必还本付息,然而老股东与新股东享有的赢利和增长是一样的。期限长、无负担、不可逆是股权融资的三大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和投资活动都能够被满足,体现了股权融资用途的广泛性。私募和公募的销售是两大类股权融资与融资渠道。私募发售要求企业找到固定的投资者,吸引他们分享资本,成为企业的股东,是民营中小企业主要的股权融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企业发行股票有很高的要求,例如企业需要连续三年赢利,并且有五千万资产等,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公开市场发售包括企业上市、增发和配股这些具体形式,主要是利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
2.2 股权融资偏好
从经济主体角度来分,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上述所说的两种。依照现代融资理论,当企业资金发生短缺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寻求内部融资。这主要是因为留存收益无须缴纳利息和红利,更不用缴纳本金,甚至连破产风险也不存在。所以内部融资应该放在企业融资方式的第一位。唯独在内部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时,才应把外部融资纳入考虑范围。外部融资中要最先考虑债权融资,这是因为在税收待遇上,债权融资的成本要比股权融资的成本更低,债权与破产风险成正比,同时也与成本成正比,债权越多,风险越大,成本也越高。当成本超过限定范围,股权融资才会被企业纳入考虑范围。所以,一般来说,企业融资的顺序为:留存收益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然而我国的融资次序和上面截然相反,表示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企业在募集资金前,股权融资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留存收益。这种与一般金融理论相悖的现象称为股权融资偏好。
2.3 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2.3.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突出问题。一半以上的公司在作出融资决策时都是根据政策规定的上限融资,而不是依据投资需求,导致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要。而且上市公司一般对投资项目随意性大,可行性研究不足,导致资金流向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增加。另外,股权融资偏好不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使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和财务杠杆效应,更不能达成企业综合成本最小、价值最大的管理目标。如果使用债券融资,因为上市公司的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一般高于银行贷款,能够通过积极的财务杠杆效应得到其他好处,但这种杠杆效应受到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站在投资人福利角度看,早期股票发展时,上市公司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必然会迎合了股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要,然而这种不合理的股权融资偏好会导致滥用资金行为产生从而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使公司的盈利降低,无法满足股东收益最大化这一要求,长久下去,将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失去股权融资带来的利益,走入资金短缺的死胡同。
2.3.2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股权融资偏好的不利影响有很多,既有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还有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使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无法完全发挥,阻碍了股票市场的持续发展。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融资现象,再融资投资项目随意改变,融资金额大大多于实际需要金额。面对股权再融资所带来的低成本,部分企业只拘泥于眼前利益,变得非常盲目和和不理性,有些企业在面临有利投资项目缺乏时反而选择购买国债和委托理财,这些行为全部是资金过剩的表现。
第二,过度的股权融资阻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削弱了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传导的作用。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贷款成效很小,央行多次降息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站在国企角度来看,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已经很高,没有足够的贷款融资空间。而对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上市公司来说,即使银行降息,在低融资成本面前,他们仍然会最先选择股权融资。这样就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率。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
上市公司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是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它不仅是企业权衡损益的结果,还是目前市场体制和企业制度不完善的必然结果。
3.1 低成本的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
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都有各自的成本。股权和债务融资成本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债务融资能够利用杠杆效应达到提高每股收益,支付利息成本的作用。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是股利,并且它的发行费用也超过了债券。有两点主要原因导致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首先,大批上市公司自上市后,即使发展了多年也不分配,缺乏使用成本,筹资成本也很少。其次,送股、转增股本较多,极少有上市公司真正能够做到持续分红并且在存款利率水平之上。为了加强风险控制,现实银行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信贷紧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硬约束。
对于企业来说,股权融资是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和银行贷款的最低单位成本。从这点可以看出,低成本的股权融资成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96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