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规制
:本文基于2009-2013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畜禽养殖的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及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结论为:规模化养殖对于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效果并不明显;环境污染投资总额并未对畜禽养殖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起到显著作用;随着养殖机会成本的上升、便利的交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规模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同时,畜禽养殖业正逐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并且对于城市化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污染较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二、模型与变量4
(一)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模型 4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模型5
(三)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模型5
三、计量检验5
(一)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5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分析6
(三)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7
四、主要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9
表1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6
表2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7
表3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8
畜禽养殖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规制
引言
引言:纵观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史,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畜牧业还属于家庭副业,并不占据农业主要地位;第二阶段是1980—1995年,畜牧业全面快速的发展时期,该阶段奠定了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支柱地位;第三阶段是1996年之后,畜牧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转型的优化发展阶段(谢双红,王济民,2005;王俊能等,2012)。
我国畜牧养殖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迅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王俊能等,2012)。我国规模化水平逐步提高,规模养殖水平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规模比重为44%,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将达到4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此同时,畜禽规模养殖的养殖管理水平、良种化水平、饲料转化效率等等都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畜禽污染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因此,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养殖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也带来了畜牧业面源污染加重的一系列问题。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畜禽养殖业在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迅速采取措施来防治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周俊玲,2006;嘉慧,2007)。苏杨(2006)提到,日本在1950年初开始新建了大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在各大城市及郊区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但是畜禽的粪污处理技术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含粪尿污水直接排入了天然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产生了“畜产公害”这一概念即1960年后日本用其来描述污染的严重性。这种情况亦在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由此可见,即便在严格实施环境管理的发达国家,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仍是其环境治理难题之一,而在我国这一问题则表现的更加突出。
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显示,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份额高。据《环境统计公报》统计, 2014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94.6万吨、氨氮排放量238.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974.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078万吨。其中调查统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098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9128家,排放化学需氧量289.4万吨,氨氮28.7万吨,总氮139.2万吨,总磷23.2万吨。
畜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容纳能力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畜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王明利等,2007)。吕杰等(2015)通过对比测算畜禽粪便和施用化肥所含养分的总量,分析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发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发展潜力巨大。传统农业中,农户将畜禽粪便回收处理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但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大量投入使用的化肥取代了粪肥在土地营养供给中的地位,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这是由于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人们不再需要粪肥作为肥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综上反映的问题是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基于此下文将上述观点归为三种假说,即环境规制水平对畜禽养殖业集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以及畜禽规模化发展是把“双刃剑”。
假说1:环境规制水平对畜禽养殖业集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居于农业源污染首位,畜禽养殖污染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大点源污染与区域面源污染并存的特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侯霖科等,2011)。因此,减少畜禽养殖业污染成为农业源污染物减排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农业源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关键(李茹茹,婧新艳,2014)。畜禽废物排放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污染问题,因此各地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实施一些政策管理措施来减少畜牧业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侯麟科等,2011)。近几年,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相继出台,环保对养殖的影响日渐加大,多地划定禁、限养区并开启大力度的猪场拆迁潮。进入2016年之后,河南、辽宁等省相继发文,要求划定禁养区并限期关闭搬迁,并且2016年的环保政策将会更加严格。
假说2: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
我国的畜牧业产业整合速度加快,并且正在向区域集中的方向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先驱(谢双红等,2005)。新五丰、温氏等龙头企业带动一片基地,振兴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强化。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畜禽消费总量、居民生活质量等的逐步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的畜禽养殖业正经历从散户养殖转向集约规模化养殖方式的过程,这一转变大大促进了畜禽养殖技术的进步和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周力,2011;仇焕广等,2012)。
目前,农户散养依然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的经营形式,农户散养存在着人畜混居、畜禽混养、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这既会使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也会给重大疫病防治的工作增加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每年我国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在农业废弃物污染所占的比例最大,且散养农户和中小规模的养殖场为我国的养殖主体,这就需要养殖户们具有一定的污染物处理意识以期减少污染。而学者分析农户技术选择的行为时,通常会沿袭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认为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即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养殖户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汪海波等,2008)。韦佳培等(2014)提出分散的养殖户作为我国农区畜牧业生产和参与循环利用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主体,他们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经济价值以及自身的环保价值认知将会影响其是否进行循环利用行为。如,农户会受经济激励的影响(Hall and LeVeen,1978;Marc等,2014),以较低的运输成本等作为激励(Bart等,2011)可使农户进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但虞祎等(2012)也表明环保投资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没有效益激励的养殖户不会自发进行环保投资。因此,提高投资回报率来刺激农户可以有效的吸引农户参与环保行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二、模型与变量4
(一)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模型 4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模型5
(三)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模型5
三、计量检验5
(一)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5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分析6
(三)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7
四、主要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9
表1畜禽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6
表2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7
表3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8
畜禽养殖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规制
引言
引言:纵观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史,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畜牧业还属于家庭副业,并不占据农业主要地位;第二阶段是1980—1995年,畜牧业全面快速的发展时期,该阶段奠定了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支柱地位;第三阶段是1996年之后,畜牧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转型的优化发展阶段(谢双红,王济民,2005;王俊能等,2012)。
我国畜牧养殖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迅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王俊能等,2012)。我国规模化水平逐步提高,规模养殖水平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规模比重为44%,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将达到4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此同时,畜禽规模养殖的养殖管理水平、良种化水平、饲料转化效率等等都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畜禽污染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因此,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养殖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也带来了畜牧业面源污染加重的一系列问题。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畜禽养殖业在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迅速采取措施来防治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周俊玲,2006;嘉慧,2007)。苏杨(2006)提到,日本在1950年初开始新建了大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在各大城市及郊区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但是畜禽的粪污处理技术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含粪尿污水直接排入了天然水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产生了“畜产公害”这一概念即1960年后日本用其来描述污染的严重性。这种情况亦在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由此可见,即便在严格实施环境管理的发达国家,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仍是其环境治理难题之一,而在我国这一问题则表现的更加突出。
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显示,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份额高。据《环境统计公报》统计, 2014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94.6万吨、氨氮排放量238.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974.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078万吨。其中调查统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098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9128家,排放化学需氧量289.4万吨,氨氮28.7万吨,总氮139.2万吨,总磷23.2万吨。
畜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容纳能力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畜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王明利等,2007)。吕杰等(2015)通过对比测算畜禽粪便和施用化肥所含养分的总量,分析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发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发展潜力巨大。传统农业中,农户将畜禽粪便回收处理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但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大量投入使用的化肥取代了粪肥在土地营养供给中的地位,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这是由于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人们不再需要粪肥作为肥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综上反映的问题是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基于此下文将上述观点归为三种假说,即环境规制水平对畜禽养殖业集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以及畜禽规模化发展是把“双刃剑”。
假说1:环境规制水平对畜禽养殖业集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居于农业源污染首位,畜禽养殖污染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大点源污染与区域面源污染并存的特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侯霖科等,2011)。因此,减少畜禽养殖业污染成为农业源污染物减排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农业源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关键(李茹茹,婧新艳,2014)。畜禽废物排放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污染问题,因此各地区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实施一些政策管理措施来减少畜牧业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侯麟科等,2011)。近几年,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相继出台,环保对养殖的影响日渐加大,多地划定禁、限养区并开启大力度的猪场拆迁潮。进入2016年之后,河南、辽宁等省相继发文,要求划定禁养区并限期关闭搬迁,并且2016年的环保政策将会更加严格。
假说2: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
我国的畜牧业产业整合速度加快,并且正在向区域集中的方向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先驱(谢双红等,2005)。新五丰、温氏等龙头企业带动一片基地,振兴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强化。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畜禽消费总量、居民生活质量等的逐步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的畜禽养殖业正经历从散户养殖转向集约规模化养殖方式的过程,这一转变大大促进了畜禽养殖技术的进步和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周力,2011;仇焕广等,2012)。
目前,农户散养依然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的经营形式,农户散养存在着人畜混居、畜禽混养、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这既会使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也会给重大疫病防治的工作增加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每年我国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在农业废弃物污染所占的比例最大,且散养农户和中小规模的养殖场为我国的养殖主体,这就需要养殖户们具有一定的污染物处理意识以期减少污染。而学者分析农户技术选择的行为时,通常会沿袭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认为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即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养殖户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汪海波等,2008)。韦佳培等(2014)提出分散的养殖户作为我国农区畜牧业生产和参与循环利用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主体,他们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经济价值以及自身的环保价值认知将会影响其是否进行循环利用行为。如,农户会受经济激励的影响(Hall and LeVeen,1978;Marc等,2014),以较低的运输成本等作为激励(Bart等,2011)可使农户进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但虞祎等(2012)也表明环保投资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没有效益激励的养殖户不会自发进行环保投资。因此,提高投资回报率来刺激农户可以有效的吸引农户参与环保行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808.html