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分析(附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扩张,市场竞争难免就变得越来越激烈,相对的企业利润空间也在逐渐的减小。有些企业管理者不惜铤而走险的通过财务造假来使利润最大化。近几年来,无论国内外关于财务造假的经济犯罪案例屡见不鲜,财务造假现象已跨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性“疑难杂症”。本文对香港上市公司——洪良国际财务造假案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对该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比较,剖析其造假手段及审计漏洞,并且分析香港证监会在此次事件中的决策与作为,以告诫财务从业人士的自觉性,和警醒上市公司监察机构的执法检查力度,从中吸收有益的监管思维和监管模式。目 录
1 绪 论
1.1研究现状 1
1.1.1国外研究现状 1
1.1.2国内研究现状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3
2财务造假的理论基础
2.1财务造假的成因 5
2.1.1内部原因 5
2.1.2外部环境 5
2.2财务造假的途径与方法 6
2.2.1虚构会计主体 6
2.2.2关联方交易 6
2.2.3资产重组 6
2.2.4地方政府支援 6
2.2.5选用不当会计政策 6
2.2.6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6
2.2.7巨额冲销 6
2.2.8虚拟资产挂账 7
2.2.9资产评估 7
2.2.10虚构交易或事实 7
2.2.11掩饰交易或事实 7
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表现形式
3.1香港洪良国际公司概况 8
3.1.1公司背景 8
3.1.2公司发展历程 8
3.1.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事件发展 8
3.2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形式 9
3.2.1在账目处理上——虚构现金及银行存款往来 9
3.2.2在业务模式上——虚增特许营店数目 10
3.2.3在审计监察上——经济贿赂审计师影响审计结果 10
4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1公司背景 8
3.1.2公司发展历程 8
3.1.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事件发展 8
3.2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形式 9
3.2.1在账目处理上——虚构现金及银行存款往来 9
3.2.2在业务模式上——虚增特许营店数目 10
3.2.3在审计监察上——经济贿赂审计师影响审计结果 10
4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治理措施
4.1认真学习并全面遵从《会计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 11
4.2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11
4.3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 11
4.4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 12
4.5通过立法来加大惩治力度 12
4.6政府当局严格执法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 论
1.1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类似洪良国际的财务造假案,而国际公认的会计楷模——美国,自2001年起上市公司就倒闭了257家,比2000年增长46%,倒闭五家公司包括安然、宝利来、伯利恒钢铁、太平洋煤气电力、美国环球航空,这五家公司都有财务造假问题。五大会计事务所也因审计质量问题受到起诉或不同程度的严重处罚。
在国外,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财务报告舞弊。Elliotthe Jacobson(1986)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通过重大误导的财务报告并可能损害投资者和贷款人的一种故意的管理舞弊”[1]。有改定义可见财务造假是一种故意的管理舞弊行为,且是一种带有危害后果舞弊行为,但定义中没有涉及舞弊人员是否存在获取经济利益动机的事项。
Matsumura,Ella,Mae and etal(1992)的研究显示:对审计师实施严厉处罚可以减少财务造假和审计业务测试项目;提高审计测试要求将增加审计成本和审查项目,同时也将减少财务造假;内部控制较强时,审计师的审计风险较低,经理们的财务舞弊行为也较少;增加审计收费有助于减少财务造假现象[2]。
Henry NPontell(2002)通过建立最少财务造假模型与最多财务造假模型说明现行公司治理由于财务造假属于舞弊行为,所以从学理论角度,也可以分析,财务造假的形式与治理方式[3]。
1.1.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财务造假方面大多是研究动机,与方法,很少提及治理措施和监察机构管理。 而对洪良国际上市公司的研究,眼光更多的是放在审计失察的案例分析。
在范若汀的《洪良国际IPO造假案例研究》中,将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作为了重点分析。而洪良国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其外部造假手段就是贿赂审计人员,蒙蔽大众视野。在文中提及的事件启示有以下两点:(1)会计事务所应加强风险管理。(2)证监会应加大处罚力度。其第二点,简要分析了香港证监会的治理措施,警示内地证券市场的监察管理 [4]。
刘华的《毕马威审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中将洪良国际案例的重点也放在了审计监察方面,主要论证了审计职务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钟的重要角色[5]。
值得一提的是,财经网的《洪良国际案例——IPO打假的香港模式》则将重点放在了香港政府监察机构在此次事件中的作为。在文中提到,香港证监会对此案的监督行动,深刻诠释了其“证券市场守夜人”的身份地位,也浸透了其“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这一伟大诉求。充分肯定了香港监察的有效措施值得内地市场借鉴。而国内人员对财务造假舞弊的研究则更加丰富和深刻[6]。
对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邱学文(2002),周勤业、卢宗辉、金瑛(200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信任度问题,表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疑虑过多,?并从加强各方责任的角度提出了治理的建议[7]。?
通过对中国证监会公告的处罚通告,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揭示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的现状。刘巍、赵琴(2010)在《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中指出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有一下集中:经济交易失真和会计核算失真,其中会计核算失真的手段只要有:操作利润、调节资产、虚构经济业务等[8]。
聂洪明(2010)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中指出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和结果不一致,包括待定项目信息与实际不符,整体信息对于事实不完整、不充分[9]。?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上,刘峰(2001)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相关的
1 绪 论
1.1研究现状 1
1.1.1国外研究现状 1
1.1.2国内研究现状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3
2财务造假的理论基础
2.1财务造假的成因 5
2.1.1内部原因 5
2.1.2外部环境 5
2.2财务造假的途径与方法 6
2.2.1虚构会计主体 6
2.2.2关联方交易 6
2.2.3资产重组 6
2.2.4地方政府支援 6
2.2.5选用不当会计政策 6
2.2.6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6
2.2.7巨额冲销 6
2.2.8虚拟资产挂账 7
2.2.9资产评估 7
2.2.10虚构交易或事实 7
2.2.11掩饰交易或事实 7
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表现形式
3.1香港洪良国际公司概况 8
3.1.1公司背景 8
3.1.2公司发展历程 8
3.1.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事件发展 8
3.2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形式 9
3.2.1在账目处理上——虚构现金及银行存款往来 9
3.2.2在业务模式上——虚增特许营店数目 10
3.2.3在审计监察上——经济贿赂审计师影响审计结果 10
4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1公司背景 8
3.1.2公司发展历程 8
3.1.3洪良国际财务造假事件发展 8
3.2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形式 9
3.2.1在账目处理上——虚构现金及银行存款往来 9
3.2.2在业务模式上——虚增特许营店数目 10
3.2.3在审计监察上——经济贿赂审计师影响审计结果 10
4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治理措施
4.1认真学习并全面遵从《会计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 11
4.2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11
4.3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 11
4.4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 12
4.5通过立法来加大惩治力度 12
4.6政府当局严格执法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1 绪 论
1.1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类似洪良国际的财务造假案,而国际公认的会计楷模——美国,自2001年起上市公司就倒闭了257家,比2000年增长46%,倒闭五家公司包括安然、宝利来、伯利恒钢铁、太平洋煤气电力、美国环球航空,这五家公司都有财务造假问题。五大会计事务所也因审计质量问题受到起诉或不同程度的严重处罚。
在国外,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财务报告舞弊。Elliotthe Jacobson(1986)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通过重大误导的财务报告并可能损害投资者和贷款人的一种故意的管理舞弊”[1]。有改定义可见财务造假是一种故意的管理舞弊行为,且是一种带有危害后果舞弊行为,但定义中没有涉及舞弊人员是否存在获取经济利益动机的事项。
Matsumura,Ella,Mae and etal(1992)的研究显示:对审计师实施严厉处罚可以减少财务造假和审计业务测试项目;提高审计测试要求将增加审计成本和审查项目,同时也将减少财务造假;内部控制较强时,审计师的审计风险较低,经理们的财务舞弊行为也较少;增加审计收费有助于减少财务造假现象[2]。
Henry NPontell(2002)通过建立最少财务造假模型与最多财务造假模型说明现行公司治理由于财务造假属于舞弊行为,所以从学理论角度,也可以分析,财务造假的形式与治理方式[3]。
1.1.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财务造假方面大多是研究动机,与方法,很少提及治理措施和监察机构管理。 而对洪良国际上市公司的研究,眼光更多的是放在审计失察的案例分析。
在范若汀的《洪良国际IPO造假案例研究》中,将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作为了重点分析。而洪良国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其外部造假手段就是贿赂审计人员,蒙蔽大众视野。在文中提及的事件启示有以下两点:(1)会计事务所应加强风险管理。(2)证监会应加大处罚力度。其第二点,简要分析了香港证监会的治理措施,警示内地证券市场的监察管理 [4]。
刘华的《毕马威审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中将洪良国际案例的重点也放在了审计监察方面,主要论证了审计职务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钟的重要角色[5]。
值得一提的是,财经网的《洪良国际案例——IPO打假的香港模式》则将重点放在了香港政府监察机构在此次事件中的作为。在文中提到,香港证监会对此案的监督行动,深刻诠释了其“证券市场守夜人”的身份地位,也浸透了其“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这一伟大诉求。充分肯定了香港监察的有效措施值得内地市场借鉴。而国内人员对财务造假舞弊的研究则更加丰富和深刻[6]。
对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邱学文(2002),周勤业、卢宗辉、金瑛(200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信任度问题,表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疑虑过多,?并从加强各方责任的角度提出了治理的建议[7]。?
通过对中国证监会公告的处罚通告,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揭示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的现状。刘巍、赵琴(2010)在《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原因》中指出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有一下集中:经济交易失真和会计核算失真,其中会计核算失真的手段只要有:操作利润、调节资产、虚构经济业务等[8]。
聂洪明(2010)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中指出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情况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和结果不一致,包括待定项目信息与实际不符,整体信息对于事实不完整、不充分[9]。?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上,刘峰(2001)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相关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